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庭园

[tíng yuán]
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
展开2个同名词条
庭园指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围合而成的场地,亦称庭院,广义包含正房前的院子及屋顶花园等类型,可分为中式、西式等模式。其空间功能以种植花木、休闲活动为主,核心要素涵盖建筑规划、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系统性造园设计,强调景观体系的独立性 [1]
中国传统庭园建筑可溯至先秦两汉,早期风格以高台宏阔为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玄学影响,转向自然朴素,注重田园意境营造。布局遵循虚实相济原则,通过围廊、亭阁等元素构建空间序列,故宫、孔庙等建筑群以轴线递进体现此特征。至明清时期,形态逐渐从华丽转为含蓄宁静的审美表达 [1]
中文名
庭园
拼    音
tíngyuán
外文名
Courtyard
别    名
庭院

词语释义

播报
编辑

基本解释

正房前面的宽阔地带,也泛指院子庭院纳凉。陵禁归——清· 纪昀《奔乌遥台阅微草堂凶员枣旬设笔记》

详细解释

庭园
正房婆和汽影习胶前的院子,泛指探探院子。
南史·陶弘景传》:“﹝ 弘景 ﹞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宋 辛弃疾满江红·暮春》词:“庭院静,空相忆。” 清 龚自珍《鹊桥仙·秦淮有访》词:“今朝不见,胜如重见,庭院暮寒时节。”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家山袁可立别业),……此后,山阜、雅柜道八仙亭、山门、庭院等曾多次整修,作为文化馆展览文物之用。”庭院又分中式西式等模式。

传统庭院

播报
编辑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先秦两汉的建筑风格亦比较侧重于阳刚壮美的表现,其形象追求的是“宽大崇高”,其细部追求的是“错采镂金”,就是与正规建筑互补,理应表现出阴柔秀美的园林,也追求景多景全,园中高台林立,奇卉珍禽毕呈。正像前汉大赋中所描写的那样,此时的苑圃花园气派宏大,包罗万象,尽量显示豪华富有,而没有后世园林的诗情画意和韵味含蓄,因此,从阴阳合德刚柔相济的审美观念来看,此时的建筑艺术是稚气的,过分显露的,是对外在世界一种较为粗拙的、物质的把握。历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动乱的社会政治使大批士人自觉地与现实社会保持着距离,谈玄之风兴起,并尊《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流风所及,也给两汉以来较为正统沉闷的艺术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气,反映在建筑上,朴素,雅洁,宁静自然的村居园林发展很快,作为对广殿高楼的补充,它们妥帖地表现了秀丽、自然的阴柔之美。
庭院
在布局设计和环境意识上,中国古建筑表现了较强的阴阳合德的观念。“庭院深深深几许”,南唐诗人冯延巳的这一名句,常常被用来形容中国传统建筑的延绵无尽。庭院一般是指前后建筑与两边廊庑或墙相围成的一块空间,这里建筑的实主阳,庭院为虚,主阴,这一虚一实组合而成的“前庭”和“后院”,按中轴线有序连续的推进,大大增强了传统建筑阴阳合德的艺术魅力。北京故宫山东曲阜的孔庙等建筑集群之所以会打动千千万万个旅游观赏者,其主要原因恐怕亦在于此。要是单个地孤立地去观赏这些群体中的主要殿堂,它们的基本造型变化不大,不能反映出古建筑艺术的绚丽多彩,然而一旦将它们用围廊、门楼、亭阁、隔墙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虚实相济的建筑群,其感染力便会成倍增长,如在《周易》经文中多次提到的“庭”,就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就是在秦汉时期主要表现阳刚之美的建筑中,也不是完全不注意室外空间的组合,像上边提及的秦阿房宫,也不是实体一块的建筑单体,而是以殿、楼、阁,以及诸多架空间道、复道联络组合而成的庞大建筑群,在它的阳刚之美中,也透出丝丝的秀美。陶渊明钟嵘《诗品》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从这位著名田园派诗人歌颂田园美的诗文中。也透露了当时士人对建筑风格追求的转变。“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田园居》)、“倚南窗以寄傲,市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辞》)。如此小巧拙朴的建筑环境,悠闲自在的居住气氛,集中表现出姻静、清丽,含而不露的阴柔之美。
中国传统庭院中国传统庭院中国传统庭院中国传统庭院中国传统庭院
中国传统庭院
复式的房子屋顶花园也归类为庭院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