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藥)

鎖定
庵(艹閭),中藥名。為菊科蒿屬植物。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等地。全草入藥,性温味辛、苦,具有行瘀通經,祛濕之功效。常用於婦女血瘀經閉,跌打瘀腫,風濕痹痛。
中文學名
庵(艹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蒿屬
庵(艹閭)
分佈區域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
採收時間
8-9月
用    量
15-30g

別名

庵(艹閭)草、庵(艹閭)篙、淹(艹閭)、覆(艹閭)、臭篙、庵蒿。

入藥部位

全草。

性 味

味辛、苦,性温。

功 能

行瘀通經,祛濕。

主 治

婦女血瘀經閉,跌打瘀腫,風濕痹痛。

相關配伍

1、治諸瘀血不散,變成癰:生庵蒿,搗取汁一升服之。(《廣利方》)
2、治風濕關節痛:庵五錢至一兩。水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或搗汁飲。

相關論述

1、《千金翼方》:治痰血,庵草汁服之;亦可散服之,日三。
2、蘇醫《中草藥手冊》:祛風濕。治風濕關節痛。
3、《藥材資料彙編》:散瘀血,止痛,通經,利尿,消腫。

生理特性

庵(艹閭),多年生草本,莖高30-100cm。主根明顯,側根多數;根狀莖短,有少數營養枝。莖直立,常叢生,具柔毛,中部以上常分枝。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倒卵形勤儉到卵狀匙形,長4-6cm,寬2-4cm,先端鈍尖,基部漸狹,楔形,中部向上邊緣有疏鋸齒或淺裂齒;上面無毛或有微毛,下面色淺,稍有絹毛;上部葉長圓形,有微齒或全緣。頭狀花序多數,於莖頂和分枝上排列成疏散的復總狀花序,長達40cm,有細長的花梗及細小的苞葉;總苞球形,寬3-3.5mm;總苞片3-4層,背面綠色,內層邊緣寬膜質,無毛;雌花6-10朵;中間兩性,花13-18朵,均為管狀,淡黃色,兩性花花柱分枝先端為披針形突漸尖。瘦果長約2mm。花、果期8-11月。

產 地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等地。生於山坡、路旁、草地、灌叢及疏林下。

採集加工

8-9月割取全草,曬乾或鮮用。

藥材性狀

莖多分枝,被柔毛。葉互生,葉片廣卵形勤儉到卵形,邊緣具缺刻狀粗齒,背面色淡,有絹毛。頭狀花序多數,球形,花黃色。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