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雲程

鎖定
康雲程(1893-1965),重慶市巫溪譚家壩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幼從縣學,後考入夔聯中。受革命思潮影響,16時離校赴宜昌,考取蜀軍第五師弁目隊。1913年7月12日,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興兵討袁。9月,四川討袁軍失敗,逃奔到上海,加入同盟會及中華革命黨。1915年冬,袁世凱稱帝,與王伯常、劉伯承等人潛回川東組織起義。1916年,在涪陵大順場舉行起義,樹幟為四川護國軍第4支隊,王伯常任支隊長,劉伯承負責軍事指揮,康充當聯絡。隨部攻下豐都城。後部隊撤出豐都,受命返回下川東,到開江加入王伯常護國軍第4支隊,轉戰梁山、萬縣、開縣等地。1917年夏,熊克武回川任第5師師長,先後在其部隊任排長、連長、營長。隨後配合劉伯承攻入成都,駐防廣元。1925年,隨熊克武開赴廣州,但不久該軍被蔣介石解散,同年冬,返回巫溪,出任縣團務局長,在縣辦團練幹部學校。1927年,不滿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意欲重投革命,辭去團練局長趕赴成都加入同志會,和鍾汝為、孫壹東等人起兵反對軍閥劉湘,征戰多年,後隱身商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聘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1965年,康雲程在成都逝世,終年72歲。 [1] 
中文名
康雲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出生地
重慶市巫溪譚家壩(今峯靈鎮)

目錄

康雲程人物生平

康雲程(1893—1965),重慶巫溪縣人,出身農家。幼從縣學,後考入夔聯中學。受當時革命思潮影響,16歲時離校赴湖北宜昌考入蜀軍弁目隊(革命黨人熊克武創辦的軍官幹部學校)。
辛亥革命後,康雲程隨軍攻入四川,繼而入蜀軍隨營軍官學校受訓半年,結業後被派往川軍五師二十團任中尉排長。次年代理該團四連連長。參加討裒失敗後,即趕上海投奔革命黨人,往來於川,蘇之問從事國民革命活動。民國3年(1914)秋,在上海由盧師請,王伯常2人介紹正式加入革命黨。民國4年冬。袁世凱稱帝復辟。孫中山派王伯常、劉伯承、康雲程等人溯江西上入川,在川東組織起義。入川后,康雲程隨劉伯承先後策動奉節、萬縣、涪陵等地哥老會組織、警備隊以及地方士紳,組建義勇軍,於民國5年初,在涪陵新廟場宣佈起義,建立四川護國軍第一支隊,王伯常任支隊長,劉伯承負責軍事指揮,康雲程任聯絡官。
起義後,劉伯承率部首攻長壽,受挫,遂撒向豐都方向.康雲程受劉伯承之命,隻身攜帶討袁檄文和護國軍佈告,潛入豐都城偵探敵情.劉伯承得報後,決定深夜攻城.戰鬥一打響,康雲程在城內立即張貼布告、檄文,並打開城門迎接護國軍.此役異常激烈,護國軍雖繳獲北洋軍大量槍支彈藥,但終因眾寡懸殊,最後只得撤退。劉伯承在戰鬥中受重傷,右目失明。戰亂中,康雲程尋得劉伯承,全力救出護送到涪陵鶴遊坪,隱蔽於省參議員劉雲裳家醫治。康雲程親為劉伯承上藥包洗,精心侍候月餘,劉伯承傷勢穩定,時北洋軍懸重賞緝拿劉伯承,康雲程護送劉伯承秘赴重慶,經多方設法,將劉伯承送進寬仁醫院(美國教會醫院)醫治。劉伯承在渝治傷時,康雲程受命復返下川東,在長壽獲得10多枝槍,赴開江紅市鋪,入王伯常護國軍第四支隊,合顏德基軍,相繼攻克開江、梁山、萬縣、開縣等地。
是年夏,熊克武由雲南回川,任川軍五師師長、重慶鎮守使,康雲程奉編為熊部二十團二營七連任中尉排長。民國6年(1917)冬,參加靖國之役後,相繼升任連長、營長,隨後配合劉伯承攻入成都,駐防廣元.民國8年春,奉調屯殖軍總司令部任少校副官兼代第一區一營營長.民國9年,參加護法戰役,調任第一師騎兵團少校連長.此後兩年中,參與川軍內戰,精神鬱悶,頗覺倦怠。民國12年,調討逆軍總司令部任中校副官,次年隨熊克武出川駐湖南常德,改稱建國聯軍總司令部,康雲程升任上校副官兼新兵大隊長.民國14年,隨熊克武開赴廣州,不久,該軍被蔣介石解散。同年冬,康雲程頹然返鄉,出任縣團務局長,在縣辦團練幹部學校。
民國16年(1927),“神兵“入境,康雲程受命率隊鎮壓.事後他“深感悔憾”.是時,國內形勢混亂,康雲程不滿蔣介石獨裁統治,意欲重投革命,遂辭團練局長職赴成都,參加改組同志會,並與鍾汝為、孫壹東等人起兵反對軍閥劉湘,造成川東戰事。康雲程為之奔走數年。爾後,隱身商界。
抗日戰爭爆發後,康雲程於民國29年(1940)由劉靜修舉薦入川康軍糧總局任中校股長,次年調任廣元軍糧倉庫上校庫長,從事軍隊後勤工作.抗戰勝利後,其所在機構撤銷。康雲程奉調九十五軍九師任上校副官。民國35年入二十八軍軍官總隊受訓,次年被核為中校除役。
民國38年(1949),康雲程經鍾汝為、劉靜修介紹秘密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旋被派赴奉節、巫溪兩縣發展組織.回鄉後,他被選為縣參議員。年底,康雲程秘赴重慶見到率軍入川的劉伯承,受其關照到成都定居,以小買賣為生。
解放後,康雲程擔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歷史研究員。1965年在成都逝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