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幹細胞移植

(未充分分化不成熟的細胞)

鎖定
造血幹細胞移植人類造血幹細胞形態上類似於小淋巴細胞,在骨髓中僅佔有核細胞的1%左右。人類造血幹細胞來自胚胎期卵黃囊的間皮細胞,是人體內最獨特的體細胞羣。跟APSC多能細胞一樣,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它也是維持生命不息的最基本動力,多功能活化細胞抗衰老就是通過利用由自體採集的組織細胞,經實驗室分離培養後,將增殖的幹細胞注入回人體內,通過多功能活化細胞自我靶向性功能準確到達相應的受損器官和組織,以達到修復衰老、病變的細胞,重建功能正常細胞和組織的目的。
中文名
幹細胞移植
作    用
維持生命不息的動力
定    義
一種未充分分化不成熟的細胞
分    類
全能性幹細胞等

幹細胞移植細胞定義

幹細胞(stem cells,SC)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潛能細胞,幹細胞(Stem Cell)是一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

幹細胞移植分類

按照分化潛能分類
幹細胞分類按照分化潛能的大小,幹細胞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全能性幹細胞(totipotent stem cells)它具有形成完整個體的分化潛能。由卵和精細胞的融合產生。受精卵細胞前幾次分裂所產生的細胞也是全能幹細胞。這些細胞可以無例外地生長出任何細胞類型。
多功能性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這種幹細胞在APSC多能細胞實驗室具有分化出多種組織細胞的潛能。但卻失去了發育成完整個體的能力,發育潛能受到一定的限制。骨髓多能造血幹細胞是典型的例子,它可分化出至少12種血細胞,但不能分化出造血系統以外的其他細胞。
單能幹細胞也稱專能或偏能幹細胞(unipotent stem cells)這類幹細胞只能向一種類型或密切相關的兩種類型的細胞分化,如上皮組織基底層的幹細胞、肌肉中的成肌細胞或叫衞星細胞
按照發生學來源分類
幹細胞移植 幹細胞移植
按照發生學來源,幹細胞可以分為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
1、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有許多重要的生物學特性:⑴發育的全能性。可發育為機構成機體的不同細胞類型中任何一種細胞的潛能。ESC可誘導分化為下列細胞:造血幹細胞、血管及內皮細胞、心肌細胞和肌肉細胞、神經細胞及其它分化細胞。⑵無限擴增性。體外無限擴增性是ESC研究和應用的前提和關鍵,這為ESC提供了無限的細胞來源。⑶可操作性。
2、成體幹細胞(adult stem cells,ASC)是指存在於一種已經分化組織中的未分化細胞,這種細胞能夠自我更新並且能夠特化形成組織的細胞。成體幹細胞,位於人體組織器官之中。除了從骨髓和血液中分離組織幹細胞、還從人的胎盤、臍帶、肌肉、大腦、皮膚、脂肪、滑膜等多種組織中獲取各種幹細胞。成體幹細胞是已經進入臨牀應用的幹細胞。
已經發現的成體乾的細胞主要有:造血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神經幹細胞、肝幹細胞、肌肉衞星細胞、皮膚表皮幹細胞、腸上皮幹細胞、視網膜幹細胞、胰腺幹細胞等。成年個體組織中的成體幹細胞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處於休眠狀態,在病理狀態或在外因誘導下可以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再生和更新能力。
幹細胞是指尚未分化的細胞,存在於早期胚胎、骨髓、臍帶、胎盤和部分成年人細胞中,它能夠被培育成肌肉、骨骼和神經等人體組織和器官。科學家認為,利用幹細胞培育出的組織和器官對治療癌症和其他多種惡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將為糖尿病患者、早老性痴呆症患者、帕金森氏症患者和脊髓受損患者等帶來希望。幹細胞研究成為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的熱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飛速進展,中國在造血幹細胞超低温定向温度保存技術及超低温抗損傷保存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使造血幹細胞應用更為安全有效,已成為治癒多種良性、惡性血液病與遺傳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治癒的病種還在不斷的擴大。
