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樂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

鎖定
康樂,1959年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籍貫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生態基因組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非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美國昆蟲學會會士,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3]  [12]  [16]  [29-30] 
康樂於1982年、1987年、1990年分別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從1990年起,他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和特聘研究員等職務。2001年,任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局長。2008年,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2009年,獲得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2011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2015年,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2017年—2023年,任河北大學校長。 [1]  [4-5]  [13]  [39] 
康樂主要從事生態基因組學研究,是國際上生態基因學研究的領銜科學家、國際上農業和生物學高被引科學家。他在飛蝗基因組學、表型可塑性和行為遺傳和表觀遺傳調控領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多次獲得國家和國際各類科學科技獎勵,承擔了包括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在相關領域發表SCI論文300餘篇。 [1]  [44] 
中文名
康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出生日期
1959年4月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 
2012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20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0年當選為非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1] 
2021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  展開
主要成就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 
2012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20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0年當選為非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1] 
2021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 
2022年當選為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院士 [1]  收起

康樂人物經歷

康樂早年經歷

康樂
康樂(14張)
康樂是河北唐縣人,1959年4月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1]  [16]  因為時代特殊性,他的小學到高中時光幾乎都在動亂中度過,浪費了不少學習的好時光。 [50] 

康樂學術經歷

  • 本碩就讀
1978年,康樂進入內蒙古農業大學植保專業就讀。 [47]  憑藉對昆蟲的濃厚興趣,康樂在大學期間經常觀察蝗蟲,利用教學實習材料,在課餘時間進行觀察、測量。 [8]  1982年1月,康樂從內蒙古農業大學植保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 [1]  [13]  ,畢業後留校在昆蟲教研室任教。 [48]  隨後參加出國培訓班,培訓期間考取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1987年,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獲碩士學位。 [38] 
  • 繼續深造
康樂碩士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 [47]  1990年,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畢業,獲博士學位,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1年,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1992年,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1993年,在加拿大農業部薩斯卡通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並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做博士後。 [1]  [47] 
  • 任職中科院
20世紀90年代初,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康樂開始思考能否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回答生態學的問題。研究方向從生理生態學轉向分子生態學的研究,但是這些嘗試都不是十分成功,仍然沒有解決因果關係問題,僅僅還是用一個相對精確的方法來回答一些模糊的問題,在哲學上還不能解決證偽的問題和因果的問題。
1995年,康樂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隨後組建了研究團隊。1997年,任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任。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副局長、局長。這一年,隨着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基因組科學開始發展起來,康樂開始關注基因組科學對生態學發展的作用。
2008年,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2012年,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2012年,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5年,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1]  [8]  [47] 
  • 執掌大學
2017年6月,任河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5]  [27]  [37]  2019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互作卓越創新中心主任。2021年,任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副主任。 [1]  2023年10月,卸任河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39] 

