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拉德·阿登納

鎖定
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出生於德國科隆市,德國政治家,聯邦德國首任總理。 [2] 
1897年康拉德·阿登納畢業於波恩大學法律系,當過律師。1906年為科隆市議會議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任天主教中央黨領袖。1917—1933年任科隆市市長。1920年起兼任普魯士參議院議員。1928年任普魯士議會議長。在法西斯統治時期被撤銷全部政治職務,並被關進集中營。1945年3月再度出任科隆市市長。1945年9月參與創建基督教民主聯盟。1946年2月任英佔區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1949年10月一1966年為西德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1949年9月一1963年擔任聯邦德國總理。1951—1955年兼任外交部長。1967年4月19日去世,享年91歲。 [6] 
在康拉德·阿登納的領導之下,聯邦德國在政治上從一個二戰戰敗國到重新獲得主權,進而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個平等夥伴;經濟上醫治了戰爭的創傷,並通過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創造了聯邦德國的“經濟奇蹟”。 [5]  外交上主張和美國緊密聯繫在一起,西歐團結,並恢復和壯大了聯邦德國的經濟力量。 [6] 
中文名
康拉德·阿登納
外文名
Konrad Adenauer
國    籍
聯邦德國
出生地
德國科隆
出生日期
1876年1月5日
逝世日期
1967年4月19日
畢業院校
波恩大學
代表作品
《阿登納回憶錄》
職    業
政治家、律師
主要成就
創造了德國的“經濟奇蹟”
提高了聯邦德國的國際地位
1949年一1963年擔任聯邦德國總理
信    仰
基督教

康拉德·阿登納人物生平

康拉德·阿登納早年經歷

1876年1月5日,康拉德·阿登納(以下簡稱:阿登納)出生於德國科隆市的一個法院職員家庭,原籍在萊茵河西岸的上艾費爾地區。
學生時代的阿登納(右一) 學生時代的阿登納(右一)
1896年的阿登納 1896年的阿登納
中學時代,阿登納最喜歡的課程是拉丁語和歷史。高年級時,他開始關心起政治。儘管小時候學習成績不錯,但家裏負擔不起他上大學的費用,他不得不當了一名銀行職員。工作兩週後,父親壓縮家庭開支,供他上大學。
1894年5月,阿登納進入南德布賴斯高弗賴堡大學,在這裏唸了一學期法律,接着轉入慕尼黑大學攻讀法律和國民經濟,一學年後又改到波恩大學就讀,只念了三個學期。
1897年3月起,阿登納準備參加國家考試的初試,想早日取得候補公務人員的資格,不再在經濟上過分拖累父母。考試在5月裏舉行,他以良好分數獲得通過。 [21] 
1901年10月,阿登納在柏林以“及格”分數通過國家考試複試,獲得了候補公務人員資格。他先進檢察機關,不久改到一位律師手下待了兩年,最後轉入科隆市考森律師事務所見習。 [22] 

康拉德·阿登納步入政壇

康拉德·阿登納 康拉德·阿登納
1917年,皇帝威廉二世任命阿登納為科隆市全權市長,並任命他為普魯士立法機構上院的議員。 [13]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軍隊佔領了部分德屬萊茵地區,阿登納與佔領當局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阿登納任職科隆市市長期間,為了將科隆變成德國西部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一直不遺餘力地工作。 [13] 
1921年起,成為中央黨在普魯士立法機構參議院的代言人,每一年都被推選為黨員代表的主席,截止到1933年。 [13] 

康拉德·阿登納二戰時期

1933年,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或稱納粹黨)取得了德國的統治權。3月12日,納粹分子操縱下的政府陰謀策劃將擔任科隆市市長的阿登納趕下台,7月17日他被正式撤職。納粹統治期間,阿登納再未擔任過任何職位。為了免受迫害,他被迫躲在一家修道院裏。
1944年7月,一次旨在推翻德國總理和納粹黨魁希特勒的政變失敗後,阿登納和妻子雙雙被捕入獄。9月,阿登納被指控捲入了七月反對希特勒的炸彈陰謀中。出獄後,他過着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電話被監聽,郵件被檢查,隔壁還住進了監視人。他沒有退休金,銀行存款也被凍結,生活完全失去保障,但他還是活了下來。 [13] 
1945年5月4日,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美國佔領當局重新任命阿登納為科隆市市長。 [13] 

