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

鎖定
1956年初,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決定由廈門大學試辦華僑函授部,開設數學、物理、化學3個專修科,為海外華僑學校培養師資。第一屆錄取新生306人(其中教師佔69%,社會青年佔31%)。1957、1959年增設中國語文專修科和中醫專修科,錄取新生191人。1959年,中文專修科改為師範專修科。1960年,增設化工技術班和中國語文進修班。1962年,經上級批准,廈門大學華僑函授部改名為廈門大學函授部,函授教育對象擴大到海外華人。1966年,增設生物學專修班。1981年,經教育部批准,改名為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1991年,更名為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中文名
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
簡    稱
廈門大學
創辦時間
1956年
現任校長
盛國榮
所屬地區
中國廈門
主要院系
海外函授

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發展歷程

至1966年,函授部已先後招生10128人,1966年在學4134人,分佈在5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 “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辦。1979年底,海外函授部籌備復辦。根據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提出的“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發展友好關係,用函授和麪授等多種形式向外國提供學習中國文化的機會,為海外華僑和港澳台灣同胞學習祖國文化提供條件”的宗旨,先恢復中文和中醫兩科。1980年5月,海外函授部對外恢復招生。1981年,經教育部批准,改名為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名譽院長盛國榮,院長潘茂元、副院長蔣林(1987年後院長為莊明萱、副院長周世雄)。同年7月,與廈大醫院共同建立中醫門診部,作為函授生臨牀實習基地。1984年11月,開辦針灸面授進修班。1985年,增設《簡明中國歷史》、《民俗學》、《中國書法》、《唐詩欣賞》、《醫古文》等課程;舉辦篆刻進修班、中醫面授高級研究班、中醫婦科學和中醫骨傷科進修班。1986年,舉辦針灸英語面授班,擴大針灸實習場所。
從1980年復辦至1986年,海外函授學院共有在校函授生3500名,分佈在54個國家和地區;另接收留學生300名。1987年3月,海外函授學院與1983年成立的廈門大學國際教育中心合署,建立了統一的領導班子,設立中文部、中醫部、留學生部和辦公室,負責管理行政和教學工作。從1987~1989年,在學函授生髮展到5000名,已畢業或結業的800多名,留學生600名,來校中醫實習生也逐年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海外招生代辦處由10多個增加到近30個,分佈在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並在香港設立中醫臨牀實習基地。教學設施和教學管理逐步加強,1986年9月,新建的教學辦公樓落成。還先後建立了語音室、錄音室、電教室和標本室,並與廈門大學醫院、廈門市中醫院、第一醫院、第二醫院、思明區醫院、開元區醫院、漳州市中醫院等單位合作,建立穩定的中醫臨牀實習基地。還建立教學評估制度,制訂《課程評估系列指標》、《作業批改細則》、《臨牀實習帶教細則》等,促進教學工作規範化管理。

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力量壯大

海外函授學院與國際教育中心合署辦公後,中文函授教育增設了文學創作研習班、華文教師高等師範進修班、中國文化專修班、短期文化旅遊班和新開設選讀課程,各種程度學生入學均可得到安排。中醫專業除原有中醫內科、針灸、骨傷、婦科進修班外,又開設一系列專題進修班和新的選讀課程。師資力量得到加強,有教職工近百人,其中正副教授6人,講師31人;兼職正副教授30多人。名譽院長盛國榮教授的內科專題、冠心病辯證論治講座,針灸專家陳應龍的針刺補瀉法講座,莊明萱副教授的中國現代文學講座,蔡鐵民副教授的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工藝講座以及彭德寧副教授的中藥學,洪天吉副教授的內科學、方劑學等,教學上各具特色,受到學生歡迎。
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創辦以來,為海外華僑、華人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通過學習,文化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有了提高,不少人學成之後,在各自工作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中醫針灸函授生康慶義、趙金芝夫婦是中國培養的大學畢業生,後到西班牙定居,分別開設兩個針灸診所。參加函授學習後,醫術提高很快,每天診所門庭若市,西班牙政府官員和皇家貴族也到他們的診所求醫。東南亞地區有一個診所是由“文化大革命”前廈大的函授生為骨幹組織起來的,全所12人,學院復辦後全部參加學習,並輪流回廈大實習,理論水平和醫術水平普遍提高,從一個診所發展到3個診所,業務擴展到附近的城市和鄉村,受到當地民眾好評。海外華文學校的許多中小學教師,參加學習後,教學水平普遍提高。泰國華文學校教師28人中,有24人蔘加函授學習。澳門小學教師林晞,參加中文函授學習後,教學效果顯著,受到當地教育界重視,被聘為澳門中小學教師培訓班的授課教師。廣大函授生學成回國後,大都積極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泰國函授生林榮華,學成後在擁有50萬學生規模的曼谷堪坦大學任中文講師,在曼谷電視華文節目中任主講教師。日本華僑潘創治,原是華文學校教師,通過學習,提高了中文水平,現專職從事中日文翻譯工作,並多次擔任中日互訪代表團口語和文字翻譯。許多華僑參加學習後,特別是回校面授或實習,親眼看到新中國建設的成就很受感動和鼓舞,不少人以各種方式關心和支持母校辦學,有的向廈門大學捐贈鉅款建造體育館,以表達海外赤子愛國之心,並報答母校哺育之恩。海外華僑和華人稱讚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傳學四海,載譽五洲”。 [1] 

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新的篇章

1991年經教育部批准定名為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學院現設有華文系、海外學生部、遠程教育部、海外漢語言文化教育研究所、日本研究所、廈門大學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等機構,是國家漢辦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院校之一,也是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之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