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庫頁島鱘

鎖定
庫頁島鱘(學名:Acipenser mikadoi)是鱘科、鱘屬魚類。體長紡錘形,向後延長漸細;吻尖呈三角形。口腹位,橫裂,下唇中間斷裂。吻須4根,較長。胸鰭短圓。體暗綠色。最大體長可達200釐米,重達60千克。全長148-180釐米;頭長佔全長22.4-24.3%;吻長佔全長10.0-12.0%;體高佔全長11.9-16.9%;吻須至口的距離佔頭長17.8-21.3%;吻須至吻端的距離佔頭長26.2-30.7%;背骨板8-11枚,側骨板26-33枚,腹骨板5-10枚,鰓耙數18-21。
分佈於西北太平洋的庫頁島水域,日本北海道,朝鮮北部日本海沿岸,在中國的圖們江口偶有發現。海里生活,性成熟後於秋季溯河而上,翌年春夏季產卵。以魚類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庫頁島鱘
拉丁學名
Acipenser mikadoi
別    名
鱘魚
薩哈林鱘
中吻鱘
鱘鰉魚
米氏鱘 展開
別名
鱘魚
薩哈林鱘
中吻鱘
鱘鰉魚
米氏鱘
太平洋鱘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鱘形目
鱘科
鱘屬
庫頁島鱘
命名者及年代
Hilgendorf,1892
保護級別
(IUCN 2009年 ver 3.1)——極危(CR) [3] 
外文名
Sakhalin Sturgeon

庫頁島鱘動物學史

庫頁島鱘是一種分佈於北太平洋亞洲東海岸、具有溯河產卵習性的鱘科鱘屬魚類,它與分佈於北美西海岸的中吻鱘曾被當作一個種看待,或當作是中吻鱘的一個亞種,後來普遍認為它們是兩個種。 [4] 

庫頁島鱘形態特徵

庫頁島鱘
庫頁島鱘(6張)
體長紡錘形,向後延長漸細;吻尖呈三角形。口腹位,橫裂,下唇中間斷裂。吻須4根,較長。胸鰭短圓。體暗綠色。最大體長可達200釐米,重達60千克。 [1] 
庫頁島鱘的目內檢索特徵與中吻鱘相同。庫頁島鱘外部形態與中吻鱘的主要區別是具有較長的頭部吻部。全長148-180釐米;頭長佔全長22.4-24.3%;吻長佔全長10.0-12.0%;體高佔全長11.9-16.9%;吻須至口的距離佔頭長17.8-21.3%;吻須至吻端的距離佔頭長26.2-30.7%;背骨板8-11枚,側骨板26-33枚,腹骨板5-10枚,鰓耙數18-21。 [4] 

庫頁島鱘生活習性

庫頁島鱘在海里生活,性成熟後於秋季溯河而上,翌年春夏季產卵。以魚類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1] 

庫頁島鱘分佈範圍

  • 水域
庫頁島鱘分佈在北太平洋亞洲東海岸,涉及朝鮮、日本和俄羅斯東南部,包括日本海、韃靼海峽、庫頁島水域、阿穆爾河(黑龍江)、鄂霍次克海、俄羅斯普里莫斯基區海域和白令海。 [4] 
  • 具體國家
存在不確定:中國、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3] 
存在:俄羅斯聯邦。 [3] 
存在(非繁殖):日本。 [3] 
庫頁島鱘分佈圖 庫頁島鱘分佈圖

庫頁島鱘繁殖方式

庫頁島鱘是一種溯河產卵魚類,歷史上,它曾在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區的圖明河和科比河、庫頁島的維亞克圖河和特米河、普里莫斯基區的蘇珊河產卵,這些河流都較短。只發現它在圖敏河產卵。 [4] 
庫頁島鱘於6月份(水温10-12℃)在圖寧河下游卵石上產卵,河口上游100千米外沒有發現其成鱘。成鱘可達60-80千克,一般8-40千克。雄性8-10年成熟,雌性10-12年成熟。懷卵量5-15萬粒。幼鱘可能在淡水中生活3-5年,然後離開河口,遊向韃靼海峽。 [4] 

庫頁島鱘保護現狀

庫頁島鱘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極危(CR)。 [3]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3] 

庫頁島鱘種羣現狀

早在20世紀40年代,庫頁島鱘的資源量就很少,對庫頁島鱘的捕撈主要是在俄羅斯的河流中,年捕撈量0.6-0.7噸。1983年庫頁島鱘被列入俄羅斯紅皮書,從此禁止捕撈。據1995年發表的文獻,庫頁島鱘的資源量已進一步下降,許多河流的庫頁島鱘種羣已基本消失,只發現庫頁島鱘在圖敏河產卵。1990年報道每年只有約100尾的庫頁島鱘進入圖敏河產卵。1994年報道每年進入圖敏河產卵的庫頁島鱘只有幾十尾。有人曾預計如不採取特別保護措施,圖敏河中的庫頁島鱘種羣也將消失。 [4] 

庫頁島鱘瀕危原因

導致庫頁島鱘資源稀少並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庫頁島鱘幼鱘覓食的河口中食物的缺乏,其次是人類的非法偷捕。但也有人認為,庫頁島鱘只在具有河口的小型河流中產卵,產卵場有限,繁殖力小,這是導致庫頁島鱘自然資源稀少的主要原因;而庫頁島鱘資源的進一步枯竭,首要原因是偷捕活動。例如,在科比河,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個小網就能捕得數尾成鱘,如今科比河中的庫頁島鱘種羣已基本消失。在庫頁島鱘進行產卵洄游的河流,漁民熟知庫頁島鱘聚集棲息的場所,他們可以捕走絕大部分成熟個體。漁民在捕撈大馬哈魚時也常誤捕了不同年齡的庫頁島鱘。此外,圖敏河下游的油污、上游的礦污也是庫頁島鱘的致危因素。 [4] 

庫頁島鱘保護措施

為了彌補偷捕等因素對庫頁島鱘資源的破壞,俄羅斯聖彼得堡的魚類繁殖試驗中心於1987年和1991年對庫頁島鱘進行了人工繁殖放流。自那時起,俄羅斯的有關企業也開始進行庫頁島鱘人工繁育子一代後備親魚的全淡水培育,截至1995年,部分雄性已達到了性成熟。1987年繁育的庫頁島鱘人工後備親魚只有10尾,1991年繁育的後備親魚有80尾。 [4] 
參考資料
  • 1.    潘義川編著,郵票中的魚類鑑賞 下 食用經濟魚類與奇異魚類,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08,第147頁
  • 2.    Acipenser mikadoi  .efaun[引用日期2020-03-08]
  • 3.    Acipenser mikadoi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10]
  • 4.    陳細華編著,鱘形目魚類生物學與資源現狀,海洋出版社,2007.09,第7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