康樂主要成就

康樂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康樂在動物環境適應性及表型可塑性等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康樂團隊開拓了蝗蟲型變基因表達調控與表觀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推動了動物表型可塑性和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深入揭示兩型飛蝗行為、體色、代謝、取食、生殖、衰老、免疫等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分子機制,通過轉錄調控、轉錄後調控和翻譯調控等領域研究全面揭示蝗蟲型變機制。發展了多項飛蝗基因操縱技術,使飛蝗成為繼果蠅之後的又一個昆蟲模式系統。康樂團隊發現羣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兩種化合物:苯乙腈和4-乙烯基苯甲醚。發現苯乙腈是飛蝗的警戒信息素和毒物前體,用於羣體防禦和種內自相蠶食。在世界上發現並鑑定4-乙烯基苯甲醚是飛蝗的羣聚信息素。這一研究結果為全球蝗災的可持續防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康樂致力於研究全球範圍內飛蝗種羣變異和適應性問題。揭示了飛蝗在全球的起源、擴散和種羣分化以及亞種地位等科學問題。研究證明西藏飛蝗通過胰島素通路抵抗低氧脅迫,為解析生物在高原環境中的適應性提供了新的認識。發現Hsp90中轉座子的插入調節了從北到南飛蝗發生代數的變異,成為飛蝗適應温度變化的重要調控子。康樂帶領團隊成功破譯飛蝗全基因組圖譜,成為當時人類破解的最大動物基因組。這項研究奠定了飛蝗遷飛、食性和羣聚的遺傳學基礎。在蝗災治理研究方面,康樂發現過度放牧會導致旱生性草原蝗蟲爆發成災,而中生和濕生性草原蝗蟲數量下降。因此,提出了通過控制放牧強度,促進草原恢復的草原蝗蟲生態控制方法。通過合作研究,他們揭示了旱生性蝗蟲成災原因是過度放牧導致植被中氮含量下降,碳水化合物升高,從而有利於蝗蟲的生長和發育。這項研究改變了人們過去普遍接受的“植食性動物趨向於選擇高氮營養食物”的傳統觀念,為草原蝗蟲的可持續管理和防控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的團隊以昆蟲的免疫機制為研究切入點,系統研究了兩型飛蝗的免疫差異和綠僵菌的致病機理。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綠僵菌進行了遺傳改造,成功提高了蝗蟲綠僵菌的致病力,同時利用綠僵菌基因組信息提高了廣譜綠僵菌對害蟲的感染和致死率。研究還揭示了色氨和特異蛋白是綠僵菌的新型毒力因子。通過生物學手段的改良,綠僵菌的殺蟲效果顯著提高,在田間的應用效果也十分明顯。該研究成果獲批4項國際專利、4項國內專利。
康樂在擔任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局長的十年中,主持了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發展戰略的十年規劃和生物學領域研究所定位改革方案。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戰略研究,主持完成了多個重大諮詢項目中的生物專題報告,包括:“媒介生物學前沿領域發展戰略規劃”、“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計劃”、“中國基礎研究發展報告”等。他還主持了“雄安新區資源環境承載變化研究”、“環境、生態與健康科技前沿動態”、 “農業重大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與示範”等戰略研究項目。他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組織了多次國際和雙邊學術會議,推動中美、中德、中英、中澳等國家的生命科學合作項目。此外,他還參與了《中國科學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叢書》的編纂,並親自主持《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卷)》、《植物保護大百科全書(昆蟲卷)》等書籍的編輯和組織工作。 [1] 
  • 科研獎項
時間
項目
榮譽
1999年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 
2017年
飛蝗兩型轉變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7] 
  • 承擔項目
博期間,他的研究組僅僅靠3.5萬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維持。1994年從美國回國後,他拿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面上項目一項共計4.5萬。到1997年,我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從國家各種渠道爭取到科研經費總計達到300多萬。回顧走過的路,從1995年到現在的20多年間,我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爭取到各類科研項目有1300多萬元,包括青年基金、面上項目、重點項目、傑出青年基金、創新團隊項目、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在科技部支持的各類項目中,他曾主持過攻關項目、“863”項目、轉基因專項,還是兩個“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在中科院工作的30年來,也承擔了大量的科研任務,包括優秀青年科學家特別支持項目、重點項目、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多個項目。 [47] 
截至2023年10月,康樂主要承擔項目包括: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基金委創新團隊項目、國家基金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B)、國家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等。 [1] 
類別
項目
職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
作為昆蟲嗅覺進化重要節點的飛蝗嗅覺編碼與處理機理研究
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生物信息流的解碼與操控
骨幹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
飛蝗嗅覺吸引行為的神經分子機制
負責人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
生物互作機制的解構與設計——農業有害生物的智慧型防控
負責人 [40] 
  • 學術論著
在這些國家資金的支持下,康樂的研究團隊在動物羣聚的分子機理和表觀遺傳調控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60餘篇,個人成為愛思唯爾(Elsevier)遴選的中國農業和生物學領域高被引科學家。 [47] 
截至2023年10月,康樂在相關領域發表SCI論文300餘篇,其中代表性論文發表在Nature, 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Genome Biology, Cell Report,EMBO Report等重要刊物上。此外,他還參與了《中國科學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叢書》的編纂,並主持《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卷)》、《植物保護大百科全書(昆蟲卷)》等書籍的編輯和組織工作。 [1] 
發表著作
出版時間
書籍名
出版社
2010-08
《Recent Advances in Entomological Research: From Molecular Biology to Pest Management》
高等教育出版社 [38] 
主要論文
作者
發表年份
文章名
期刊名
卷號(期數)
頁碼
Kang, X.L., Yang, M.L., Cui, X.S., Wang, H.M., Kang, L.
2023
Spatially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ATF2 phosphorylation contributes to warning coloration of gregarious locusts
Science Advances
9
eadi5168
Guo, S.Y., Hou, L., Dong, L.S., Nie, X., Kang, L. and Wang, X.H.
2023
PLIN2-induced ectopic lipid accumulation promotes muscle aging in gregarious locust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7(6)
914-925
Liu, Q., Cui, F., Liu, X., Fu, Y., Fang, W., Kang, X., Lu, H., Li, S., Liu, B., Guo, W., Xia, Q., Kang, L., Jiang, F.
2023
Association of virome dynamics with mosquito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icrobiome
8, 11(1)
101
Guo, X.J., Yu, Q.Q., Chen, D.F., Wei, J.N., Yang, P.C., Yu, J., Wang, X.H., Kang, L
2020
4-Vinylanisole is an aggregation phenomone in locusts
Nature
584 (7822)
584-588
Chang, H.T., Cassau, S., Krieger, J., Guo, X.J., Knaden, M., Kang, L. & Hansson, B.S.
2023
A chemical defense deters cannibalism in migratory locusts
Science
380
537-542
He, J., Zhu, Y.N., Wang, B.C., Yang, P.C., Guo, W., Liang, B., Jiang, F., Wang, H.M., Wei, Y.Y., Kang, L.
2022
piRNA-guided intron removal from pre-mRNAs regulates density-dependent reproductive strategy
Cell Reports
39(4)
110593
Wei, J.N., Shao, W.B., Cao, M.M., Ge, J., Yang, P.C., Chen, L., Wang, X.H., Kang, L.
2019
Phenylacetonitrile in locusts facilitates an antipredator defense by acting as an olfactory aposematic signal and cyanide precursor
Science Advances
4
aav5495
Du, B.Z., Ding, D., Ma, C., Guo, W., Kang, L.
2021
Locust density shapes energy metabolism and oxidative stress resulting in divergence of flight trai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SA
119(1)
pnas.2115753118
Wang, H.M., Jiang, F., Liu, X., Liu,Q., Fu Y.Y., Li, R., Hou, L., Zhang, J., He, J., Kang, L.
2022
Piwi/piRNAs control food intake by promoting neuropeptide F expression in locusts
EMBO Reports
2022:e50851
embr.20205085
Wang, YD., Tong, X.W., Yuan, S.L., Yang, P.C., Li, L., Zhao, Y., Kang, L.
2022
Variation of TNF modulates cellular immunity of gregarious and solitary locusts against fungal pathogen Metarhizium anisoplia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SA
119
pnas.2120835119
Yang, M.L., Yanli Wang, Y.L., Liu, Q., Liu, Z.K., Jiang, F., Wang, H.M., Guo, X.J., Zhang, J.Z., Kang, L.
2019
A b-carotene-binding protein carrying a red pigment regulates body-color transition between green and black in locusts
eLife
8
eLife.41362
Chen, B., Tong, X.W., Zhang, X., Gui, W.Y., Ai, G.M., Huang, L.H., Ding, D., Zhang, J.X., Kang, L.
2021
Sulfation modification of dopamine in brain regulates aggregative behavior of animal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doi.org/10.0193
nwab163
Wang, X.H., Fang, X.D., Yang, P.C., ……., and Kang, L.
2014
The locust genome provides insight into swarm formationand long-distance flight
Nature Communication
5
2957
He, J., Chen, Q.Q., Wei, Y.Y., Jiang, F., Yang, M.L., Hao, S.G., Guo, X.J., Chen, D.H., and Kang, L.
2016
MicroRNA-276promotes egg-hatching synchrony by up-regulating brm in locus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SA
113
584-589
Wu, R., Wu, Z.M., Wang, X.H., Yang, P.C., Yu, D., Zhao, C.X., Xu, G.W., and Kang, L.
2012
Metabolomic analysisreveals that carnitines are key regulatory metabolites in phase transition of the locus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of Sciences of USA
109
3259-3263
Ma, Z.Y., Guo, W., Guo, X.J., Wang, X.H., and Kang, L.
2011
Modulation of behavioral phase changes of the migratorylocust by the catecholamine metabolic pathwa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SA
108
3882-3887
Chen, B., Zhang, B., Xu, L.L., Li, Q., Jiang, F., Yang, P.C., Xu, Y.N., and Kang, L.
2017
Transposable element-mediatedbalancing selection at Hsp90 underlies embryo developmental varia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34
1127-1139
Wei, Y.Y., Chen, S., Yang, P.C., Ma, Z.Y., Kang, L.
2009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arative profiling of the small RNA transcriptomes in two phases of locust
Genome Biology
10
R6
Cease, A.J., Elser, J.J., Ford, C.F., Hao, S.G., Kang, L., and Harrison, J.F.
2012
Heavy livestock grazing promotes locust outbreaks by lowering plant nitrogen content
Science
335
467-469
Guo, K., Hao, S.G., Sun, J.X., and Kang, L.
2009
Differential responses to warming and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among threecontrasting grasshopper species
Global Change Biology
15
2539-2548 [1] 
  • 專利成果
授予時間
專利名
專利編號
2020-09-11
無創鑑定昆蟲基因型的方法
CN111647664A
2019-08-20
一種控制水稻條紋病毒傳播的方法
CN106906218B
2019-07-02
重組廣譜性綠僵菌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
CN107916232B
2019-06-21
重組廣譜性綠僵菌及其用於促進植物根系生長的用途
CN109913378A
2017-12-22
重組蝗綠僵菌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
CN107502562A [38] 
  • 交流合作
康樂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組織了多次國際和雙邊學術會議,推動中美、中德、中英、中澳等國家的生命科學合作項目。 [1] 

