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庭園

(建築物前後左右或被建築物包圍的場地)

鎖定
庭園又稱庭院,是建築物前後左右或被建築物包圍的場地通稱為庭或庭院。
中文名
庭園
拼    音
tíngyuán
外文名
Courtyard
別    名
庭院

庭園詞語釋義

庭園基本解釋

正房前面的寬闊地帶,也泛指院子庭院納涼。——清· 紀昀《閲微草堂筆記》

庭園詳細解釋

庭園 庭園
正房前的院子,泛指院子。
南史·陶弘景傳》:“﹝ 弘景 ﹞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為樂。” 宋 辛棄疾滿江紅·暮春》詞:“庭院靜,空相憶。” 清 龔自珍《鵲橋仙·秦淮有訪》詞:“今朝不見,勝如重見,庭院暮寒時節。”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家山袁可立別業),……此後,山阜、八仙亭、山門、庭院等曾多次整修,作為文化館展覽文物之用。”庭院又分中式西式等模式。

庭園傳統庭院

庭園
庭園(2張)
中國的古建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體系最完整的建築體系。從單體建築到院落組合,城市規劃,園林佈置等在世界建築史中都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建築體現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築思想。
先秦兩漢的建築風格亦比較側重於陽剛壯美的表現,其形象追求的是“寬大崇高”,其細部追求的是“錯採鏤金”,就是與正規建築互補,理應表現出陰柔秀美的園林,也追求景多景全,園中高台林立,奇卉珍禽畢呈。正像前漢大賦中所描寫的那樣,此時的苑圃花園氣派宏大,包羅萬象,儘量顯示豪華富有,而沒有後世園林的詩情畫意和韻味含蓄,因此,從陰陽合德剛柔相濟的審美觀念來看,此時的建築藝術是稚氣的,過分顯露的,是對外在世界一種較為粗拙的、物質的把握。歷史發展到魏晉南北朝,動亂的社會政治使大批士人自覺地與現實社會保持着距離,談玄之風興起,並尊《周易》、《老子》、《莊子》為三玄,流風所及,也給兩漢以來較為正統沉悶的藝術理論注入了新的生氣,反映在建築上,樸素,雅潔,寧靜自然的村居園林發展很快,作為對廣殿高樓的補充,它們妥帖地表現了秀麗、自然的陰柔之美。
庭院 庭院
在佈局設計和環境意識上,中國古建築表現了較強的陰陽合德的觀念。“庭院深深深幾許”,南唐詩人馮延巳的這一名句,常常被用來形容中國傳統建築的延綿無盡。庭院一般是指前後建築與兩邊廊廡或牆相圍成的一塊空間,這裏建築的實主陽,庭院為虛,主陰,這一虛一實組合而成的“前庭”和“後院”,按中軸線有序連續的推進,大大增強了傳統建築陰陽合德的藝術魅力。北京故宮山東曲阜的孔廟等建築集羣之所以會打動千千萬萬個旅遊觀賞者,其主要原因恐怕亦在於此。要是單個地孤立地去觀賞這些羣體中的主要殿堂,它們的基本造型變化不大,不能反映出古建築藝術的絢麗多彩,然而一旦將它們用圍廊、門樓、亭閣、隔牆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虛實相濟的建築羣,其感染力便會成倍增長,如在《周易》經文中多次提到的“庭”,就表現出了這一特點。就是在秦漢時期主要表現陽剛之美的建築中,也不是完全不注意室外空間的組合,像上邊提及的秦阿房宮,也不是實體一塊的建築單體,而是以殿、樓、閣,以及諸多架空間道、複道聯絡組合而成的龐大建築羣,在它的陽剛之美中,也透出絲絲的秀美。陶淵明鍾嶸《詩品》尊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從這位著名田園派詩人歌頌田園美的詩文中。也透露了當時士人對建築風格追求的轉變。“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歸田園居》)、“倚南窗以寄傲,市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辭》)。如此小巧拙樸的建築環境,悠閒自在的居住氣氛,集中表現出姻靜、清麗,含而不露的陰柔之美。
複式的房子屋頂花園也歸類為庭院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