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府、州、軍、監

鎖定
府、州、軍、監,宋代地方政區。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逐步取消節鎮兼領支郡,使各州直屬京師,向皇帝奏事。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盡罷天下節鎮所領支郡,從此全國諸州直轄於中央。州的長官稱知州事,簡稱知州。又設通判、大州兩員,其餘一員,不及萬户者不置,廣南小州有試秩充通判兼知州者,與知州均理一州兵民、錢穀、户口、賦役、獄訟之政,而且“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 [1] 
中文名
府、州、軍、監
類    型
宋代地方政區
行政關係
宋與州級相等的還有府、軍、監。“知州事、通判州事各一人,府、軍、監如州。”設府者體制較尊,“州郡之名,莫重於府”。府有京府、次府之分。京府為首都或陪都所在地。宋初建首都開封府為東京,以陪都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為西京,大中祥符七年(1014),升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為南京,慶曆二年(1042),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為北京,遂有四京府,其餘則為次府。南宋臨安府稱行在(見北宋四京與南宋行在)。   
府率以州升,多緣皇帝未即位時所封或任官之故,如宋太祖以歸德軍節度使代周,景德三年(1006),升歸德軍所在之宋州為應天府。宋太宗趙炅以晉王嗣位,又嘗領泰寧軍節度使,政和六年(1116)升晉州(今山西臨汾)為平陽府,八年升泰寧軍所在之兗州為襲慶府。宋真宗趙恆曾封襄王,而由壽王立為皇太子,政和六年,升壽州(今安徽鳳台)為壽春府,宣和元年(1119)升襄州(今湖北襄樊)為襄陽府。宋仁宗趙禎曾封慶國公,宣和元年,升慶州(今甘肅慶陽)為慶陽府。宋英宗曾為齊州防禦使,政和六年,升齊州(今山東濟南)為濟南府。宋神宗趙頊初領安州觀察使,繼加忠武軍節度使,進封淮陽郡王,元豐三年(1080),升忠武軍所在之許州(今河南許昌)為潁昌府,宣和元年,升郡名淮陽之陳州(今河南淮陽)為淮寧府,升安州(今湖北安陸)為德安府。宋哲宗曾授天平軍節度使,封延安郡王,元祐四年(1089)升郡名延安之延州(今陝西延安)為延安府,宣和元年,昇天平軍所在之鄆州(今山東東平)為東平府。宋徽宗趙佶曾封端王,政和八年,升端州(今廣東肇慶)為肇慶府。宋欽宗趙恆曾封定王,政和三年,升定州(今河北定縣)為中山府。宋高宗趙構曾授靜江軍節度使,進封康王,紹興元年(1131),升康州(今廣東德慶)為德慶府,三年,升靜江軍所在之桂州(今廣西桂林)為靜江府。宋孝宗趙眘生於秀州(今浙江嘉興),慶元元年(1195),升秀州為嘉興府。宋光宗以恭王立為皇太子,紹熙元年(1190),升恭州(今重慶市)為重慶府。宋寧宗初封英國公,進封嘉王,慶元元年,升英州(今廣東英德)為英德府,二年,升嘉州(今四川樂山)為嘉定府。宋理宗趙昀以成國公登位,寶慶元年(1225),升成州(今甘肅成縣)為同慶府。宋度宗以忠王繼位,鹹淳元年(1265)升忠州(今四川忠縣)為鹹淳府。   
州之升府,還因名同國姓者,如宣和元年、升趙州(今河北趙縣)為慶源府。有因皇帝駐蹕而升,南宋建炎末,高宗駐于越州(今浙江紹興),紹興元年,升為紹興府。有因地望衝要而升者,嘉祐四年(1059)、五年,復升幷州(今山西太原)為太原府,益州(今四川成都)為成都府,即因“素號大府”;梓州(今四川三台)據“水陸之衝,為劍外一都會”,重和元年(1118),升為潼川府。   
府、州分等,按政治或軍事地位的輕重、轄境範圍的大小、經濟發展程度的高低,分為都督府、輔、雄、望、緊,體制皆埒上州,及有上、中、中下、下之別。   
軍有直屬於路,與府州同級者,其地位與下州相埒。又有隸於府州,與縣同級者,即縣治置軍,由知縣兼軍使,史稱“即縣置軍使”和“降軍為軍使”,並指此。如《宋史·地理志》載:開德府(今河南濮陽)轄德清軍,即清豐縣置軍使;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轄保順軍,即無棣縣(今山東無棣西北)置軍使;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轄慶成軍,即榮河縣(今山西榮河鎮)置軍使。   
監為管理礦冶、鑄錢、牧馬、產鹽區等而設,兼理民事。有直屬於路,與府州軍同級者,其地位與下州相埒。又有隸於府州,與縣同級者。   宋代全國地方兩級行政區劃,北宋元豐三年共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軍三十七、監四,宣和四年共京府四、次府三十四、州二百四十三、軍五十二、監四;南宋嘉定元年(1208)共府二十七、州一百三十二、軍三十四、監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