康樂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自1995年起,康樂每年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承擔研究生教學任務,主講“進化生態學”和“生態基因組學”兩門課程。 [1] 
  • 學生培養
康樂已經指導和培養了100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以及20名博士後,很多人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學術帶頭人,包括特殊人才計劃入選者、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青年科技獎、萬人計劃和國家傑出青年、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等。部分學生還在國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擔任教職和科研職務,有的則在高科技公司擔任技術和業務高管。 [1] 
  • 教育獲獎
基於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突出貢獻,他曾獲得魏橋國科校長獎教金優秀教師團隊和李佩教學名師獎。 [1] 
  • 制度改革
為了穩定優秀教師隊伍,康樂啓動了教師年薪制,第一批遴選出100多位工作多年的優秀教師,三年後又遴選了第二批。此外,有關教師的榮譽獎項也都向一線教師傾斜。穩定住本校優秀教師後,康樂開始大量引進人才。五年來,引進了500多位各層次的優秀人才,實現了教師隊伍的多樣化,基本解決了更新換代問題。 [42] 
  • 設立獎學金
“康樂獎學金”由康樂、杜向榮夫婦捐贈,專門獎勵河北大學品學兼優和家庭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以優異成績順利完成學業,更好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報效祖國和人民。通過設立“康樂獎學金”,期待關心和支持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不斷加入,進一步充實和壯大力量,打造成為學校專門獎項,幫助更多的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49] 

