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庚申外史

鎖定
《庚申外史》,別名《庚申帝史外聞見錄、庚申大事記》、《庚申帝史外聞見錄、庚申大事記》,是元末明初權衡創作的編年體史書。 [1] 
書    名
庚申外史
別    名
庚申帝史外聞見錄、庚申大事記 [1] 
作    者
權衡
類    別
編年體史書
外文名
《庚申帝史外聞見錄》,《庚申大事記》
創作年代
元末明初

庚申外史內容簡介

記載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時期(1333~1368)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又名《庚申帝史外聞見錄》﹑《庚申大事記》。庚申帝即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因生於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庚申年﹐故名。分上下兩卷。元末明初人權衡著。權衡﹐江西吉安人﹐字以制﹐號葛溪﹐元末隱居彰德黃華山(今河南林縣境)。明洪武四年(1371)後﹐寓居臨江(今江西清江西南)。
該書約著成於洪武初年。作者生當元末﹐又居住在中原地區﹐耳聞目睹元末朝廷政事﹑農民起義情況﹐所記較客觀真實﹐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其中有關元廷宮闈軼事﹐多為它書所不載﹐對上層官僚貴族如燕鐵木兒﹑伯顏﹑脱脱﹑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等之間的紛爭﹐記載亦詳﹔對元末農民起義的記載尤其翔實﹐如所述彭瑩玉﹑芝麻李﹑南瑣北瑣紅軍等事蹟﹐都是很珍貴的史料。作者對元末黑暗統治十分不滿﹐對農民起義常寄予同情。
洪武三年續修《元史》時﹐史館徵得該書﹐作為撰寫順帝本紀及元末一些大臣﹑大將的列傳的素材。《庚申外史》現存版本較多﹐主要有《寶顏堂秘笈》﹑《海山仙館叢書》﹑《學津討原》﹑《學海類編》﹑《豫章叢書》本等。

庚申外史作者簡介

《庚申外史》·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權衡撰。衡字以制,號葛溪,吉安人。元末兵亂,避居彰德黃華山。明初歸江西,寓居臨川以終。是書見於《明史·藝文志》者,卷目與此相合。陳繼儒嘗刻入秘笈,佚脱訛舛,殆不可讀。此乃別行抄本,猶當日原帙也。所紀皆元順帝即位以後二十八年治亂大綱。時順帝猶未追諡,以其庚申年生,故稱之曰庚申帝。又《元史》亦尚未修,故別名曰《史外見聞錄》。所言多與《元史》相合,於宮庭構煽,盜賊縱橫之事,皆能剖析端委。至於順帝誅博囉,與秀才徐思畚謀之,博囉誅,思畚不受賞,逃去。及危素為權臣草詔諸事,皆他書所不載。惟其中稱順帝為瀛國公子一條,最為無稽。厥後袁忠徹著之於文集,寧王權載之於史略,程敏政又選忠徹之文入《明文衡》,錢謙益又引餘應之詩證實寧王權之説。《篇海類編》,已著錄。是書略仿《貞觀政要》之例,標題分記。分《嚴祀事》、《正大本》、《肅軍政》、《絕幸位》、《定民志》、《新舊俗》六類。而《新舊俗》下又分《申禁令》、《核實效》、《育人才》、《優前代》、《正禮樂之失》、《去海嶽之封》、《嚴宮閫之法》、《厲忠節之訓》、《剗積歲之弊》九子目。濂自為《序》,見所作《文憲集》中,蓋當時奏御之書也。梅純《損齋備忘錄》曰:“本朝文章近臣,在洪武初,則學士宋濂,其所記當時盛美,有《洪武聖政記》。自永樂以後,則少師楊士奇,有《三朝聖諭錄》。至天順改元,則少保李賢,有《天順日錄》、《二錄》。皆近有印本,而《聖政記》獨亡,僅見其《序》文,惜哉。其端實自此書發之。蓋元之中葉,宋遺民猶有存者。因虞集草詔,有“妥歡帖睦爾非明宗之子”一語,遂造此言以泄其怨。明人又讎視元人,遂附合而盛傳之。核以事實,渺無可據,實為荒誕之尤,非信史也。書前別附一《序》,稱洪武二年迪簡受命訪庚申帝史事云云,不著其姓。詳其文,乃《庚申帝大事紀序》,非此書之《序》,後人移綴此書中耳。考王禕《造邦勳賢錄》,稱劉迪簡,宜春人,國初徵授尚賓副使,則迪簡當為劉姓。又考黃溥《間中今古錄》,稱劉尚賓集《庚申帝大事紀》,則此《序》為劉迪簡《大事紀序》明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