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度城

鎖定
崑山市澱山湖畔的千年古鎮度城度城村古名度城鎮,鎮的來歷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根據有史可查的如凌萬頃的“玉峯志”,還有“一統志”、清陳元模的“淞南志”等都有記載,“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黃巢起義軍在度城潭畔築城駐守,度城由此得名。”
中文名
度城
別    名
獨城
地理位置
崑山市澱山湖畔的千年古鎮
著名景點
度城遺址
又    稱
水獨城

度城歷史背景

度城村人不叫度城叫“獨城”,相傳度城是吳地東南最富裕的村落,當時人鼎興旺,獨一無二的,所以叫獨城,後來因“獨”與“度”諧音,文人就稱為度城。淞南志關於記載度城古鎮時有這樣一段話:“鎮在淞南澱湖之濱為黃巢所築邑志亦然居民稠密煙火相望魚莊蟹市甲用東南亦古鎮也”並把度城寫入古績篇。自古以來,度城人對度城的另一種説法是“水獨城”,度城三面環水,土地肥沃,農耕、漁臘發達,經濟繁榮,建國前夕,“華野”攻上海的一支部隊百餘人路過度城也在度城休整了幾天。可見度城是塊風水寶地。民國初期,度城及度城潭周邊聚集着九個自然村,居住着三、四千人,每天到度城上市的人有三、四百人多之。民國前度城的範圍有1平方公里,東起東浜婁,西止潭西西港;南起南南厙,北止洋村港。
度城湖,又名度城潭。與澱山湖相連,經急水港通黃浦江可直達東海。度城潭是澱山湖伸入內陸不大不小的湖,有234畝,有六條泄水航道。據老人説,清朝康熙、乾隆下江南走的從尚書浦(自舊千燈浦進度城潭由廟前凌進澱山湖)去湖州、嘉興的。度城和度城潭不僅水路交通便利。歸有光曾説:“太湖東北復溢諸湖以十數,其東為澱山湖最鋸,澱山湖東北折為溪復小匯為度城湖,蓋湖水之大唉,水欲盡而復匯,境無窮而益勝。此我東吳之所以為澤國而饒於水”。

度城地理位置

度城從地理位置上説,在澱山湖東岸離東海40公里,離太湖45公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既便於進攻又易於廕庇,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吳越爭霸時期,東吳就以度城、金城(位於陸家鎮)、瓦城三足鼎立,連成抗越體系;黃巢和韓世忠頓兵度城皆因當時這裏比較富裕,商貿經濟發達又因度城潭四周蘆葦稠密能攻善守。抗戰時期日本人來掃蕩,度城人出澱山湖,日軍抓不到人就燒房。一九三八年三月四日,僅度城集市區被日軍燒燬周、李、郭三性大户35家,房屋189間,其中樓房20間,繁華的度城一下子成了廢墟。商人紛紛順湖而逃,從此度城徹底衰敗,然而幾十年來,度城這個古村落由於它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在人們的回憶中仍舊值得懷念。
由於度城在澱山湖鎮據中心位置,所以建國初期區政府駐地設想放在度城,可惜沒有大房子而被取消。

度城建置沿革

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農民起軍領袖黃巢起義軍在度城潭畔築城駐守,度城由此得名。宋嘉定七年(公元1217年),至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度城屬崑山縣狎川鄉,第七、第八保。宣統第二年(公元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建楊湘鄉,度城屬楊湘鄉。民國元年(1912年),度城維持宣統年間建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實行新縣制,度城屬楊湘區,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度城屬崑山縣第五督導區一保三保。1949年7月,廢保甲制,11月建區鄉人民政權,度城為澱東區度潭鄉駐地。度城歷來人才輩出。這裏有明朝進士王鑑及其子王淇、王漳、王汶、後輩王繼孝、王塘、王壁,均為當時名人。王鑑所建的忠孝堂,在崑山享有很高的聲譽。而俠士何英威名遠揚於江浙兩省。