康拉德·阿登納聯邦總理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德舉行第一次選舉,阿登納遊歷各地做政治演説。新聯邦議院選舉他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阿登納把管理國內經濟的權力交給了經濟部長艾哈德,自己則騰出精力處理政治事務。
阿登納在1949年、1953年、1957年、1961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四度出任聯邦德國總理,任職長達14年。
1961年,基民盟—基社盟選舉失敗。 [13] 
1963年10月15日,阿登納引咎辭去總理職務,他出席了聯邦議院為他告別政壇舉行的全體議員大會。 [13] 

康拉德·阿登納隱退辭世

1967年4月19日,阿登納去世,享年91歲。 [13] 

康拉德·阿登納為政舉措

康拉德·阿登納政治方面

  • 推動德國統一
在制定憲法時,阿登納等人將實現聯邦德國領導下的統一確立為一項憲法義務,在起草西德憲法時,以阿登納為首的西佔區政治家對建立自己的政府很積極,但他們都不願背上製造德國分裂的罪名,因而傾向於將聯邦德國作為一個臨時性的國家,西德的基本法也是一個臨時性憲法。基本法在前言部分還對德國統一問題作出具體的規定,由德國人民通過自決實現德國的自由和統一,還規定1937年的邊界才是德國的合法邊界,從而不承認德國的分裂和民主德國的存在。 [9] 

康拉德·阿登納經濟方面

  • 建立新經濟體制
1948年取消價格管制破開市場後,物價上漲。1949年9月15日,阿登納當選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他以艾哈德主管經濟,建立起“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阿登納支持艾哈德,結果物價趨於平穩,市場初現繁榮,生產開始恢復和增長。然而直到1950年初,失業仍然嚴重。不久朝鮮戰爭爆發,聯邦德國經濟受到刺激,阿登納主張限制進口。但艾哈德堅持主張逐步放鬆物價,控制貨幣與信貸,降低税收,並擴大對外貿易。阿登納最終採取了艾哈德的做法。 [3] 
20世紀50年代後期,德國工人加強了鬥爭,要求實行再分配。但艾哈德仍然強調應堅持市場原則。制定反對限制競爭的立法。阿登納也贊成制訂法律,實行反卡特爾政策。1951年,阿登納和德國主要勞工領導人之間達成了一項協議,允許工人與工業監督委員會的管理人員平起平坐,享有同樣的選舉權。這使西德30年沒出現重大的勞工騷動。再加上1949年阿登納説服盟國不要大量拆除德國工業,使西德贏得了戰後近30年的經濟增長。 [3] 

康拉德·阿登納軍事方面

  • 加入北約
阿登納統治的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倒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重新武裝和加入北約是阿登納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阿登納強調,聯邦德國面對蘇聯的威脅,不能沒有軍事準備。重新武裝和加入西方軍事集團的政策引起了聯邦德國國內左派的強烈反對。然而,為了實現重新武裝,阿登納不僅對國內的反對意見置若罔聞,而且還同意接受盟國所列的限制條件。隨着1955年5月《巴黎協定》的生效,聯邦德國在阿登納的強勢推動下最終加入了北約,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一員。 [10] 

