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鎖定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是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下設研究機構之一 [1]  ,其學術淵源和機構基礎可以追溯至著名的人類學家林惠祥先生於1934年創辦的廈門市人類博物館籌備處和1951年中央高教部批准成立的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以及50年代廈門大學歷史系的考古、民族學專門化等。
中文名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地    點
廈門
人    物
林惠祥
創辦時間
1931年

目錄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背景介紹

1931年,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民族學組工作的林惠祥先生因攜眷在北京長住不慣,故返回故鄉擔任廈門大學歷史社會學系的人類學教授,從事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曾出版《民俗學》(1931)、《世界人種志》(1932)、《文化人類學》(1934)、《神話論》(1934)、《中國民族史》(1936)等著作,為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文化人類學》、《中國民族史》至今仍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1934年,林先生創辦了廈門市人類博物館籌備處,把自己收集的考古、民族等人類學標本向外開放,從而使該機構不僅成為人類學研究與教學的基地,也成為普及人類學知識的基地之一。
1951年,林惠祥教授將畢生蒐集的文物與圖書全部捐獻給國家,建議廈大設立人類博物館展覽這些文物,並建議成立人類學系和人類學研究所。王亞南校長接受後,呈函華東教育部轉呈中央高教部,此年底即獲准成立博物館。於是,1952年春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設立,1953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首任館長為林惠祥教授。至於人類學系與人類學研究所的建議,由於當時的政治與意識形態認為人類學、社會學等是資產階級學科而沒被批准,因此林先生成立人類學系和研究所的設想沒能實現。 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是一所專業性的博物館,專門收集和陳列有關人類及其文化發展的文物,以説明人類本身的起源演變以及其生活文化的發展歷程,同時也集科研、教學和社會教育於一身。其主要任務有四:1、作為人類學的研究機構,進行民族學(狹義的文化人類學)調查,考古調查、發掘和科學研究。50年代初調查了廈門港的蛋民,1958年博物館的成員還參加全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同時也從事福建地區的考古工作,為中國東南區民族學、考古學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礎。2、培養民族學、考古學、博物館學專門人才。當時因向蘇聯學習,全國院系調整後,在歷史系中保留了民族學、考古學等人類學的分支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因此林惠祥教授在廈門大學歷史系主持考古、民族專門化,開《考古學通論》、《人類學通論》、《社會發展史》、《原始社會史與民族誌》等課,培養民族學、考古學方向的人才。1956年,經教育部批准,林惠祥教授曾培養了兩名副博士研究生。3、配合教學,供本校民族學、考古學、歷史學等課程教學的參考。4、進行社會教育,實施形象化的科學普及工作,供校外和中小學生參觀。1958年林惠祥教授過逝後,館長由葉國慶教授繼任,1983年後由陳國強教授擔任,1994年後,由莊景輝負責。
1959年,廈大歷史系成立考古民族教研室,負責考古、民族學專門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文革”期間,人類博物館和歷史系的考古、民族學科研、教學一度中斷。1972年恢復大學教育,1973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立考古專業。1978年6月,恢復人類博物館。
1978年三中全會後,政治與學術環境有了變化,人類學、社會學等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開始復甦,有些曾從事人類學研究和教學的人出來提倡恢復人類學事業,並倡議把過去散處於各學科與各單位中曾從事人類學的人組織起來。1979年4月在昆明召開全國民族研究規劃會議期間,北京、上海、廈門、廣州、武漢等地的代表寫了倡議書,提倡恢復中斷30年的人類學研究和建立人類學會,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成立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系,以培養人類學研究的後繼人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領導的關心、支持下,1980年6月,在全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開會期間,成立了中國人類學會籌備組,9月成立籌委會。鑑於廈大人類博物館曾一直堅持從事人類學研究的緣故,人類學會籌委會的通訊處就設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中。1981年5月在廈大召開“首屆全國人類學學術討論會”時,成立了“中國人類學學會”,學會的秘書處也掛靠在人類博物館中。在這次會議期間,與會的專家教授認為廈門大學完全具備建立人類學系、人類學研究所的條件,呼籲廈大成立人類學系和人類學研究所,以便為祖國培養人類學教學科研人才。在這種形勢鼓勵下,1981年8月,陳國強、葉文程向學校提出“廈門大學籌建人類學系的初步設想”,得到學校領導的支持後,於1982年成立籌備小組制定教學計劃草案等,並向教育部提出設立人類學專業和建立人類學研究所的報告,同時也開始招收中國民族史碩士研究生,1983年開始招收文化人類學研究生。
1983年教育部批准廈大成立人類學研究所和設立人類學專業,以從事人類學的研究和人類學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養工作。1984年2月,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正式成立,下設人類學與考古學兩個研究室,從事文化人類學和考古人類學的研究和中國民族史、文化人類學、考古人類學研究生的教學工作。9月,人類學系也正式成立,下有人類學、考古學兩個專業,從事本科生的教學工作,教職員工有36人。1986年招收了第一屆人類學專業本科生。廈大人類學系、所成立後,首任所長、系主任為陳國強。1987年陳教授調任研究生院副院長後,系主任由葉文程擔任,所長由蔣炳釗繼任,陳國強仍兼博物館館長。1991年葉文程退休後,系主任由李家添代,其到香港定居後,由吳綿吉代。1994年7月,學校以人類學本科生難以找到對口單位為由撤銷人類學系,不再招收本科生,計劃中的本科生招生指標讓給熱門專業,考古專業歸併於歷史系,人類學專業的教學人員均轉為人類博物館與人類學研究所人員,繼續從事人類學的研究和中國民族史和文化人類學方向研究生的培養。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榮譽

目前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為郭志超教授,人類博物館館長由人文學院院長陳支平教授兼任。人類學研究所下設人類學、考古學研究室和客家研究中心以及資料室等。中國人類學學會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掛靠在人類博物館,陳國強教授和蔣炳釗教授分別擔任這兩個全國性學會的會長。全所現有在編人員16人,其中教授、研究員3人,副教授、副研究員5人,講師或助理研究員4人,辦公室、資料室人員4人。建所以來,已承擔了國家級課題16項,省級課題11項,橫向課題9項。出版各類著作68部,論文800多篇。獲得國家圖書獎提名獎1項,光明日報光明杯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華東地區優秀政治理論圖書獎2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優秀成果獎1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