度城度城遺址

(一)古城牆處。位於度城潭東灘,一九五八年車幹度城潭,岸邊發現城牆宅腳。
(二)集市區處。位於度城潭、塘港、舊千燈浦南厙港段交匯處,以西橋(度城橋)東橋(善度橋)為中心,東從東浜婁、江北,西至度城潭;南從北南厙、北至度城潭、塘江北;總面積近萬平方米,集市區店鋪鱗次櫛比、商賈雲集,常住人口超千人。兩條石板街(舊稱七步街)長200米。一九三八年三月前兩旁共開設32片店鋪,其中南北雜貨12片,豬、羊、雞、鴨、肉鋪3片,魚行2片,藥店1片,豆腐店2片,茶館、書場6片,鐵、木竹坊6片,還有露天戲台1處,小攤小販則更多,農牧水產品豐富。舊時的度城集鎮,陸路四方輻輳,水路舟楫連綿,井市喧囂聲迅達數量,煙火萬家,盛況空前。
(三)黃巢練兵、韓世忠點將台處:位於度城潭東灘,從度城塘江北人家宅向北到楊村港,一九五八年度城潭車干時東灘發現整齊戰壕、土尊十幾處(現為萬園路),韓世傑點將台處:位於善度橋北堍,解放初是一片開闊空地,滿地碎磚瓦片(現為農宅、魚塘)。
(四)古橋
度城橋:位於度城村中心。東西走向座落在舊千燈浦南厙港段與塘港交匯處。建造年代不詳,清岡治二年(公元1863年),里人陳竹修募修,2008年澱山湖鎮人民政府新修。度城橋由青石、花崗石兩種石材構築而成,拱券採用分節並列砌置,分18級,呈半圓形,橋長16.2米,寬2.4米,高2.8米,四根橋柱(長系石)都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字跡清晰可辨,題名石上“度城橋”三字清晰。
善度橋:位於度城村中心,在度城橋東側。南北跨於塘港上,橋身高大,為青石、花崗石構築而成,與度城橋一樣拱券採用分節並列砌置,分17級呈半圓形,橋長19.9米,寬3.2米,高3.8米,橋中央橋心石上有蓮花浮雕,題名石上“善度橋”三字清晰。拱券內兩側長系石上兩副橋聯清楚,東側“潭涵明月規古今,驛認官程渡來去”;西側“津接吳淞籠曉日,虹凝薛澱數歸帆”。橋建於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里人何英建,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里人重修,橋欄石蹲原為石獅八隻,“文革”中被毀,2008年澱山湖鎮人民政府新修。
(五)主要寺庵、堂處
雲岫禪院(西林庵):位於度城潭北,原何墅裏村(現潭西北港,自然村已消亡)。
