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幽浮

(2011年吳卓玲發行的音樂專輯)

鎖定
《幽浮》是吳卓玲的音樂專輯,共收錄11首歌曲,由吳卓玲擔任製作人,於2011年6月11日通過樹音樂發行 [1]  [3] 
2012年6月18日,吳卓玲憑藉該專輯提名2012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華語女新人”獎 [6] 
中文名
幽浮
外文名
Distant Fragments
專輯語言
普通話
英語
專輯歌手
吳卓玲
曲目數量
11 首
音樂風格
民謠
唱片公司
樹音樂
發行日期
2011年6月11日
發行地區
中國
製作人
吳卓玲

幽浮創作背景

2006年冬天,在拉薩生活一年多後,吳卓玲回到北京。剛抵達北京時,應邀前往觀看的一場演出震撼了吳卓玲的內心,這使得她忽然明白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於是她重新拾起多年未彈奏的吉他。吳卓玲開始着迷地彈琴,整日沉浸其中,很快寫出了一些簡單的曲式。吳卓玲突發奇想,打算創作一張紀錄片式的專輯,用每首歌講述她生活中真實的故事,而這就是《幽浮》最初的概念 [5] 
《幽浮》中的每首歌的創作靈感都源於吳卓玲在成都、拉薩、北京和南京等地拍攝和錄製的所有有聲資料。2009年6月,在曹操楊海崧的協助下,母帶處理的工作得以順利完成。2010年初,樹音樂的創始人姜世隆在聽過《幽浮》的樣帶後深感喜愛,決定將其發行出版。因此,在2010年11月,《幽浮》的母帶在樹音樂的錄音棚中經過再次修改調整後,最終定稿。從最初的一個有趣大膽的設想,歷經接近五年的時間,《幽浮》終於得以發行面世。它是吳卓玲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想的記錄,同時也見證了吳卓玲在這五年間的磨礪和成長。吳卓玲希望它能像一部生動的音樂電影,帶給聽眾無盡的遐想空間 [5] 
2006年的冬天,吳卓玲在北京各處朋友家借住,每天搭乘地鐵穿梭於城市之間,見證了大城市人們重壓之下忙碌不堪的生活狀況,以此為靈感,吳卓玲創作出了《It's Haunting All My Days》;隨後,她想創作一首獻給父母和記錄兒時往事的歌曲,於是便誕生了《Things I Miss》;另外,吳卓玲創作了首描繪拉薩的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和北京的一個醉酒之夜的歌曲,名為《踩在棉花上》;在拉薩,彈奏小提琴的日本音樂人Makiho恰巧遇到吳卓玲,她邀請吳卓玲為她的歌曲《清晨小雨》添加小提琴的元素,吳卓玲在聽了幾遍樣帶後即興演奏了一段,然後將這段演奏錄製並收錄於該專輯中;詩人高曉濤是吳卓玲的朋友,他送給吳卓玲一本詩集,吳卓玲希望用他的詩來創作一首歌,於是,《六月》這首歌便誕生了;最後,吳卓玲以一個地名為靈感,創作了《白馬狗熊》這首歌 [5] 
吳卓玲《幽浮》 吳卓玲《幽浮》

幽浮專輯曲目

曲序
歌名
詞曲作者
時長
1
《Intro》
(純音樂)
2:10
2
《It's Haunting All My Days》
6:18
3
《Things I Miss》
4:25
4
《踩在棉花上》
6:27
5
《靜謐的夜》
4:25
6
《清晨小雨》
3:34
7
《六月》
3:26
8
4:41
9
《崗任波切拉》
5:53
10
《Penthouse Dream》
6:58
11
5:26
參考資料來源於: [1-2] 

幽浮專輯鑑賞

《幽浮》是一張記述真實生活故事的民謠集,也是一篇篇連載的日記,更是一部情節連貫的紀錄片。《幽浮》真實地記錄了吳卓玲多年的生活、她的故事、朋友,專輯中的鋼琴、鍵盤、打擊樂和小提琴,包括錄音、縮混等所有元素和環節,都代表着吳卓玲的一個朋友。它不僅實現了吳卓玲記錄生活的最初大膽設想,而且超越了設想的範圍,變得更加豐富和生動。這使得該專輯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氣息,與吳卓玲的生活緊密相連 [5] 
《幽浮》就像一部公路電影,記錄了吳卓玲在拉薩的旅途經歷。從開頭曲《Intro》開始,隨着火車站的汽笛聲慢慢啓動,將音樂鋪陳開來,唱出了她對家人的感激、對友人的留戀、對愛人的惆悵和對自然的讚美。整張專輯彷彿在旅途路上行走,伴隨着芬芳,時不時腦海裏回想以前生活的片段和碎片,懷念曾經的點點滴滴,關於親情、友情、愛情 [4] 
《Things I Miss》想念着與父母相伴的童年,如夏夜的星河汩汩;《踩在棉花上》柔軟深情,敍述了兩個女子的友誼像是融化在街道邊上的雪花;《靜謐的夜》宛如玻璃劃破氣泡般細緻透明,日常的生活片段流露出了温情;《清晨小雨》和改編自高曉濤詩歌的《六月》一般委婉道出了濃郁的思念之情;《白馬狗熊》和《崗任波切拉》則描述的是關於旅行的故事,一次徒步墨脱,另一次是去阿里轉山;《Penthouse Dream》獻給曾經借宿其家閣樓的一位朋友;《Lovely Song》獻給了她較為親密的朋友,彷彿闊別多年,温柔地睜開雙眼,而那個人卻靜靜坐在面前 [4] 

幽浮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頒獎方
獎項
獲獎方
結果
2012年6月18日
2012華語金曲獎
年度最佳華語女新人
吳卓玲
提名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