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庵子

(中藥)

鎖定
庵子,中藥名。為菊科蒿屬植物。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等地。全草入藥,性温味辛、苦,具有行瘀通經,祛濕之功效。常用於婦女血瘀經閉,跌打瘀腫,風濕痹痛。
中文學名
庵 (艹閭)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蒿屬
庵(艹閭)
分佈區域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
採收時間
冬季採收
用    量
5-10g

庵子生理特性

庵(艹閭),多年生草本,莖高30-100cm。主根明顯,側根多數;根狀莖短,有少數營養枝。莖直立,常叢生,具柔毛,中部以上常分枝。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倒卵形勤儉到卵狀匙形,長4-6cm,寬2-4cm,先端鈍尖,基部漸狹,楔形,中部向上邊緣有疏鋸齒或淺裂齒;上面無毛或有微毛,下面色淺,稍有絹毛;上部葉長圓形,有微齒或全緣。頭狀花序多數,於莖頂和分枝上排列成疏散的復總狀花序,長達40cm,有細長的花梗及細小的苞葉;總苞球形,寬3-3.5mm;總苞片3-4層,背面綠色,內層邊緣寬膜質,無毛;雌花6-10朵;中間兩性,花13-18朵,均為管狀,淡黃色,兩性花花柱分枝先端為披針形突漸尖。瘦果長約2mm。花、果期8-11月。

庵子產 地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等地。生於山坡、路旁、草地、灌叢及疏林下。

庵子採集加工

冬季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庵子入藥部位

果實。

庵子性 味

味辛、苦,性温。

庵子功 能

行瘀通經,祛濕。

庵子主 治

婦女血瘀經閉,跌打瘀腫,風濕痹痛。

庵子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浸酒;或搗汁;或入丸、散。

庵子相關配伍

①治婦人夙有風冷,留血結聚,月水不通:庵子一斤(升),桃仁二兩(湯浸,去坡、尖、雙仁),大麻仁二升。上藥搗碎,於次瓶內,以酒二斗,浸,密封頭。五日後,每服暖飲三合,漸加至五合,日三服。(《聖惠方》庵子酒)
②治產後腹痛:庵子、桃仁二兩(湯浸,支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熱湯下二十丸。(《普濟方》庵子丸)
③治產後血痛:庵子一兩。水一升,童子小便二杯,煎飲。(《瀕湖集簡方》)
④治婦人卒漏下,先多後少,日久不斷:庵子(微炒)、熟乾地黃(焙)、蒲黃(微炒)、當歸(炒焙)各二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臨卧。(《聖濟總錄》庵飲)
⑤治陽萎:庵子二至三錢。水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⑥治墜墮閃肭,血氣凝滯腰痛:庵子半兩,當歸、威靈仙、破故紙(炒)、杜仲(炒)、桂心各五錢,乳香、沒藥各二錢半。上為細末,酒煮麪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温酒鹽湯任下。(《濟生方》庵丸)

庵子相關論述

① 《本草經疏》:“庵子,行血散結之藥,婦人月事不以時至,審察未定者,不可經用,瘀血病見之不審者勿試。”
② 《本經》:“主五臟瘀血,腹中水氣,臚脹留熱。風寒濕痹,身體諸痛。”
③ 《別錄》:“療心下堅,隔中寒熱,周痹,婦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
④ 《藥性論》:“益氣,主男子陰萎不起,治心腹脹滿,能消瘀血。”
⑤ 《日華子本草》:“治腰腳重痛,膀胱疼,明目,及骨節煩痛。”
⑥ 《本草圖經》:“治打撲損。”
⑦ 《綱目》:“擂酒飲,治閃挫腰痛。”
⑧ 《本草備要》:“行水散血。治陽痿經澀,產後血氣作痛,能制蛇。”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