德豐庵:位於原德豐庵橋西堍(現德豐橋西),明王氏建。
留慶庵(西潭庵):位於度城潭南岸,伸入度城潭,面積約20畝,建國前庵有房屋30間,2名寺僧,庵邊有一個大竹園,一片廣場,1938年3月4日被日軍燒燬(現度城社區對面)。
三官堂:位於度城橋西堍,度城潭東南邊,有房屋八間,建國前年年香火不斷,門前有兩棵百年銀杏,建國後開始為學校,後為店面房,上世紀九十年代拆除(今度城遺址立碑處)。
度城王氏忠孝堂:位於位於度城潭北,天順年度城人王鑑所建。
王氏忠孝堂建成後,王鑑親題“忠孝”兩個大字,製成大型匾額,懸掛於大堂正廳。他常説:“古來忠孝聲,道大屬天倫。我書忠孝字,所志在親君。一以自期待,一以勉後人。子孫須努力,我先修其身。”崑山先賢歸有光曾有《王氏忠孝堂記》贊王鑑忠孝之舉。王鑑生前著有《孝行錄》,《賢闋錄》,若干卷流傳於世。
度城潭:度城潭古為度城湖,因鎮得名,度城潭的形成因可能大地震,使一部分的街道塌陷而成,度城潭方圓234畝,平均水深5尺(1.8米),湖底平坦,南北稍寬,呈龜鱉形,有小千燈浦、洋村港、潭西后港、廟前港、西港港、塘港六條航道泄水口,湖水清澈,水草豐滿,盛產各類水產珍品,是捕撈作業理想去處。最負盛明的是度城蟹,是過往客商搶手貨。度城潭曾是黃巢、韓世忠操練水兵之地。傳説中的度城潭是一户金姓大户,因主人奸詐,得罪上天,被沉落。1958年度城潭車干時專家認定是沉落潭屬堰落湖,湖底有磚石鋪的小街、小井,有不少的“韓瓶”、酒罐、器皿,有人還拾得龍角;度城潭傳説較多,一説是金姓大户沉落,一説是九兄弟不和沉落,一説是香山匠人(半仙)吃到落坑雞,東家被罰沉落等等。很早是龍虎出入之處,傳説中的度城潭還有金銀財寶,還有傢俱之類東西飄出幫助貧困百姓。
1958年度城潭封港車水時,不少人看到霧天清晨大批大小不等的魚在一個大魚領頭下,白茫茫的一條飛往澱山湖,有人説領頭的大魚就是白龍。這和淞南志“雍正丙午澱湖漁人言元旦正午遙聞湖中隱隱雷聲起已日彩雲蔽空擁大鯉騰躍而上旁繞小魚無算須臾雲散聲止想是鯉者已化龍昇天而去矣”的説法一此。淞南志載明大僕歸有光嘗度城湖時有這樣一段話:“度城湖蓄湖水之觀大矣水欲盡而復匯境無窮,而益勝此我吳之所以澤國而饒於水”,度城潭神秘之處除有龍外還有虎的傳説,在淞南志上也有記載“生辰冬度城裏民晨入市見敗葦中有物卧如牛迫而視之咆哮而起赫然虎也狂奔得逸號於市竟持械牲虎亦舞爪迎敵傷人而與手者二眾益集虎即樹尾渡澱湖而去湖州諸山逸出者”可見度城潭的神秘在於它是個卧虎藏龍之穴。