康拉德·阿登納外交方面

  • 推進歐洲一體化
1951年佔領條例修正後,西德聯邦政府成立外交部,阿登納出任西德第一任外交部長直到1955年。阿登納與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一致同意:建立一個把歐洲大部分的鋼鐵和煤炭生產置於聯合控制下的國際權威組織,導致了歐洲共同體的誕生。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並免除相關關税,並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促成西歐進一步經濟合作。 [12]  [17] 
  • 哈爾斯坦主義
阿登納對東德的外交政策,則奉行哈爾斯坦主義,宣示西德為德國唯一代表政權,對承認東德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除蘇聯外予以斷交,並先後與南斯拉夫也門斷交。1955年,阿登納在9月16日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任何與東德政權建立外交關係的舉動都會被視為對全體德國人民的不友好行為”。同年12月8日,在召集西德外交部主要官員以及駐外使節的會議上,阿登納與他們討論並正式確定“外交上不承認東德政權是與西德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先決條件”。此決議由外交部長布蘭塔諾立即傳達至西德駐外使館。有鑑於此,西方盟友在一系列協議中,包括1955年的公約中,均承認聯邦德國為全德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並且代表着全體德國人民”。 [23] 
  • 推動德法和解
阿登納極力修補雙方在二次大戰的破裂關係,並與法國總統戴高樂交好。 [18]  1957年1月1日,薩爾迴歸德國,德法兩國之間實現和解道路上的一大具體障礙得以消除。他評價法國“慷慨大方,同意尊重薩爾居民的意願”,並藉此機會再一次瞻望德法兩國睦鄰友好的遠景,表示堅信薩爾問題的終於解決“為我們兩國的持久和緊密合作,為我們唇齒相依的兩國人民之間日益增長的友好關係奠定了基礎”。 [25]  1963年,《德法合作條約》最終簽訂。
  • 與美國結盟
對美國方面,阿登納圍繞主權恢復與加入西方、重新武裝、經濟重建、德國的統一、核武裝等領域對美國開展了大量的外交工作,尋求美國的幫助與合作,實現其利益的最大化。 [16]  聯邦德國向恢復國家主權的每一次邁進,都離不開美國的幫助。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聯邦德國逐漸成為西方陣營中的中等強國。而且,通過與美國保持密切聯繫,使得德美兩國的利益緊密交織在一起。雙方以共同的安全利益為基礎,以相同的意識形態為紐帶,再以相互滲透的經濟利益予以深化,加上以條約的形式相互承諾,形成了盟友關係。 [20] 
  • 對中國
阿登納曾從觀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總的形勢出發,很早就意識到亞洲和非洲各國人民的興起,尤其是人民中國取得的勝利和發展壯大,對改變世界力量對比所產生的愈來愈大的影響和在解決國際問題中日益增加的重要作用。他明確指出:“1945年以後才出現在世界政治活動中的另一個影響巨大的因素,是非白種民族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他把中國也列為“超級大國”,並且不止一次地在分析判斷國際局勢以及同外國政界人士舉行會談中強調説明他的看法:“一邊是蘇俄和蘇俄的衞星國家,另一邊是美利堅合眾國,赤色中國是正在發展壯大的第三個超級大國”,“現在的超級大國是美國和蘇聯以及居於稍後的赤色中國。現在歐洲已再也沒有大國了。”1957年9月27日,經阿登納批准,由非官方性質的“德意志東方經濟委員會”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在北京簽訂貿易關係協定。次年9、10月間,新華社在波恩設立了常駐記者機構。但兩國政府之間始終沒有往來。 [24] 
中國方面本身也存在台灣問題。聯邦政府認為這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對此總的説來持中立態度,不發表明確反對中國的聲明,也不考慮同台灣方面建立官方關係。1954年3月中旬,阿登納對希臘進行國事訪問,當時的台灣駐希臘“大使”向阿登納提出台灣很希望同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關係”。阿登納作了迴避,聯邦外交部隨即指示駐雅典大使館:聯邦共和國不改變自己的“觀望”態度。 [24] 

康拉德·阿登納人物榮譽

時代週刊1953年度風雲人物:康拉德·阿登納 時代週刊1953年度風雲人物:康拉德·阿登納
阿登納於1953年當選時代週刊年度風雲人物。
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阿登納當選第一。 [1] 

康拉德·阿登納個人生活

康拉德·阿登納家庭成員

老康拉德·阿登納是當地律師、政府的司法顧問。他的父親有一份固定的公務員的薪水。但這隻能非常勉強地養活一個6口之家。母親通過縫補油布圍裙補貼家用。阿登納常常講道,他自己不得不與兩個哥哥中的一個共享一張牀。父母的錢不夠供第三個兒子讀書。
1908年,阿登納與艾瑪·魏爾,成婚,育有3子。她出身於一個科隆本地、人脈甚廣的家庭。1916年,他的妻子去世。於是,41歲的阿登納單獨撫養3個孩子。
阿登納個人在1919年續絃。奧古斯特·格西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她為他生下另外4個孩子。 [7] 