康樂榮譽表彰

  • 表彰獎項
榮譽獎項
時間
榮譽
授予方
1992年
第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人事部、團中央 [1] 
1997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1997年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技獎(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 [1] 
1997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 [1] 
1997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1] 
1998年
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國家勞動人事部 [1] 
2000年
國家“百千萬個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專家
國家科技部、人事部 [1] 
2006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團隊項目學術帶頭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1] 
2011年
何梁何利生命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何梁何利基金會 [14] 
2013年
美國昆蟲學會國際傑出科學家獎
美國昆蟲學會 [1] 
2013年
國際直翅目學會倫茨獎
國際直翅目學會 [1] 
2015年
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成就獎
談家楨生命科學發展基金會 [7] 
2017年
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
中國科學院 [18] 
2018年
河北省“巨人計劃”創新創業團隊領軍人才
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 [26] 
2019年
馬世駿生態科學成就獎
中國生態學學會 [19] 
201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國家紀念獎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2020年
河北省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
河北省人民政府 [9] 
2021年
西弗斯坦-西蒙尼獎
國際化學生態學會 [10] 
2022年
魏橋國科校長獎教金優秀教師團隊
中國科學院大學 [1] 
2023年
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人社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 [31] 
2023年
中國科學院大學李佩教學名師獎
中國科學院大學 [1] 
  • 榮譽稱號
榮譽稱號
時間
榮譽稱號
2009年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榮譽科學博士 [1] 
2011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1] 
2012年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TWAS) [1] 
2015年
美國昆蟲學會會士(ESA) [1] 
2017年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EAAS) [1] 
2020年9月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AE) [46] 
2020年
非洲科學院外籍院士(AAS) [1] 
2021年4月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NAS) [45] 
2022年7月
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成員(EMBO) [43] 

