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德鋸鱗魚

鎖定
康德鋸鱗魚,學名 Myripristis kuntee (Valenciennes,1831),是金鱗魚科鋸鱗魚屬的一種夜行性魚類。白天會單獨或者一大羣聚集在珊 [1]  瑚礁洞內休息睡覺,晚上則會稍為游出礁洞覓食,從水淺的浪拂區到水深55公尺深都是它的活動範圍。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嵴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1對頜聯合齒,上頜沒容納頜聯合齒的深缺刻;頜骨、鋤骨及齶骨均有絨毛狀羣齒。
別    名
金鱗甲
鐵甲
鐵甲兵
瀾公妾
鐵線婆 展開
別名
金鱗甲
鐵甲
鐵甲兵
瀾公妾
鐵線婆
大目仔 收起
中文學名
康德鋸鱗魚
拉丁學名
Myripristis kuntee (Valenciennes,183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金眼鯛目
亞    目
金鱗魚亞目
金鱗魚科
鋸鱗魚屬
康德鋸鱗魚
分佈區域
印度-太平洋區之温熱帶海域
類    別
夜行性魚類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1

康德鋸鱗魚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嵴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1對頜聯合齒,上頜沒容納頜聯合齒的深缺刻;頜骨、鋤骨及齶骨均有絨毛狀羣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8-43,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胸鰭腋部無小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5-17。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4-16;胸鰭軟條15;尾鰭深叉形。體背紅色,側線下的體側為銀粉紅色;腮膜後緣具寬的深紅黑色帶,且延伸至胸鰭基部。背鰭硬棘部之上半部偏黃色;餘鰭的上或下半部紅色,其他部分色澹;另各鰭前緣為白色。

康德鋸鱗魚棲所生態

以小魚或是甲殼動物為食物,屬肉食性魚類。

康德鋸鱗魚地理分佈

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温熱帶海域,西起東非往南至南非的納塔爾(除了紅海、亞丁灣、波斯灣及印度沿岸以外),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與夏威夷羣島,北至日本四國的土佐灣,南至澳洲大堡礁與羅得豪島等。台灣的西南部、南部、東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等海域均可見。

康德鋸鱗魚主要價值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