康拉德·阿登納人物軼事

  • 面部受傷
1917年,阿登納的司機開車不小心與電車相撞。阿登納自己從破損的汽車裏爬了出來,滿臉是血,鎮靜地向醫院走去。只受了點輕傷的司機卻被用擔架抬走了。診斷結果,阿登納的顴骨碎了,面部其他地方也受了傷,這影響了他以後的面部表情。 [15] 
  • 不卑不亢
戰後西德受到了盟國的佔領和管制,作為一名被佔領國家的領導人,阿登納的實際權力受到嚴格限制。在處理與盟國關係時,他必須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的知識和頑強的、鋼鐵般的忍耐力。在談判和辯論中,他習慣的做法不是在一開始就去壓倒對手,而是先傾聽別人説什麼。當他最後講話時,用英國駐德高級專員柯克帕特里克爵士的話説,“總是迅速地察覺對方防禦上的任何薄弱環節,然後把他的矛頭向着那裏刺去。” [15] 
阿登納上台後以超人的毅力和靈活的處事原則,努力使西德一步一步地脱離困境。他有着特有的處事方式,當內閣會議討論問題陷入僵局時,他有時會將辯論中斷片刻,把一瓶葡萄酒傳遞一圈。在幾杯酒和友好的閒聊之後,他再重新開會,那時,反對派就不太堅決了。阿登納最大的資本之一是,即使在70多歲也能不知疲倦地工作。80多歲時,他一天能夠完成比他年輕20歲的人一樣多的工作量。據尼克松透露,在杜勒斯葬禮後的一天早晨,阿登納和他在國會山辦公室進行了會晤。當天晚上,尼克松夫婦為阿登納舉行了晚宴。席間,阿登納突然問尼克松:“你睡得好嗎?”尼克松對他説,當他腦子裏考慮事情時很難入眠。阿登納説,從年輕時起,自己就一直睡不好。尼克松問阿登納有什麼辦法。他回答説:“我吃安眠藥,吃了30年了。” [15] 
  • 緩解僵局
1955年秋天,阿登納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舉行會談。他想緩和蘇聯對聯邦德國的好戰狀態,並希望蘇聯鬆動一下對東德的控制。但他發現赫魯曉夫在這些問題上毫不妥協,而且還經常恫嚇他,表現無禮。在一次宴會上,赫魯曉夫一杯接着一杯地向阿登納祝酒,想看看在談判桌上難以對付的79歲的阿登納能否被酒制服。“但是他沒有想到阿登納有一個如同他的鋼鐵般的意志一樣堅強的胃”。15次祝酒後,阿登納仍舊不偏不斜並很機警———他早就知道赫魯曉夫自己的酒杯中裝的是白開水。第二天早晨,阿登納以諷刺的方式與赫魯曉夫對質説,任何做這種事的人都不能獲得信任。赫魯曉夫發覺自己的詭計被識破,十分尷尬,但又不得不佩服這位德國領袖的大度與忍耐力。通過這次訪問,他促成了蘇聯釋放德國戰俘回德國和蘇聯與西德的建交。1959年,艾森豪威爾總統在白宮為前來華盛頓出席杜勒斯葬禮的外國貴賓們舉行了一個招待會。阿登納在招待會上看見尼克松和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站在一起。葛羅米柯剛從陷入僵局的關於德國和柏林問題的日內瓦會議上飛到華盛頓。此前,美蘇雙方的會談很不愉快,葛羅米柯和艾森豪威爾都板着臉站着。阿登納為打破僵局向他們走過去。艾森豪威爾見找到了説話的人,便説:“許多人説葛羅米柯和我長得相像。”阿登納笑着説:“很對,為此我有一個打破日內瓦僵局的建議。你坐上葛羅米柯的飛機回日內瓦,讓葛羅米柯留下來作副總統。那麼,我相信,我們就能打破這種僵局。”這話使一臉陰沉的葛羅米柯也笑了。 [15] 

康拉德·阿登納個人作品

《阿登納回憶錄》四卷在1965至1968年出版。 [2] 

康拉德·阿登納人物評價

康拉德·阿登納 康拉德·阿登納
中國作家楊壽國:據接觸過阿登納的人士透露,阿登納沉着、冷靜、堅毅,有出奇的記憶力和敏鋭的感覺,但也非常孤獨、多疑、善感。阿登納逝世後,不少聯邦德國公民拍電報或寫文章,感謝他“為德國人民所做的一切”。一些歷史學家讚賞他“勤奮、剛直”的品德和求實精神。反對黨領袖也承認他具備“真正領導者的素質”。前“被逐難民”和“回國戰俘”説:“有人説阿登納鐵石心腸,我們認為他充滿同情心”。西方評論家則稱讚他“以他的鐵肩支撐危局,使一個戰敗的、幾乎氣息奄奄的民族經受住了考驗”。 [8]  [19] 
英國前首相温斯頓·丘吉爾:阿登納是自俾斯麥以來德國最英明的政治家。 [11]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阿登納具有先見之明的才能。阿登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風雲變幻莫測的時期執政。當延續數代人的國與國之間的結盟確定之際,他有勇氣也有智謀去採取需要採取的行動——並且具有戰勝那些害怕或是不願採取行動的人們的反對的政治手腕。阿登納是西歐戰後秩序的主要建築師。作為萊茵地區的人,他一向謀求德國和法國之間的友好邦交,並且畢生抱有一個歐洲聯合的理想,使前幾代人蒙受災難的紛爭不再發生。他從一開始就認識到蘇聯代表的是舊歐洲一切壞的而不是新歐洲的好的。因此,他用磐石般堅不可摧的決心保住了自由歐洲東部的堡壘。在某種意義上來説,阿登納是典型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的政治家。他相信任何一種專制——無論是一個國家對另外一些國家的,還是一個政府對人民的——最終是一種罪過,因為它窒息了個人的自由權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廢墟上,並且被納粹時代的恐怖變得更加強烈了的他的歐洲聯合的理想直接來源於對專制的憎惡。 [11] 
波蘭學者齊格蒙特·鮑曼:阿登納所同聲名狙糟的德國重工業界和金融界的重要戰犯們,同被打敗了的希特勒將軍們和納粹外交家們一起舉行背叛祖國的政策:是由於阿登納因為同金融資本有多方面的實際關係而不能成為德國人民民族利益的捍衞者,只能成為國際金融寡頭的可靠代理人。這個德國人民的死敵,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在成立分立萊因政府的擁滬者之中佔據了重要職位,現在他是復活的德國帝國主義最有侵略勢力的政治代表。德國帝國主義的代表經常在幕後拉傀儡的線。美國帝國主義允許這些集團在參加軍事協定後在歐洲擁有優勢地位。阿登納受了這些集團的委託,用各種方法反對德國統一。 [14] 