度城度城古代名人

1、王鑑(明朝進士)
王鑑字豫修號復齋,祖籍太原,家住度城。少年時期就為縣學生,明天順壬午年以詩經領先鄉里。王鑑生平舉止方嚴、清修高潔,效法聖賢,不愧為古人先賢。登賢之日,他以經世許下諾言:“要行其所學、見之實踐,切勿空談”。他捐資建王氏忠孝堂,並親筆題寫忠孝兩字,製成大匾額懸掛正廳。他説道:“古來忠孝事,道大屬天倫。我書忠孝字,所主在君親。一以自期待,一以勉後人。子孫須努力,我先修其身。”崑山先賢歸有光寫有《王氏忠孝堂記》以表讚賞。王鑑一生注重傳揚忠孝之道,常以論文交友、酌酒勸友,以宗彝 為傳器贈於友。生前著有《孝行錄》、《賢闋錄》若干卷。戊戌年染病回鄉。他向同年好友陸容(2)交代,死後以古尚書籍殮(陪葬)吾。還説;“二帝三王之道,盡在於此,以寄託我之志向。”四十九歲歸葬於度城王氏祖墳。生前好友沈魯為其題寫墓誌銘曰:“藴德中美,瑾瑜含 光。可成偉器,登庸廟廊。之左之右,無施不可。苟利於行,為之在我。大雅愔愔,古貌古心。不虞者行而遺德。” 王鑑生有王漳、王淇、王汶三個兒子,均載入《蘇州府志》。長子王淇(字懋德、號南陽。明朝文人,人稱南陽先生)、次子王漳和三子汶都是文人、忠孝之士,被後人稱頌。孫子王塘也是有名文人,曾孫王繼孝,嘉靖年舉人,江西知縣。
2、何英
何英,字本初,號文水,世居度城。少年時期恃氣任俠,按當時禮法,其所作所為大多不端,青年時期更加變本加厲。何英愛交四方豪傑為友,談笑之間,常愛託須四觀,然後大發感慨:“大丈夫提三尺劍,當絕一時,豈能安於溝澮間求活也!”崇禎十七年春,李自成破京,皇帝自殺以殉社稷。何英得知事變,即以家財為本,聚集當地鄉勇,以漁船為戰艘,以農具為武器,以復光明為口號,活動於西接陳湖,東連泖口的澱山湖上。何英善於設伏誘敵殺之,令官軍聞風喪膽。氣急敗壞的官軍四處調集兵力,封鎖各支港、河口,圍困而殲之。何英所部終因力不寡眾而四處逃散。何英自知難以脱身,便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謊稱農民而撤走,一日夜走浙江餘杭山,改姓換名,藏匿於餘杭山之間。餘杭山區,盜匪橫行,官府不能制服。浙江主帥傳下檄文説:“能降服賊寇者,授予府道之職,並給予首領指揮之權柄。主帥因與何英有所往來,便找何英相商,曉以利害禍福,並表明如能制服盜匪,朝廷將以功論賞,授以通判大名府。通判大名府屬京城之職。何英任職後,便立下法規,捕斬,盜匪皆逃逸之。他命郡部對那些殘害百姓的盜匪一律繩之以法,不畏豪強威脅。因制服盜匪有功,朝廷晉升其為雲南黑監井提舉。不料,赴任路上,犯病身亡。何英一生亢直少文,他所敬士夫們都説:何英少無幾籍,懶於學。不解讀書為何物;如今人至老,始得功名儒雅;何英一亡,讓人感到豪氣頓也。何英之子,何覲公為太學生。何英雖然不讀書文,但他的豪俠之氣,令人銘記。最可告慰的是,他出資建造的善渡橋,經過澱山湖鎮人民政府的修繕,又以嶄新的面貌跨越於度城河上。
3.僧人
慈照(子元)延祥寺(後人叫西潭庵)為僧,日誦“法華經”一卷,用“普、覺、妙、道”四字定宗風,得民意。崇風遠振,一生苦志篡緝經書傳世。
4.近代(現代)人物
(1)、唐伯榮(晚清秀才):在度城辦學校(堂)。
(2)、周崇文(陳雲、鄧小平同學)實業人士,對度城有貢獻。
(3)、郭履冰:建國初任崑山縣政協委員,民主人士,對度城有貢獻。
(4)、郭瑞榮:曾任新四軍師級幹部,現離休。

