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家遺址

鎖定
康家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相橋鎮康家村北,為新石器時代(約前4000—前2000年)遺址 [6]  。遺址區發現房址300餘座,東西成行,南北成排,多為東北一西南方向,個別為東西方向,墓葬為單人葬,另發現陶窯、窖穴和灰坑等遺蹟。 [5] 
康家遺址出土有陶、石、骨、角等類遺物近萬件。陶器以灰陶為主,紋飾以繩紋、籃紋居多,器形中尖底器、三足器多。是一處文化內涵豐富、聚落佈局清晰的客省莊文化遺址,是剖析中國原始社會晚期社會組織結構的典型遺址。 [5] 
2001年6月25日,康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康家遺址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相橋鎮康家村北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0113-1-113

康家遺址歷史沿革

1973年冬季,康家遺址首次發現,村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了大量的紅燒土、白灰房面、灰土及三足陶器等物,隨即上報臨潼縣文化館,文化館派員前往進行了初步瞭解和記錄。
1980年,陝西省文物局組織了一次全省文物普查,對遺址進行了複查工作,初步認定為一處重要的龍山文化村落遺址。
1981年至1984年,由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隊,對遺址先後進行了4次試掘工作,發現了一些龍山時期的房址、灰坑、陶窯、墓葬及一批漢代墓葬。
1985年至1990年,康家遺址的田野發掘工作,主要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4次發掘,發掘面積2000餘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00多座、灰坑40多個,陶窯僅有少量發現,獲得了一大批陶,石、蚌、骨角器等重要遺物。 [2] 
康家遺址

康家遺址遺址特點

康家遺址中發掘的房址佈局較有規律,基本上呈東北一西南向排列,其中還普遍存在上下數層疊壓現象,説明該地區村落的持續時間很長。房子東西成行,南北成排,分若干排,兩排房子之間大約相隔6一9米。每排房子又分成數組,少者兩三間一組,多則五六間一組。相鄰的房子共用一個隔牆,牆厚24一80釐米。村落整體構成一種層次分明、佈局有序的聚落結構,顯示出村落在整體佈局上已經有了嚴密的規劃。而從房址形制情況來看,同組房屋大小形制都基本相同,説明村落內部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內部差別。
房子形狀絕大部分為長方形圓角,有的平面呈內外雙室的“呂”字形、“凸”字形。房屋面積9一12平方米。居住面多抹白灰,也有用膠泥或草筋泥的,説明當時白灰面已被大量使用,而且延續時間較長。下層白灰面薄而軟,上層厚且硬,並發現了儲藏白灰的灰窖和塗抹白灰用的石抹子。從房子遺蹟來看,當時建造房子已普遍使用夯築技術。“夯築” 是中國古代建造房屋基礎、打台基時的主要技術,就是靠人力用工具將土一層層砸實。同時也發現當時的人已經會用土坯砌牆。房子內居住的地方有平面和坡面兩種凡是坡面的都是北高南低,傾斜度為5一11度,這説明當時人都是用頭在北而腳向南的方式睡覺。門道大都開在南壁中央,門寬0.6一1米、長0.12一0.24米不等,從門道向外,多有一個高十多釐米的弧形台階。
多數房址在中心略偏北處,設一個規整的圓形灶面,灶面與房面平齊或高出房面1釐米左右,灶面因長期焙燒,致使其發灰白或黑褐色。有些灶面中心還埋有一兩件陶器,器物多殘,有鬲、斝,也有盆、罐之類,陶器內殘存有灰燼。房屋前牆有的用土坯或草泥,其餘三面牆則用夯土築成。牆壁殘高多為15一40釐米,個別保存好的高1.1一1.3米。每所房屋的東西側牆體往往向前伸出一段,形成門垛。房子門外有一片不很平整的地面,是一個小院落,較硬,有經過長期踩踏留下的路土層,厚2一3釐米。
居住的房屋內多數有柱洞,數量不定,多者四個,少者一個。凡一個柱洞的多設在房子的西部。柱洞口大底小,呈圓錐狀,口徑18一32釐米、深14一30釐米,周壁及底部全是用人工搗碎的細碎陶片與紅膠泥摻和後夯砌而成的。有些房子牆壁內往往發現有柱基,多是不規則的大石塊或未燒過的石灰石堆,旁邊常放一塊獸骨、鹿角或蚌殼等物。柱洞建造十分考究,碎陶片之外是用粘結力很強的膠泥土夯成,最下端做成一個半球體,球面朝下,這是當時掌握一定力學原理的見證。 [3] 

康家遺址文物遺存

康家遺址發掘出遺物約兩百三十多件,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陶器主要是平底器和袋狀三足器,還有少量的圈足器,未見圓底器和尖底器。常見器形有罐、鬲、斝、甕、豆、碗、盆,還有盤、甑、器蓋、杯、盂、鬹等,未見鼎。從出土器物來看,當時人日常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而耕作和打獵工具則主要以石制和骨質的為主。
陶質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夾砂褐陶、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均較少,未發現彩陶。製法以手製為主,模製和輪制輔之。除佔有相當比例的素面和抹光陶外,器表裝飾以繩紋較多,籃紋也佔一定比例,器形中以尖底器、三足器居多。石器有刀、斧、錛、鑿、鏟、鐮、錘、杵等,以刀最多;骨角器有鏃、錐、針、鏟、鑿、匕等,以鏃為最。蚌器僅有刀和鏃。此外還發現有卜骨和石祖。 [3] 

康家遺址歷史文化

康家遺址是陝西境內已發現最完整的龍山文化遺存,是秦嶺地區最完整的父系氏族公社文化。其村落佈局成排成列,有單間與套間之分,代表了陝西龍山文化渭河下游的地域特色。白灰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原始建築史上寫下新的一頁。 [4] 

康家遺址文物價值

康家遺址的考古發掘,對了解陝西龍山文化晚期村落房址的佈局、房子的結構、建築程序和氏族社會的家庭組織都有很大幫助。同時康家遺址也是剖析中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的典型遺址。 [3] 

康家遺址文物保護

1982年4月,康家遺址被臨潼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92年4月20日,康家遺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日,公佈了康家遺址的保護範圍,具體是:重點保護範圍193200平方米內,即東至北喜村窯場,南至康家排水溝南50米,西至康家西北第四斗渠以西200米,北至西郝村現代葛地以北120米處。一般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與重點保護範圍相同。 [2] 
2001年6月25日,康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康家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康家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相橋鎮康家村北。 [5] 
  • 交通信息
自駕:臨潼區出發經秦川大道、寬耿路到康家村後,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