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府城鼓樓

鎖定
府城鼓樓,位於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文莊路南端,為磚木混合結構建築。
鼓樓,原名譙樓,又稱文明樓,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海南衞指揮使王友在已廢元譙樓故址上修建。
府城鼓樓坐北朝南,由城台和城樓組成。城台(台基)仍沿用明代,考慮到樓高惹風,只建單檐城樓,城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屋頂,素面板筒瓦砂漿裹壟屋面,檐口設綠色琉璃勾頭、滴水及封檐板。
城樓設六縫樑架,其中明間樑架為抬梁結構,其餘樑架為穿鬥結構。
明間樑架及過廊樑架均鐫刻有走獸、花鳥等各種圖案。 [2] 
中文名
府城鼓樓
始建年代
明洪武五年(1372年)
地    址
海口市瓊山區府城文莊路南端
文物級別
海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府城鼓樓建設歷程

據史志記載,早在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五年,瓊州府城就已經開始興建,並很快成了規模。
元代時,在如今府城鼓樓的位置上,就已矗立着一座譙樓。
而今天人們看到的鼓樓,實際上是明清兩代瓊州地方官員以及鄉賢士紳不斷出資維護擴建的。
曾有一些清代的碑文詳細描述了鼓樓的歷史:元明更迭,明代洪武年間有一位叫王友的海南衞使在已經坍圮的鼓樓舊址上重新修建了現在的鼓樓,又有一位叫李泰的海南衞指揮使為這座城樓修砌了台基,擴大了它的規模,並專門鑄造了一個銅壺,安裝在譙樓之上,以滴漏的形式來記錄時間。
歷史照片
歷史照片(2張)
萬曆年間,因為駐守軍隊火銃走火,鼓樓再一次被毀壞,隔了一年,城樓就又被修了起來。有明一代,鼓樓屢建屢毀,但在屢次譭棄之後,瓊州府的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中竟連續數年無人上榜,不得已,當時主政海南的胡桂芳又命人在原址上重修鼓樓。
明清交替,鼓樓又有數十年無人問津,等到郡守張萬言主政時,瓊州儒林又一次遭遇了數年的顆粒無收,有人提醒張萬言,稱在前明時期,這樣的事情也發生過,何不效仿古人重修鼓樓,以振瓊崖學風。
張萬言從善如流,捐出自己的俸祿重修鼓樓。
雍正年間,瓊州知府宗思聖大修鼓樓,就直接用“文明”為其命名,更在鼓樓上修建了一座文昌祠,內供魁星點鬥像。此後,又有名士吳典等人多次修葺鼓樓。 [1] 
府城鼓樓 府城鼓樓

府城鼓樓建築佈局

鼓樓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樓下城庸寬厚,下臨曠野,有石級拾登,直通城門。
原樓高三層,現僅存二層。均受歷代珍視,故屢毀屢建。從鼓樓碑文記錄,可知它近500年來的興替遷易。
從明代從化十七年(1481年),衞指揮使李泰增砌台基副使徐斐設置銅台滴漏以計時起,曾多次修建和遷易。
萬曆十六年(1588年),鼓樓又遭火焚,及至次年,副使孫秉陽、郡守周布賢才移建於城之東門內,為今鎮之東門。以後,郡守塗文奎,又移至舊址復建。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瓊山發生大地震,鼓樓又遭塌毀。
次年,尚書王誨遂重修,乃保存今樓。門額上分別灰塑“海南壯觀”與“奇甸文明”楷字。

府城鼓樓歷史文化

府城鼓樓詩詞文賦

古時候就有文人讚美登樓以觀賞海天一色美景的詩句:“百尺危樓瞰大荒,萬家煙火正微茫;浮圖七級凌霄漢,蕩海千帆破夕陽。” [4] 

府城鼓樓民間習俗

府城鼓樓所在的街被命名為鼓樓街,每年的正月十二,是鼓樓街公期之日。公期是一種地方文化習俗,是民間自發組織的年度性、區域性的祭神活動。

府城鼓樓保護措施

2019年7月18日,府城鼓樓修繕項目開始施工。 [3] 

府城鼓樓文物價值

鼓樓之擅名,又屢毀屢建,不僅因登樓可遠眺府海山川形勝之大觀,而又因斯樓歷盡滄桑,在防護瓊州府治安作過重大的貢獻。
史載,在明代,日本強盜侵擾我國沿海水域,當時瓊州府城地區也遭海盜侵擾,鼓樓是當年海南軍民打擊海盜的一個指揮所。
移至於五公祠內的大銅鐘,是當年鼓樓上報警的大鐘。相傳,在今海口市得勝沙路一帶,古稱外沙。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府海地區軍民予以反擊,經過激烈的戰鬥,最後得勝海賊於外沙,故得名“得勝沙”。
府城鼓樓,古時候就有文人讚美登樓以觀賞海天一色美景的詩句:"百尺危樓瞰大荒,萬家煙火正微茫;浮圖七級凌霄漢,蕩誨千帆破夕陽。"可見他自古就是旅遊勝地。
今天,前往府城鼓樓登高,一邊緬懷前人往事和了解鼓樓歷史變遷,一邊飽覽府城新姿和山海美景,自然更有興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