康樂社會兼職

  • 社會職務
社會兼職
時間
職務
2003年—
國際應用蝗蟲學會協理 [1] 
2008年—
國際昆蟲學會執行理事 [1] 
2007年10月—2012年10月
中國昆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20] 
2012年—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 副理事長 [1] 
2014年—
北京科普作協 理事長 [1] 
2012年10月—2017年10月
中國昆蟲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長 [21] 
2015年—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副主席、 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 [1] 
2016年—
中國科協全委會委員
2016年5月—2021年3月
北京科學技術普及創作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長 [23] 
2016年5月—2021年5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7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全委會 委員、河北大學 學位委員會主席 [1] 
2017年10月—2022年11月
中國昆蟲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長 [22]  [35] 
2018年—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 輪值主席 [1] 
2018年1月—2023年1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32-34] 
2019年7月—2023年3月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第33屆執委會副主席、中國委員會主席 [1]  [25]  [41] 
2020年—
中國科學院大學 生命科學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
2020年12月—
第八屆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環境學部) [6] 
2021年5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4] 
2021年12月—
第六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 [15] 
2022年—
國際科學理事(ISC)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1] 
2022年11月—
中國昆蟲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35-36] 
2023年—
河北大學 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學術委員會主任 [1] 
2023年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30] 
2023年3月—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第34屆執委會副主席 [41] 
  • 編委任職
時間
職務
2005年
Insect Science (Wiley Press) 主編
2010年
Protein & Ce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副主編
2013年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nce Press) 副主編
2006年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編委
2007年
Encyclopedia of Life 諮詢編輯
2013年
Member of Faculty of 1000 Prime
2013年
PLoS One 編委
2013年
Scientific Report 編委
2014年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編委
2014年
Current Opinion on Insect Science 編委
2014年
Faculty of 1000 Research Advisory Board Members
2016年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編委
2020年
Insects 編委
2022年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編委
2023年
Current Research in Insect Science (CRIS)編委 [1] 

康樂社會活動

時間
地點
內容
2013年
雲南大學90週年校慶年高端學術論壇
《動物羣聚的分子機理》演講 [53] 
2013年
華南師範大學建校80週年“新世紀論壇”
《動物羣聚的分子機制:是多巴胺還是五羥色胺?》學術報告 [54] 
2015年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名師講堂”
《生態文明與動物保護》講座 [61] 
2016年
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百年諾貝爾獎給我們的啓示:以生理醫學獎為例》學術報告 [66] 
2018年
華南師範大學“新世紀論壇”
《Epigenetic mechanism for animal aggregation》學術報告 [62] 
2018年
“世界整合動物學大講堂”學術報告會
《蝗蟲保護色的形成與羣體防禦》報告 [65] 
2019年
南開大學“百年南開大講壇”
《飛蝗體色與羣體防禦》學術報告 [63] 
2019年
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論壇
《動物體色形成及羣體防禦》報告 [64] 
2020年
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學術報告會
《蝗災的奧秘》報告 [60] 
2020年
河北大學“尋夢·啓航——生命科學大講堂”之“院士進課堂”活動
《百年諾貝爾獎的啓示——以生理醫學獎為例》學術報告 [57] 
2021年
首都通識教育大講堂
《百年諾貝爾獎的啓示》 [56] 
2021年
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
《蝗災的奧秘》專題講座 [52] 
2021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舉辦第四期“學術論壇”
《蝗災的奧秘》報告 [59] 
2023年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傑出講壇
《表型可塑性的調節機制》學術報告 [51] 
2023年
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第二期“第周講壇”
《表型可塑性的調節機制》學術報告 [55] 
2023年
浙江大學求是學術論壇“未來農業”分論壇
《表型可塑性的調節機制》學術報告 [58] 

康樂人物評價

康樂是國際上生態基因組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他揭示了植物營養等生態因子在種羣暴發成災中的作用機制,改變了傳統認識,為中國綠色農業戰略實施作出了基礎性貢獻。 [8]  (《中國科學報》評)
康樂是國際上生態基因學研究的領銜科學家,他在相關領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11]  (河北大學評)
康樂行政管理經驗豐富,組織領導能力強,學術造詣深厚,是中國國內和國際上很有影響的著名專家。 [28]  (時任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趙月霞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