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濯

鎖定
康濯(1920~1991.01.15), 原名毛季常,湘陰縣城關鎮人。1939年冬,在長沙蔘加“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春,和同學在《湘陰民報》副刊上發表散文《故鄉瑣記》。抗戰爆發,同八路軍長沙辦事處取得聯繫。1938年夏,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赴一二O師任隨軍記者,寫出報告文學《捉放俘虜記》。1939年3月回魯藝文學研究院當研究生。1939年7月去晉察冀邊區,歷任華北聯大文工團政治幹事及文學組組長、邊區抗聯會秘書長等職,編輯《文化導報》等,發表報告文學《上陽武夜襲》。參加農村減租反霸和土改鬥爭,寫出短篇小説《臘梅花》、《災難的明天》。在解放戰爭中發表短篇小説《我的兩家房東》、《明暗約》等。1947年3月,參加邊區土改。1948年9月,任《華北文藝》編輯,完成長篇小説《黑石坡煤窯演義》初稿。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參加籌備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後從事專業創作。1951年1月,任中國文學研究所副秘書長。10月,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蘇聯,1952年發表訪蘇散文多篇。1954~1957年,任《文藝報》常務編委,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1955年3月,短篇小説集《春種秋收》出版。1958年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兼徐水縣縣委書記處書記。1962年任湖南省文聯副主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寫出《洞庭湖神話》、《十年一聚》等。1979年任湖南省文聯主席,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因病於1991年1月15日在京逝世。 [1]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康濯
別    名
原名:毛季常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91年1月15日 [2] 
畢業院校
魯迅藝術學院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臘梅花》
《災難的明天》
籍    貫
湖南省湘陰縣(今汨羅市)