康拉德·阿登納後世紀念

1967年4月19日午後7時21分,康拉德·阿登納去世,享年91歲。4月25日,聯邦德國為阿登納舉行隆重國葬。前三天,他的靈柩被裝上汽船,由聯邦軍官兵代表護送,沿萊茵河下駛至科隆,移放在科隆大教堂內開追悼會。追悼會結束後,再運回勒恩多夫,安葬在“林中墓地”。參加追悼會的有戴高樂和約翰遜等許多國家的政府首腦或特使,各界人士幾萬人瞻仰了他的遺容。更多的人則聚在大教堂外面和萊茵河兩岸向他告別。 [8] 
阿登納的葬禮 阿登納的葬禮

康拉德·阿登納人物影響

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1962年成立,是有基民盟背景的政治性基金會,宗旨之一是向德國內外的優秀青年提供獎學金,培養學術人才和領導人才,並設立有“優秀人才培養研究所”,負責管理獎學金。 [4] 
參考資料
  • 1.    阿登納當選“最偉大德國人”(組圖)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6-27]
  • 2.    (德)康拉德·阿登納著,阿登納回憶錄 1959-1963,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07,第1頁
  • 3.    吳友法,鄧紅英,孫文沛著,德國通史 第6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01,第180頁
  • 4.    金彩紅,黃河著,新型智庫研究叢書 歐美大國智庫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07,第216頁
  • 5.    王宗舜著,錢幣上的軍事文化 上,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08,第210頁
  • 6.    薛龍根編,國際政治手冊,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03,第190頁
  • 7.    (德)賴斯著,那是誰 歷史人物,科學普及出版社,2013.03,第172頁
  • 8.    梁國藩主編,世界傳人傳:二十世紀世界政壇偉人 上下,陝西旅遊出版社 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01,第1071頁
  • 9.    鄧紅英.論二戰後阿登納的德國統一政策[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57(3):310-314
  • 10.    嶽偉.阿登納的"保守主義"國家治理政策研究[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0(4):84-90,110
  • 11.    (美)尼克松著;劉湖等譯,領袖們,知識出版社,1983,第181頁
  • 12.    張莉清,陳竹君.阿登納與歐洲一體化的緣起[J].理論月刊,2005,(7):143-145
  • 13.    (美)鮑威爾編,二十世紀世界領導人傳記百科  上,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01,第12頁
  • 14.    (德)鮑曼(G.Baumann)著;羅萬森譯,一小撮西德壟斷資本家,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06,第191頁
  • 15.    最偉大德國人: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2-07-11]
  • 16.    劉馗.聯邦德國阿登納時期對美政策述評[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4(4):87-92
  • 17.    介國澤.芻議阿登納與歐洲一體化[J].新西部(中旬刊),2016,(5):90-91.
  • 18.    吳友法,梁瑞平.論二戰後阿登納德法和解思想的產生及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54(6):683-691.
  • 19.    楊壽國著,阿登納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3,第155頁
  • 20.    葉曉東,李建勳.二戰後初期阿登納的外交政策與德美親密合作關係的形成[J].榆林學院學報,2008,18(3):24-27,36
  • 21.    楊壽國著,阿登納傳,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01,第23頁
  • 22.    楊壽國著,阿登納傳,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01,第26頁
  • 23.    嚴少華,王黎.“哈爾斯坦主義”與西德外交(1955-1970年)[J].德國研究,2012,27(3):80-88.
  • 24.    楊壽國著,阿登納傳,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01,第127頁
  • 25.    楊壽國著,阿登納傳,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01,第12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