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瑟·霍利·康普頓

鎖定
阿瑟·霍利·康普頓(Arthur Holly Compton,1892年9月10日—1962年3月15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伍斯特,物理學家、“康普頓效應”發現者,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曼哈頓計劃參與者 [13]  ,生前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教授 [5] 
阿瑟·霍利·康普頓於1913年從伍斯特學院畢業併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1914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1916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明尼蘇達大學擔任為期一年的物理學教學工作;1917年至1919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東匹茲堡威斯汀豪斯電氣和製造公司擔任研究工程師;1919年至1920年前往英國卡文迪什實驗室工作;1920年擔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韋曼·克勞講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23年擔任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教授、冶金實驗室主任;192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7]  ,同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  ;1929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斯威夫特講座教授;1945年返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擔任第九任校長;1953年改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自然科學史教授;1961年辭職後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教授;1962年3月15日在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逝世,終年70歲 [5] 
阿瑟·霍利·康普頓主要從事X射線、宇宙射線方面的研究 [2] 
中文名
阿瑟·霍利·康普頓
外文名
Arthur Holly Compton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俄亥俄州的伍斯特
出生日期
1892年9月10日
逝世日期
1962年3月15日
畢業院校
普林斯頓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發現“康普頓效應”
192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性    別
學位/學歷
博士

阿瑟·霍利·康普頓人物經歷

阿瑟·霍利·康普頓
阿瑟·霍利·康普頓(5張)
1892年9月10日,阿瑟·霍利·康普頓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伍斯特。中學畢業後,升入伍斯特學院。
1913年,從伍斯特學院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併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
1914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
1916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學位論文起先由裏查遜(O·W·Richardson)指導,後來在庫克(H·L·Cooke)指導下完成。
1916年—1917年,在明尼蘇達大學擔任為期一年的物理學教學工作。
1917年—1919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東匹茲堡威斯汀豪斯電氣和製造公司擔任研究工程師。
1919年—1920年,前往英國,在約瑟夫·約翰·湯姆遜歐內斯特·盧瑟福的指導下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卡文迪什實驗室工作,期間進行了γ射線的散射實驗。
1920年,擔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韋曼·克勞(Wayman Crow)講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
1923年,擔任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教授、冶金實驗室主任 [1] 
1927年,與查爾斯·威耳遜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6]  ;同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 
1929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斯威夫特(C·H·Svift)講座教授。
1942年12月,與恩利克·費米等人協作建立起了人類第一台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Chicago Pile-1)” [4] 
1942年—1945年,擔任芝加哥氣象實驗室的項目主任,該實驗室是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研究和開發的重要前哨 [10] 
1945年,返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擔任第九任校長 [3] 
1953年,改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自然科學史教授。
1961年,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辭職,之後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教授 [5-6] 
1962年3月15日,突發腦溢血,在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逝世,終年70歲 [3]  [15] 

阿瑟·霍利·康普頓主要成就

阿瑟·霍利·康普頓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阿瑟·霍利·康普頓在內拉帕克期間,他跟通用電氣公司的技術指導佐利·傑弗里斯(Zay Jeffries)配合,促進了熒光燈工業的發展 [2] 
1917年,阿瑟·霍利·康普頓在明尼蘇達大學跟奧斯瓦德·羅格利(Oswrald Rognley)一起開始研究關於決定磁化效應對磁晶體X射線反射的密度問題。這項研究表明,電子軌道運動對磁化效應不起作用。他認為鐵磁性是由於電子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引起的,這是一個基本磁荷。這一看法的正確性後來由他在芝加哥大學指導的學生斯特思斯(J·C·Stearns)用實驗得出的結果作了更有力的證明 [2] 
  • 康普頓效應
1923年,阿瑟·霍利·康普頓在研究X線通過實物物質發生散射的實驗時,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長λ0的X光外,還產生了波長λλ0的X光,其波長的增量隨散射角的不同而變化,這種現象稱為康普頓效應(compton effect)。1923年5月在《物理評論》上以《X射線受輕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論》為題,發表了他所發現的效應,他藉助於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從光子與電子碰撞的角度對此實驗現象進行了圓滿地解釋。康普頓效應第一次從實驗上證實了愛因斯坦提出的關於光子具有動量的假設 [11] 
  • 逆康普頓效應
1930年—1940年,阿瑟·霍利·康普頓致力於宇宙線的研究,發現了逆康普頓效應 [2] 
  • 學術論著
時間
名稱
作者
ISBN
1956年1月
《原子探索(Atomic Quest: A Personal Narrative by Arthur Holly Compton)》
阿瑟·霍利·康普頓
B0000CJJGK
1969年1月
《Freedom of Man》
阿瑟·霍利·康普頓
083712543X
1973年12月
《Scientific Papers of Arthur Holly Compton: X-Ray and Other Studies》
阿瑟·霍利·康普頓
0226114309
2007年3月
《Man's Destiny In Eternity: The Garvin Lectures》
阿瑟·霍利·康普頓
1432576283
參考資料來源: [12] 

阿瑟·霍利·康普頓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阿瑟·霍利·康普頓指導的博士生吳有訓排除了學術界對康普頓理論的異議,驗證了康普頓效應 [8-9] 

阿瑟·霍利·康普頓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27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 [7] 
1927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 
參考資料來源: [2] 

阿瑟·霍利·康普頓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34年
1939年—1940年
美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主席
1941年—1943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評估戰爭中原子能使用委員會主席
1942年
美國科學發展協會主席
參考資料來源: [2]  [10] 

阿瑟·霍利·康普頓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阿瑟·霍利·康普頓的父親擔任過伍斯特學院哲學教授兼院長;大哥卡爾(Karl)是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主任,後來成為麻省理工學院院長 [7] 

阿瑟·霍利·康普頓人物評價

阿瑟·霍利·康普頓在X射線領域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從觀察到的X射線衍射強度中提取材料中的電子密度分佈(Another of Compton’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this field was the extrac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distributions in the material from the observed X-ray diffraction intensities) [17] 印度科學學院評)
阿瑟·霍利·康普頓在華盛頓大學期間對宇宙射線物理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h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osmic rays physics and later played a major role in World War II’s atomic bomb project as director of the Metallurgical Laboratory.) [18]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評)

阿瑟·霍利·康普頓後世紀念

  • 亞瑟·霍利·康普頓教育獎
1966年,教育和培訓與勞動力發展部設立亞瑟·霍利·康普頓教育獎(Arthur Holly Compton Award in Education),該獎通過愛德華·馬林克羅特夫人和喬治·馬林克羅特夫人的25000美元捐款實現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