目錄

康濯人物生平

康濯,原名毛季常,筆名水生、敏丁、沙裏。1920年出生於湖南省湘陰縣,自幼家境貧寒,在小學、中學讀書時,常以優異成績獲得免費待遇。在長沙高中讀書期間,民族危機日益嚴重,1935年冬,他以滿腔愛國熱情,參加了響應“一二·九”示威遊行和組織工作。中學時曾在《通俗報》、上海《小朋友》雜誌、長沙學生刊物《楚波》上發表獨幕劇、詩歌、散文和小説。1937年春,和湘陰籍同學一起,在《湘陰民報》副刊上發表散文《故鄉瑣記》,點評時事,諷刺當局。抗日戰爭爆發,同八路軍長沙辦事處取得聯繫,並常在張天翼主編的《觀察報》上發表文章。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他深入到鬥爭前沿,進行抗日宣傳和羣眾文化工作,在減租反霸、土地改革等運動中,同根據地人民建立起血肉聯繫。人民的哺育,火熱的生活,為康濯走上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追求進步,嚮往革命。
抗戰爆發後,1938年夏,康濯經武漢、西安到達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隨沙汀、何其芳赴一二O師任隨軍記者,年底寫出報告文學《捉放俘虜記》。1939年3月回到魯藝,在文學研究院當研究生,任該院文藝團體“路社”副主任。1939年7月去晉察冀邊區,先後任華北聯大文工團政治幹事及文學組組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晉察冀分會常委兼秘書、晉察冀文救會宣傳部部長、邊區抗聯會秘書長等職,編輯《文化導報》、《時代青年》、 《工人日報》,報告文學《上陽武夜襲》, 在周揚、夏衍主編的《文藝戰線》第四號發表。同期還應周揚之約、與孔厥合作發表論文《我們在前方從事文藝工作的經驗教訓》。這時他還參加農村減租反霸和土改鬥爭,寫出短篇小説《臘梅花》、《災難的明天》,努力表現解放區的新人物、新世界。小歌劇《春耕小曲》、獨幕喜劇《動員》,得到崔嵬讚揚,曾多次上演。1939年冬,在長沙蔘加“一二.九”學生運動的遊行示威及組織工作。
1941年在邊區徵文活動中,康濯的《風暴代縣城》、《賣布的區長》獲一等獎,《老石匠的經歷》和話劇《兩個人》亦獲獎。1942年前後,發表兒童文學《快過年》、小説《平靜的初春》、《抽地》等。在解放戰爭中發表短篇小説《我的兩家房東》、《明暗約》、《工人張飛虎》、《我在鄉下》、《買牛記》等。《我的兩家房東》得到郭沫若的首肯:稱它“簡直是驚人之作”。周揚在第一次文代會的發言中,將它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相提並論,讚揚它表現了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語言形式。1947年3月,參加邊區土改工作,任工作隊隊長、工作團負責人和區委副書記。1948年9月,任《華北文藝》編輯,完成長篇小説《黑石坡煤窯演義》初稿。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康濯參加籌備全國第一次文代會,任起草委員會秘書,並被選為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作家協會前身)候補理事、全國文聯研究室研究員、全國文協創作員,從事專業創作。1951年1月,任中國文學研究所副秘書長。10月,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蘇聯,1952年發表訪蘇散文多篇。1953年出席全國第二次文代會,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4~1957年,任《文藝報》常務編委,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1955年3月,短篇小説集《春種秋收》出版,得到胡喬木、周揚的讚許。1958年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兼徐水縣縣委書記處書記。1962年任湖南省文聯副主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寫出《洞庭湖神話》、《十年一聚》、《水滴石穿》、《東方紅》、《冬天裏的早晨》、《公社秧苗》等力作。1979年任湖南省文聯主席,參加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並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
康濯在學生時代就酷愛文學,中學時開始發表作品。投入革命隊伍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指引下,逐漸成長為自覺的文藝戰士。他聰穎好學,毅力堅強,在艱苦的環境中,在繁重的工作條件下,寫出《災難的明天》、《明暗約》、《我的兩家房東》、《春種秋收》、《水滴石穿》、《東方紅》等作品,以細膩的筆觸、清新的風格,反映了農村的新天地、新人物、新變革。他寫的《黑石坡煤窯演義》章回體小説,是我國第一部寫煤礦工人生活的長篇小説。康濯的作品在羣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是解放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十年動亂,康濯身心受到摧殘,從此病痛纏身。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迸發了更強烈的創作熱情,不斷有新作問世,他以深沉的目光審視社會現實、反思民族生活及民族性格的深層結構,寫出《洞庭湖神話》、《十年一聚》等力作,創作愈老彌堅。1987年調回中國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1989年10月在湖南嶽陽,召開了康濯創作50週年作品討論會,對他的作品作出較高的評價。康濯因病於1991年1月15日22時在京逝世,終年70歲。
康濯在文學事業上從不吝惜自已的時間和精力。他不但寫小説,以及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和散文、詩歌、民間文學等,還寫了不少有份量的評論文章。更可貴的是在培養和扶植青年作家方面,他愛惜人材、保護人材,為年輕作家引路鋪路。凡是他工作過的地方,青年作家成批湧現,優秀作品源源不斷,這和他細緻耐心的工作有很大關係。康濯為繁榮我國文學事業,壯大作家隊伍,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不愧是文學青年的良師益友。他尊重老一輩作家,與同輩作家保持着良好的同志關係,在並肩前進的文學隊伍中,他贏得了人們的厚愛。
康濯忘我工作、勤奮上進、一生清廉、作風正派,他把黨的文學事業作為第一生命,五十餘年的創作生涯,為我們留下30餘部作品(近300萬字),給當代文學留下了寶貴遺產;國際文壇對他也給予較高的評價,並有十幾種文字的選集及,單行本出版。 [1-2] 
參考資料
  • 1.    岳陽市地方誌辦公室編著,岳陽市志 12 人物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2,第464-465頁
  • 2.    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康濯紀念集,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第1-4頁
  • 3.    康 濯:著名作家、原湖南省文聯主席  .長沙市一中城南中學.2021-11-04[引用日期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