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府院之爭

鎖定
所謂“府院之爭”,“府”即總統府,“院”指國務院,“府院之爭”即總統和總理之爭。北洋時期的府院之爭有2次,一次是黎元洪總統和段祺瑞總理之爭,另一次是馮國璋總統與段祺瑞總理之爭。 [1] 
中文名
府院之爭
發生時間
1916年 至 1917年
發生地點
北京
主要人物
黎元洪
段祺瑞
馮國璋
影    響
張勳入京,擁立宣統復辟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成為大總統,與總理段祺瑞為了對德宣戰鬧得不可開交。不得已之下,黎元洪出了下策,請一門心思擁戴清室的張勳進京調解,上演了一出復辟鬧劇。
黎元洪是湖北黃陂人,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機械科,被嚴復、薩鎮冰等師長所賞識。從天津水師學堂畢業後,黎元洪在廣東水師服役。甲午中日戰爭時,黎元洪隨同廣甲艦從廣州北上增援。廣甲艦被擊沉後,指揮官乘坐小船逃生,黎元洪與十二人一同游水至大連海岸,僅四人生還。後兩江總督張之洞聽聞黎元洪才名,請他去修建江寧、江陰炮台,兩處炮台修得相當之好,黎元洪由此被張之洞賞識。張之洞調任湖廣後,將黎元洪帶了過去,讓他與德國人一起訓練湖北新軍,其間還派他三赴日本考察軍事。
辛亥革命爆發時,黎元洪所部第二十一混成協駐紮武昌城者不過一千五百人,無力抵抗革命軍,黎元洪跑到部屬家中躲避。革命軍一時羣龍無首,就硬生生地將他逼為湖北都督。10月11日晨,革命黨人馬榮等巡街,發現黎元洪的伕役挑了三個皮箱出來,遂抓住伕役,探出黎元洪行蹤。經由伕役引導,至黃土坡黎宅找出黎元洪,推舉為革命領袖。參加革命,實非黎元洪本意,國民黨元老居正曾雲:“元洪本非革命黨人,確係受通而出。”
辛亥革命之後,革命派重於軍事方面,改治方面則為立憲派所掌握。黎元洪沒有實權,常被革命軍排斥,其政治主張漸漸靠近於立憲派。湖北一些立憲派主將如湯化龍、張國溶等,都與他密切交往。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在彰德觀望,立憲派傾向於袁世凱,自然黎元洪也倒向袁世凱。
黎元洪雖然被逼參加革命,但參加之後也作了一定貢獻。張繼曾説:“把黎元洪説得如何壞,其實太過。黎元洪是不是從牀下拉出來的,這可以不問。”辛亥革命時,黎元洪作為革命軍領袖,起着統率全軍、穩定軍心的作用。蔭昌率軍南下時,在彰德與袁世凱會面。蔭昌認為武昌起義軍純系烏合之眾,無人主持,不難撲滅。袁世凱則説:“湖北以黎元洪為首領,何謂無人?”
袁世凱復出之後,派手下大將馮國璋打下漢陽,在龜山上架設大炮,威脅武昌。在炮口威脅之下,革命軍不得不同意議和。待南北議和成功,清帝遜位,袁世凱被選舉為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辛亥革命前,黎元洪不過是軍隊中一名高級軍官,辛亥革命後,黎元洪一躍而為副總統,可謂是造化弄人。
辛亥革命時,孫武、張振武、蔣翊武三位青年才俊被稱為“三武”。張振武在武昌起義後驕橫跋扈,與黎元洪意見不合時,常拔槍威脅黎元洪。漢陽之戰後,張振武去上海採購槍支彈藥和服裝,但其所採購的物品多數不敷使用,且張振武自作主張,將軍火的一半分出來給自己,準備去煙台掃蕩北方,導致黎元洪不滿,暗生殺機。
南北議和之後,張振武被袁世凱聘為總統府顧問。在張振武進京後,8月13日,黎元洪給袁世凱發了一封密電,羅列張振武罪狀,最後説:“元洪愛既不能,忍又不敢,迴腸蕩氣,仁智俱窮,伏乞將張振武立予正法。”袁世凱收到密電,看完內容後大吃一驚,隨即將自己的四個親信段祺瑞、馮國璋、段芝貴、趙秉均招來商量。商量後一致決定再次回電詢問黎元洪,殺張振武是否出於黎元洪本人意思。黎元洪覆電稱,實系其本人意思,袁世凱遂決定捕殺張振武。
8月15日晚,張振武在北京六國飯店宴請軍政要人,北洋要人如薑桂題、段芝貴等均出席,段芝貴此時已經獲悉張振武即將被捕殺,在酒宴上照樣把酒言歡,談笑自若。宴席結束後,張振武在歸途中被步兵統領陸建章逮捕槍決。在北京的孫武等人得悉後大為驚駭,遂來質問,陸建章就將黎元洪發來的密電出示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殺張振武是黎元洪的主意。