度城度城古文化

(一)戲曲文化
1、花鼓戲(草台戲、社戲)
度城自古以來戲曲十分活躍,1948年春,由度城及周邊自然村(南厙、西港、潭西)的眾多男性戲曲愛好者中有南厙馮永德,度城周志貞,潭西周夢飛、王訪祥、漁民林弟等7人組成度城花鼓戲班子。由教師周雲章教戲,逢時過節演社戲,特別是農曆7月半農村裏都要搭台公演。比較有名的是一出“僧帽記”曾轟動一時。大户人家嫁娶、祝壽、慶典等喜事是私演,一齣戲2石米,主要用於添購樂器道具用。在本村或周邊村演出十分鬧猛,這是度城戲曲文化的基礎。建國後,1952年,以度城為主的度潭鄉建立劇團,有20多人蔘加,時年(農曆7月27日)編導周雲章到朱家角看松江滬劇團演出“羅漢錢”,他一共看了3天(三場),回來後用2個月的時間自編“羅漢錢”,那時無劇本全憑心記,台詞自己琢磨編寫,編劇本後要自導,而且要手把手教演員説、唱、做功;演員們積極性很高,用了約三個月的時間,堅持每天晚上排練到半夜,如西港方愛泉、南厙金引妹、度城朱石林等人。1953年春節(年初六)在楊湘涇中心校操場演出“羅漢錢”,看戲的人很多,大約有2000多人。那天正好在下大雪,但戲迷都不肯走。1953年春節後,各小鄉劇團在楊湘匯演,度城的“羅漢錢”被評為一等獎。1953年10月崑山鄉區農民劇團匯演,度潭鄉劇團代表澱東區參加演出,被評為四等獎(當時有20個鄉鎮),還有一出比較有名的戲是“王貴與李香香”,劇團一直延續到大躍進的1958年。
2、絲竹班
度城絲竹班成立於1948年,主要是西港一幫人,有張利仁、張寶成、方愛泉、朱阿康、王金生等12人,有二胡、琵琶、言子、笛等10多種樂器。曲有工尺、二泉映月等。滬劇、錫劇曲譜,主要為婚慶喜宴服務,有大户人家請,公演社戲時軋軋鬧猛,附近四鄰及湖西頭都要去演,名氣還算響的,這班絲竹一直傳到1954年解散。
(二)飲食文化
度城是一個飲食歷史悠久的農村小集鎮,相傳抗金英雄韓世忠北上抗金,聞名度城飲食,特別是“度城蟹”,卒部在度城東橋北堍安營紮寨,住了一個時期,那裏度城小商品多,特別是飲食小店多,如酒店、飯店、點心店、南北什貨店,小吃中不乏有文光糕點、林光面食、老大酒店,魚腥蝦蟹,生食熟食都有。古時韓兵每天要吃酒,韓兵駐守嚴格,不許侵犯百姓,吃東西付錢。1958年度城潭起幹,有不少的“韓瓶”,是當時士兵丟掉的,度城飲食比較有名氣的有度城蟹、金志宏豆腐、文光麻餅、林光水餃、趙其麻條等。
1、度城蟹
