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庚子送灶即事

鎖定
《庚子送灶即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01年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寫於送灶日。首句寫送灶時的祭品,次句是説因為家境貧寒,只能典當了衣服來籌辦香燭等貢品。最後兩句説家中已經沒有多餘的東西可以變賣了,所以,缺少的祭品哪裏僅僅只是沒有一隻黃羊。詩句通俗曉暢,通過一次簡陋的不成敬意的祭灶活動,在輕鬆幽默中寄託些微不滿與牢騷,既真實表現了當時家庭經濟的困頓拮据,同時具有濃郁的民俗風情。
作品名稱
庚子送灶即事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01年
作品出處
魯迅全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庚子送灶即事作品原文

庚子送灶即事1
只雞膠牙糖2,典衣供瓣香3
家中無長物4,豈獨少黃羊5 [1] 

庚子送灶即事註釋譯文

庚子送灶即事詞句註釋

  1. 送灶:民俗,民間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傳説灶神一年一度要在這一天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因此這天晚上要舉行送灶神的祭典。即事:見事即興而作。
  2. 只雞:一隻雞。以及後面的膠糖、瓣香、黃羊等均為送灶供品。膠牙糖:魯迅撰有《送灶日漫筆》一文,其中説:“灶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糖’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説壞話。”(《華蓋集續編·送灶日漫筆》),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七引謝學墉《送灶詩》:“忽聞爆竹亂成聲,香黍盛盤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惡,勸君多食膠牙餳。”餳,糖。
  3. 典衣:1896年10月魯迅父親周伯宜長期患病後逝世,家中由小康轉入困頓,要靠“典衣”(典當衣物)來接續生活。瓣香:焚香插入爐中,散似瓜瓣。
  4. 長物:多餘的值錢物品。
  5. 黃羊:黃色,無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產。一説祭黃羊可致富。《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月晨炊而灶神形現,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後,暴至鉅富。故後以臘月祀灶而薦(獻供)黃羊焉。” [2]  [2] 

庚子送灶即事白話譯文

供品僅有一隻雞,僅有膠牙糖,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頓,典當衣物度日。
家窮,沒有值錢物品可當,祭供物品不豐,不是故意缺少黃羊作祭。 [2]  [3] 

庚子送灶即事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1901年2月11日晚上,也就是舊曆1900年庚子臘月二十三——舊俗所謂祭灶日之夜。
此時,帝國主義的武裝入侵已達半年多,清王朝在向各帝國主義屈膝求和,正如這個封建小朝廷在所謂《自責詔》中所云:“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對外喪權辱國,對內搜刮以盡。造成社會凋敞,農村破產,老弱轉乎溝壑,婦孺流離失所,全國人民處於深重的苦難中。這一年,魯迅的祖父仍繫於杭州獄中,父親病死已五年,家庭屢遭“變故”,從南京讀書度寒假的魯迅在紹興使他有機會親歷目睹當時人民的苦難生活。
周作人日記:“夜送灶,大哥作一絕送之,餘和一首(角黍雜猊糖,一尊臘酒香。返嗤求富者,歲歲供黃羊)。大雪。詩稿存後。“
魯迅當時正回家過寒假。遇到家裏有這樣的習俗,有感而作。 [4]  [5] 

庚子送灶即事作品鑑賞

庚子送灶即事整體賞析

前兩句詩一方面揭穿了軍閥們靠“請吃飯”玩弄陰謀詭計;一方面提出用膠牙糖粘嘴的事來,也是對灶神的無情嘲弄。這裏,首句列出兩件祭物,次句卻有着深刻的寓意。“典衣供瓣香”,聯繫上句,瓣香、膠牙糖以及“只雞”,原來俱是“典衣”的結果。它即反映出當時人民的貧困窘境;也揭示出封建迷信(敬神)與貧窮之間的尖鋭矛盾。解放前所有歷朝歷代的一切統治者,無不借助於“神權”來維護它們的反動統治。即“由閻羅天子、城隍廟王以至土地菩薩的陰間系統以及由玉皇大帝以至各種神聖的神仙系統”正是這些魑魅魍魎結成的精神枷鎖,既使人民在政治上屈從於命運;又使他們在經濟上更趨於貧困。這首詩題為“即事”——就眼前所見記而為詩。但顯然,魯迅不是作客觀的記錄,而對鬼神及封建迷信的厭惡,以及對尚未覺醒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已隱隱透露出來。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這兩句詩,以極其形象的事物生動地反映出當時農村破產,勞動人民家無隔宿之糧的慘淡情景。祭神,對被“神權”統治尚未覺醒的農民來説。是看成一件禍福攸關大事的;但是,典盡衣物,頂多也只能殺一隻雞,備一點膠牙糖,一些香燭,哪裏還能買得起更貴重的黃羊。“豈獨”二字,含意深沉,一方面表示在“家中無長物”的情況下,辦不起黃羊來祭灶;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不想靠祭灶來改變現狀、也不可能改變現狀的意思。
這首詩雖簡短,但卻透視出當時中國農村破產、農民家徒四壁的一面生活側影。通過庚子送灶這件看似極平常的事物,深刻地表現出封建迷信對勞動人民的危害,和作者對這一事物的鮮明態度。
全詩四句語言淺顯通俗,一二句只雞、膠牙糖、瓣香看似平列,因皆出之以“典衣”,不僅使這十個字結聯成體,具備了一個完整的意思,而且具有振起全詩的作用。三句是一直白,對上句是進一步的渲染和深化。第四句是整首的主腦,篇終見意,從思想和藝術兩方面看,這句達到了完美的結合,耐人尋索,韻味無窮。 [5] 

庚子送灶即事名家點評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鄭心伶:魯迅從舊壘中來,對自己熟悉的本階級,對當時的世態人事看得分明,他的詩文無不給正在潰敗中的封建社會以犀利的一擊。本詩就是見證。作者表面上是嘲弄灶君,實際上是抨擊封建統治的“暴君”、“昏君”;表面上是向灶神訴苦,實際上是對舊社會的無情暴露、鞭撻。本來是普普通通的民間送灶風俗,但一經他匠心獨運,就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寫得樸實,詼諧,新穎。 [6]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倪墨炎:“這首詩其實是對灶神和祭灶大發牢騷的詩”。 [4] 
作家謝邦華:本詩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飾,但“用意深邃,幽默和諷刺隨處可尋”。溶愛憎於詼諧之中,藏深意於質樸宓之內。詼諧中含憤懣之情,質樸中聞抨擊之聲。 [7] 

庚子送灶即事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説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8] 
參考資料
  • 1.    庚子送灶即事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15-09-16]
  • 2.    吳海發.魯迅詩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7-8頁
  • 3.    劉揚烈 劉建芬.魯迅詩歌簡論:重慶出版社,1983年:199頁
  • 4.    倪墨炎.魯迅舊詩淺説(增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8頁
  • 5.    蔡景仙.近現代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67-168頁
  • 6.    鄭心伶.魯迅詩淺析: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年:14-15頁
  • 7.    謝邦華 張純武 俞瑞華.魯迅舊詩導讀: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13頁
  • 8.    孫冰 許巍.中國現當代經典文學導讀:學林出版社,2011年: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