張振武被殺,震驚一時。孫武、蔣翊武大為驚恐,還跑去找袁世凱要免死金牌。但張振武被殺,最重要的方面乃是袁世凱違背了《臨時約法》。依照《臨時約法》規定,總統命令需要總理簽署才有效,但袁世凱這次殺張振武用的是軍令,而不是行政命令。而約法中對大總統發佈軍令要不要總理副署又沒有明確規定,這使袁世凱鑽了約法的空子,併為以後進一步限制約法,乃至廢除約法,走向軍人干政、軍人獨裁、洪憲稱帝鋪墊了基石。就袁世凱殺張振武是否違背約法,參議院曾爆發激烈爭吵,為此國務總理陸徵祥一度稱病住院。
民國初年有四個最具威望的人物,依照順序排列為孫中山、袁世凱、黃興、黎元洪。辛亥前,黎元洪不過一協統(旅長)而已,辛亥後一躍而為舉國敬仰之人物。黎元洪既會隱忍,又會迎合人心,時人稱黎元洪所發電報最酸最文,每遇時局危急,黎元洪必定在電報中痛哭流涕,“垂涕而道”“泥首以請”“痛心疾首”,一副為國操心和為民請願的忠厚長者模樣。雖然黎元洪偽裝得好,但他此次請袁世凱殺掉張振武,造就冤案,將其本性暴露無遺,為時人所不屑。
黎元洪本想借袁世凱之手殺掉張振武,沒想到袁世凱反將此事真相昭告天下,黎元洪遂為各方所不容。在黎元洪此後的政治生涯中,一直缺乏實力人物支持,也沒有自己的獨立性,成為一個被操控的傀儡。在北洋時代,黎元洪雖然貴為大總統,但始終只是一尊有虛名無實權的“泥菩薩”。
袁世凱死後,北洋元老段祺瑞、馮國璋等人,認為黎元洪好拿捏,就將他推上前台,接位為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在世時曾經制定過《袁記憲法》,賦予了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因為這是袁世凱個人意志操控下的憲法,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此憲法自然再無存在空間,此時當迴歸臨時約法,即虛位總統,而以總理掌握實權。
黎元洪出任大總統後,依照擁戴他的段祺瑞等北洋實力派人物本意,只想讓他做個傀儡。不料黎元洪卻想做個實權總統,處處着手干預,弄得總理段祺瑞很是不爽,雙方勢同水火。段祺瑞組閣時,擬任徐樹錚為國務院秘書長。但小徐一直飛揚跋扈,黎元洪對其是敬而遠之。黎元洪曾道:“我是不能與徐樹錚共事的。不但不能共事,且怕見他。我見了他,真是芒刺在背。”黎元洪甚至稱:“總統可以不做,絕對不能與徐樹錚共事。”
可小徐是老段的靈魂,老段無論如何,都必須讓小徐在前台掌握實權。為了説服黎元洪,老段請北洋元老徐世昌説情。不料黎元洪對徐世昌道:“請你告訴總理,一萬件事我都依從他,只有這一件辦不到。”
徐世昌對於老段是瞭解極深:“我以為一萬件事都可以不依從他,只有這一件必須辦到。”
黎元洪被逼無奈,只能同意任用徐樹錚為國務院秘書長。就小徐而言,此人雖然才氣過人,但睚眥必報,進了國務院後,處處與黎元洪作對。
當時輿論認為,總理段祺瑞與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之關係,一言以蔽之曰“總理不管,小徐主政”。蓋段祺瑞素性不喜治事,雖為掌握大權者之一,但事務都由國務院秘書長執行。如段祺瑞內閣與馮國璋及南方要人來往密電,就在私宅譯發,由徐樹錚掌管,外人不得探其真相。
1916年7月30日,新任內務總長孫洪伊,偕同滬上議員二十餘人,乘尋常快車,於上午11時抵京。是日除大總統特派武官二員外,內務部官員及其他各部門的政客與親友等皆到站。此外尚有官弁帶兵一隊,在站保衞。下午2時,孫洪伊即晉謁總統,總統黎元洪稱讚其維持共和之功,孫洪伊則稱此次民國再造,實黎大總統及段總理首先反對帝制所致,而南方將士戰鬥之功,北洋軍警維持秩序之力,尤有功勞,中國人心不死,故有今日。
孫洪伊,直隸天津(今天津)人,舉人出身,曾為袁世凱幕僚。1911年(清宣統三年)當選為直隸諮議局議員,參加立憲運動。辛亥革命後在上海與湯化龍等組織民主黨,旋參加進步黨。民國年間,有南北大小兩孫之説,南孫指孫中山,北孫即孫洪伊,孫中山年長為大,孫洪伊年輕為小。
8月5日,為民國議會第二次常會開幕之期。此日天氣清嘉,沿途國旗飄揚,軍警環立,氣象萬千。原本計劃10時開會,9時50分總統及國務員到齊,即由參議院長宣告開會。總統黎元洪親讀頌詞,全場向國旗行三鞠躬禮,然後總統舉行宣誓典禮誓日:“餘誓以至誠遵守憲法執行大總統之職務,謹誓。”總理段祺瑞及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皆身着金碧輝煌陸軍禮服,其餘來賓皆着大禮服。