度城蟹的特點。一是肥;二是均(大小出入不大);三是臍大色青(俗稱青肚皮),度城潭是一個沉(落)潭,1958年幹湖時發現小井、磚石小路。平均水深1.8米,水流快,水質清,鞭子草,度城潭生相是烏龜型,頭是小千燈浦(德豐安橋北大口),前腳西洋村港,潭西港,後腳是塘江,廟前江,尾巴是西港江。德豐安橋正好鎮在烏龜頸上,只吃不動,體內營養豐富,蟹生長得快。建國初常有人在東、西二橋戳蟹,這種蟹比澱山湖蟹早熟,老蟹四肢、肚臍邊生一層鐵鏽,金黃色,吃起來很鮮、很香,再好的佳餚比不上它鮮美。吃蟹時佐料只要姜、葱、蒜、醬油和醋。解放後因老大酒店生意興隆,全靠度城蟹,連蘇州、上海的人也來吃吃。
2、糕點特色
徐仰谷的麻餅:(又名文光麻餅)在楊湘地區屈指一隻,比上海麻餅還要好吃。“油、酥、香、甜”餡是白糖赤豆,大小與一般槍餅差不多,是切開賣的。製作的關鍵是烘的程度和點油。林光水餃:林光水餃特點皮薄、餡多,火候適宜,清水白餃香葱,製作關鍵是水餃皮。趙其的麻條:特點是“脆、甜、香”。
3、金志宏豆腐
金志宏豆腐三代祖傳,特點是嫩豆腐老看相,刀切完整,鹼性適中,不帶苦味,製作關鍵是點漿。
4、酒
度城做酒自古就有,而且是家家户户都做,小户頭做1石米,中户1.5-2石米,大户3石以上。農民長年飲酒,製作過程第一道是生泔酒(白酒)——榨酒入缸——變黃酒——吊酒(請人)入缸——變燒酒。
(三)茶文化
度城人吃茶的習慣十分古遠,男女老少都喜歡吃茶,而且十分講究,早晨3時男人都到茶館店吃茶,度城是個水碼頭,有商人、有農民、漁民。茶館店十分鬧猛,茶客們一是聊天,相互熟悉,聽白吊蝨,天南海北都要談,茶館店裏消息靈通,一個上午吃茶情況都瞭解,回來告訴老婆聽。二是瞭解行情,做生意人打聽價格,捉魚人打聽什麼地方開捕,產量如何。三是相互借貸,相互伴工;張三缺農具,到有農具的人家,以人工調換農具,從而夠上農時季節,碰到不寸心的事到茶館店裏一跑把苦處全忘了,因為茶館裏還有説書先生。
中午11時到12時,婦女姐妹們吃茶,女人吃茶有瓜果,村上一家一家輪流,今天張嫂,明天李嫂,女人們帶上孩子去吃茶,茶果有:新開罐的鹹茶、甜瓜條、羅卜幹、糖果、瓜子、花生、蠶豆、毛豆等……一邊吃茶一邊聊天,一聊天家家户户情況都明白,姐妹們顯得十分親切。他們最關心的是啥人家要做布(土布),啥人家的大人小孩有病……大家都摸得清楚,到時大家都會來相幫,有人做布裁衣會,就有會的人來教你,姐妹長妹妹短的十分快活。有時啥人的孩子生病了,大家會趕來看望,有會診治的“推筋”、刮痧或請郎中顯得十分和諧。
南厙馮家茶擔歷史悠久,專為婚喪喜慶人家服務,有各式掛燈、吊燈、道具等很有名氣。
(四)宗教文化
古時度城人盛行宗教信仰,據史書記載,元末朱元璋曾在度城一帶發展白蓮教教徒,澱山湖邊白蓮教活動昌盛,為朱元璋起兵打下基礎。
明清時期度城當地人都信佛教,古有留慶庵、清末民初叫西潭庵,是度城人進香的寺院。有的燒香燒到蘇州、杭州等地,而一些漁民則信仰天主教。
西港道士幫在當地也有名氣,直到“文革”前解散。

度城農耕民俗

由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古時度城主要靠種植水稻,由於水稻生產與土壤、肥料、水利、温度、光照等條件的影響,長期以來勞動人民形成了“靠天吃飯”、“萬物有靈”的思想,主要習俗有:
一、卜兆祀禱
卜測未來一年內是水澇還是乾旱。
年初一看牛:正月初一天矇矇亮,農家孩子或大人要到牛棚裏看牛,如果牛站立則今年水澇,牛睡在地上則一年內乾旱。
看風雲:正月初一農家要觀察風雲,如果陰天將預示豐收,“歲農諺歲朝鳥禿,高低田稻熟。”看風雲,東風大車;東北次之;西北歉收;看雲,西北有紅黃雲大熱,黑雲白雲歉收。
驗水旱:用竹子一根上面刻好標記插在灘度邊,從正月初一起至正月十五止,每天早晨看一次,發現那一天水上漲天,説明那個月小大。
汰田角:正月半,晚上農民用稻草火把在自己田頭焚燒,俗稱“汰田角”,手舉火把邊走邊喊“汰汰田角落,白米三石六,別人田裏大稗草,自己田裏出大棵稻。”有的地方也叫“放田財”,正月半吃“烊粉粥”,習俗流傳至今。
二月二:農曆二月二古代稱中和節、龍頭節,也是土地公公的誕日,因為二月二,天氣回暖,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昂頭望 ,故名“龍抬頭”。這一天,家家户户把春節祭祀下的糕或餅,用油煎以此來 牀,代替農藥和殺蟲劑,驅趕昆蟲,稱“燻蟲子”,再用稻草繞住宅和水缸鋪撒一圈,俗稱“引龍回”,接下來備了香燭祭祀土地廟燒香祭拜土地公公,祈求農祥。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賞紅:農諺“有利無利,只看二月十二”,是日天氣晴朗,予北夏熟豐收。
田雞報:三月初三,農民在午前、午間到田頭聽蛙聲,以卜年成好壞,田雞叫在午前,高田豐稔,叫在午間則低田豐稔,叫“田雞報”。
打醮:打醮即做法事,要設壇,由法師率領一眾道士在道上按“法事如式”之儀進行祭禱活動,一般有祈晴、禱雨、雷醮、瘟醮等,最多的是禱雨祈晴,度城西港有道士幫,專做此事,一直流傳到上世紀“文革”前。
猛將社:農民為了驅除蟲害,祈求豐收,就捧出猛將,設在祭祀,叫“猛將社”,有的自然村為單位,有的十來家農民自覺結社,一年活動四次,農民輪流供祭。
二、十二個月農時
農諺“種田無規矩,全靠看節氣”,從漢初“大初歷”恢復夏代曆法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夏曆又稱陽曆。夏曆是按照月球運轉的盈虧時象來測定歲、月、日、時的又稱陽曆。民國後適應新潮流,我國採用世界公用的陽曆(按地球環繞太陽運轉360多日的時象來測定年、月、日、時的)。農事而言卻照用陰曆的。十二個月的農時大致如下:正月搓繩織鞋(扎草鞋);二月開始罱泥;三月看台社戲;四月挑河泥;五月蒔秧做繭梅;六月耘稻山歌喊起勁;七月修船買麻皮;八月稻籮一嶄名;九月大熟小熟都拿齊;十月外出白米;十一月外出 的米;十二月穿吃租米。
三、二十四個帶氣農時(農諺)
立春:赤腳奔;雨水:春雨貴如油,麥子蠶豆鋪滿地;驚蟄:驚蟄一聲雷,鋤頭鐵搭各出動;春分:春節田管忙;春風百日化成雨,秋分無雨春分補;清明:清明要明穀雨要雨;穀雨:穀雨可種瓜;立夏:立夏吃青豆(否則一日忙一日);小滿:小滿的日頭,晚娘的拳頭,秧要日頭,麻要雨,種田唯種四月天;芒種:其種芒種,樣樣要種;夏至:夏至難逢端陽日,夏至有風三伏熱,夏至末種秧忙,蒔秧發動,小暑退水,頭蒔棉花二蒔豆,三蒔正好種赤豆;小暑:小暑一聲雷,倒末做黃梅,小暑不見頭,大暑曬開石頭;大暑:六腸熱五穀易結,人在岸上跳,稻在田裏笑;立秋: 立秋涼風颼颼,晚立秋熱到頭,立秋稗勝似柴賣;處暑:處暑 裏一粒谷,處暑一聲雷,秕穀滿場堆,處暑羅卜蔬菜;白露:白露的 ,秋分稻秀齊,白露三朝露,好稻滿大路;秋分:秋分白雲多,處處好禾多,稻莠只怕風來擺,麥熟最怕雨來淋;寒露: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露 霜降麥;霜降:霜降見稻米爛陳谷,霜降前頭一朝霜,種田人家吃把糖;立冬: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立冬無雨冬晴,立冬有一冬陰,立冬種麥 種,立冬 要麥三寸;小雪:稻上場,晚粒忙,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收;大雪:大雪封地,大雪封河,大雪不凍驚蟄不開。冬至:乾淨冬天邋遢年,邋遢冬至乾淨年;小寒:臘月小寒接大寒,施肥停當心裏安,千澆萬澆不及臘裏一澆;大寒:大寒凍得地頭日,勿用 壅收三石。