內務總長孫洪伊上任後,在內閣會議上屢次與徐樹錚發生爭吵。二人在吉林省長郭宗熙實授、福建省長鬍瑞霖查辦案上,發生衝突。由徐樹錚與孫洪伊衝突,發展為內務部與國務院的衝突,最終演變為府院之爭。
8月中旬,總理段祺瑞任命郭宗熙為吉林省長。段祺瑞將任命書繕就,親自簽字,呈請總統用印完畢後,再交給內務總長孫洪伊簽字。孫洪伊卻不肯簽字,稱事前未與他商議,不能代負責任。段孫不免各有意見,孫洪伊為此告假三日。8月下旬,在徐樹錚的操作下,欲使福建省長鬍瑞霖去職。孫洪伊以徐擅權越限,大為不滿,向段祺瑞提出抗議。之後徐樹錚又想任命某人為某省財政廳長,孫洪伊一直拒絕簽字。雙方衝突激烈,孫洪伊憤而提出辭呈。
在法律上,國務院的主要成員是國務員(指國務總理與各部總長),並無國務秘書長。列席國務會議時,國務員有發言之權,秘書長則無。秘書長的職務,只是承國務總理之命,辦理國務會議所議決事件而已。但在國務會議時,徐樹錚以秘書長身份,列席發言比各部總長還要多。大凡國務會議上,與各部總長爭執者,必徐樹錚也。
又凡任免高級文武官吏者,必經國務會議議決。徐樹錚常不經國務會議通過,擅自任命高級官吏。孫洪伊初始以為徐樹錚不知程序,曾面告總理段祺瑞,以後任命官員必須經過國務會議,不想徐樹錚繼續任命官員,不經國務會議。徐樹錚又以一人之意,電令江西李純出兵攻擊廣東。孫洪伊初時不知,至李純來電稱無兵可調,始發覺此中隱情。
徐樹錚屢屢越權,內務總長孫洪伊再三向總理段祺瑞抗議,卻無結果。無奈之下,孫洪伊提出辭職,經各方面挽留,段祺瑞出面勸解,最終平息。表面上看,孫洪伊與徐樹錚已握手言和,但徐樹錚怎肯容忍,尋找機會,要將孫洪伊驅逐。
1916年9月8日,孫洪伊將參與袁世凱稱帝的部員六十四人停職。被裁部員多有背景,自然不服,在徐樹錚慫恿之下,以祝書元為首的三十二人9月19日向平政院提起行政訴訟。平政院裁決,孫洪伊違背《臨時約法》第三十四條“臨時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員,但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大使公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將內務部停職部令取消。
10月17日,孫洪伊因反對平政院裁決,提出辭職。但孫洪伊認為,自己辭職,則總理段祺瑞也應辭職,“國務總理如至總統之親任官總長必須免職之地步,即系總理之責任。故此次問題以內閣員全體辭職為至當,無餘單獨辭職之理由”。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則直接找到黎元洪,將擬好的罷免內務總長孫洪伊的命令呈上,請求蓋印。黎元洪勃然大怒,憤而拒絕。
段祺瑞哪裏肯陪孫洪伊一起辭職?置之不理。10月29日,孫洪伊見拉不下段祺瑞、徐樹錚,轉而表示,非總統下免職令,決不辭職。此前總統黎元洪調解,請王士珍與孫洪伊同到總統府,勸其讓步,不開內務總長職,暫以考察為名出洋稍避。孫洪伊回答稱:“如是總統下免職令,則決不戀棧,但自己無主動辭職的理由,至於出洋考察,我何必出洋?同為國務員,何必徇總理私意?”
徐樹錚的行為,導致了國會的反撲。1916年11月,議員數十人署名提出查辦徐樹錚案,列出罪狀七條:(一)矇蔽總理;(二)侮蔑元首;(三)偽造文書:(四)擅發院令;(五)擅專軍令;(六)破壞金融;(七)煽惑軍人。並謂斯人不去,恐較諸劉瑾、魏忠賢禍患尤烈。11月21日,徐樹錚查辦案在眾議院提出,以二百零四票多數通過,反對者一百七十八票。
看着雙方僵持不下,國會議員又過來不斷攪渾水,孫徐二人均不肯去職,府院矛盾激化。總統黎元洪又派人到河南衞輝,請出元老徐世昌來京調和。最後,經徐世昌居中調停,11月20日,黎元洪下令免除孫洪伊的職務,暫時緩和了府院之爭。12月22日,下令免除徐樹錚的職務。徐樹錚雖然去職,可不甘寂寞的他,仍是總理段祺瑞的靈魂,照樣操控時局,進而引發了變亂。 [1] 
參考資料
  • 1.    袁燦興著. 北洋軍征戰史[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21.09.第118-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