度城漁家民俗

度城潭水域234畝,百米之外就是澱山湖(十萬放水區),古時度城潭三官堂口也停泊着無數漁船,古時的漁業生產純靠“漁船出沒風浪裏”,以捕撈為生,沒有養殖業。自古以來,漁民們形成一系列的生活習俗。
一、連家船(又稱網船):漁民世代生活在船上,船既是生活資料又是生產資料,農民對漁民有句老話叫“船頭上相打,船梢上白話”,一家數代生活在船上,一般漁民人家備大小二船,大船為生活,貯藏物品用,小船外出作業打漁,船為木結構,富裕人家用柏樹打船,古時的度城船廠很大而主要打網船。漁民對漁船十分講究,新船下水要定黃道吉日,下水前,船頭要釘四條紅綠布條,稱為“喜釘”,上釘的時候,船主為了討個吉利口彩,故意藏開一條,等木匠來尋,尋不到時向船主要,木匠説:“東家,還要一隻喜釘”,船主高興地拿出來,有望今後發財添船。新船上要點香燭,擺果品、糕點祭祀。用八個盤(或盆子)放八樣東西:鯉魚,大吉大利;定勝糕,定定心心;雲片糕,平步青雲;糖元寶,恭喜發財;百合,百年好合;糯米加赤豆的紅飯,團團圓圓;最後一個盤子放一隻腳爐,內放用糯米粉捏成的萬年青、石榴、葱、秤、鯉魚等10種物品稱之聚寶盆,諧音萬年興旺、事事稱心、節節新高,寄寓漁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新船船頭喜釘下要貼一個大紅的“喜”字,二扇船門上貼一副對聯,如“生意隆隆迎四海,財源滾滾達三江”。普通大方。船上分幾個隔艙,甲板層用手分隔成上下二層,船頭和頭艙底層穿孔通水放新捕獲鮮魚,中艙下層貯放物品,上層是吃睡、會客、辦紅白事宜的地方,後隔艙放漁具和柴禾,船梢連後艙是廚房,灶是陶土做的“行灶”,或隔爛泥做的“泥灶”,船艄和後艙也叫“火艙”。漁民長期在水上生活,產生了與農民不同的習俗和禁忌。一些漁民不準在船頭上小便,認為對菩薩不敬,又小便會激起水聲,嚇走魚蝦;二是吃飯時盛飯説“添飯”,因為“盛”與“沉”諧音要禁忌,吃魚不準翻身,用過飯把筷子擱在碗上表示吃飽了,不能擱在船上,忌説擱、翻,因為這兩字不吉利,説船要擱淺打翻身。漁民禁忌説“浮屍”,甚至看見落水人只做勿看見,不肯打撈相救。三是新娘不滿月不準上別的漁船串門,因新娘一上男家船,就擔當燒飯做菜,因此稱之“大腳”、“燒腳”,別的船要觸黴頭起火;三是漁民不讀書,認為識字沒有用,還是要捉點魚蝦可以糴點柴米;四是世代信仰天主教,天主教是他們的宗遺宗教,因清政府對漁民不加保護,漁民不能得到當地政府的保障,清順治年間外國傳教徒在中國傳教要辦天主堂,漁民為了得到保障就信仰天主教,漁民中90%以上的人都信仰天主教。每天下午收網迴轉,船一着岸,男女也整理漁具和做飯,一邊就喃喃唸經,天天如此。每週一次去天主堂聽經(做禮拜);五是婦女生小孩不用接生婆,都是左右鄰舍女人相幫的,女人們不坐月子,一生下孩子就得幹活,但身體挺結實的;六是漁民沒有故地,死了人埋在天主教設的公墓或停泊處的“化人台”,所以清明漁民不上墳,逢節不祭祀;第六漁民崇拜水仙,每年五月五日水仙生日,漁民要到水仙廟或龍王廟燒香。第七,漁民與水結緣,但與岸上人逢與水有的習俗(比劃龍船、搖快船)只會觀看,從不參加,是個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