如果説21世紀什麼科學最引人注目,生命科學必將入選,早在上個世紀,科學家就曾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誠然,隨着人類科學發展,越來越多地揭示生命存在的奧秘,各種生命現象的內在原因,更加強了對自身命運的掌控,在生命科學領域中,有一個研究方向代表了生命科學研究的最前沿,那就是:幹細胞。幹細胞研究聚集了國際國內最頂尖的生命科學家,代表着生命科學研究的方向。由於幹細胞研究的傑出成就,國際自然科學頂級刊物《科學》雜誌連續多年將幹細胞的研究進展評為“十大科學進展”之一,《時代》雜誌也多次將幹細胞研究進展列為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之一,由此可見幹細胞研究在學術界及社會中的影響力多麼巨大。
採用幹細胞治療有着多種優勢:低毒性(或無毒性),即使不完全瞭解疾病發病的確切機理治療也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自體幹細胞移植可避免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對傳統治療方法療效較差的疾病多有驚人的效果。隨着胚胎幹細胞和iPS細胞的研究,更可能從患者自身細胞開始獲得全能的幹細胞,進而分化為所需細胞甚至器官,完全和自身匹配沒有免疫排斥的細胞或器官移植已不再是夢,當人體器官衰老的時候,將衰老器官用自身細胞培育出的相應器官替代移植,人類將有可能延年益壽。
國際上對幹細胞的臨牀應用研究非常多,僅在臨牀註冊網站上註冊的幹細胞移植治療疾病的研究就達2100餘項,特別是2005年以來註冊開展項目數急劇增多,2002年68項,2003年64項,2004年45項,2005年246項,2006年227項,2007年307項,2008年331項, 2009年307項,2010年迄今為止也已有112項幹細胞移植治療方案註冊。2009年1月,美國Geron公司甚至得到了FDA關於使用人胚胎幹細胞分化細胞治療疾病臨牀試驗的批准。
中國幹細胞研究成為最熱門的領域,從1998年到2009年間,有2000餘篇幹細胞相關的文章發表在各大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目和影響因子也逐年攀升,僅2009年就發表1000篇,可見國內學術界對幹細胞的研究越來越重視,水平也逐步提高。然而,論文質量和英美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從SCI網站上統計的數據可看出,英國發表的幹細胞文章的引用率達15.30,美國發表的幹細胞文章的引用率為11.37,日本為9.53,德國8.36,中國僅3.45。國家科技部也對幹細胞研究設立重大專項,支持中國幹細胞研究
胚胎發育的過程中,造血幹細胞是以卵黃囊全能間葉細胞分化而來的最原始造血細胞胚胎髮育至3—5個月時肝臟和脾臟中含有大量的 HSC。並且發現臍血中亦含豐富的造血幹細胞、其更原始,且免疫原性弱。成人時造血幹細胞主要分佈在骨髓中,外周血中也有一定量的造血幹細胞。
HSC移植最理想的供者是同卵雙生子,因為他們之間的遺傳物質是完全相同的。他們之間的HSC移植,效果好,排異反應少,但雙胞胎畢竟少見。子女的HLA分型來自於父母,如父親為A和B,母親為C和D,那麼子女有AC、AD、BC、BD四種分型可能,所以同胞間的HLA相配率為25%,因此患者從同胞中尋找供髓者較容易。然而家庭範圍正在縮小,絕大多數的患者還是需要非血緣關係的HSC捐獻者。適合捐獻HSC的年齡為18-45歲,健康要求如同獻血,即不能因捐HSC影響捐獻者的健康,又不能因接受HSC而使患者增加新的不利因素,重要的是捐獻者必須無可血液傳播的傳染病:如乙型肝炎、丙乙型肝炎等。
造血幹細胞移植能治療哪些疾病? 利用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疾病很多.可治療腫瘤性疾病,如:白血病,某些惡性實體瘤等,以及非腫瘤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重症免疫缺陷病急性放射病地中海貧血等.對造血幹細胞的研究又有一些新突破,如對重症天皰瘡嚴重併發症(雙側股骨頭無菌性壞死)以及重症肌無力等疾病的患者治療。
幹細胞的研究被認為開始於1960年代,在加拿大科學家恩尼斯特·莫科洛克和詹姆士·堤爾的研究之後.1959年,美國首次報道了通過體外受精(ⅣF)動物.
人神經幹細胞 人神經幹細胞
60年代,幾個近親種系的小鼠睾丸畸胎瘤的研究表明其來源於胚胎生殖細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細胞),此工作確立了胚胎癌細胞(embryonic carcinoma cells,EC細胞)是一種幹細胞.
1968年,Edwards 和Bavister 在體外獲得了第一個人卵子.
70年代,EC細胞注入小鼠胚泡產生雜合小鼠.培養的SC細胞作為胚胎髮育的模型,雖然其染色體的數目屬於異常.
1978年,第一個試管嬰兒,Louise Brown 在英國誕生.
1981年,Evan,Kaufman 和Martin從小鼠胚泡內細胞羣分離出小鼠ES細胞.他們建立了小鼠ES細胞體外培養條件.由這些細胞產生的細胞繫有正常的二倍型,像原生殖細胞一樣產生三個胚層的衍生物.將ES細胞注入上鼠,能誘導形成畸胎瘤.
1984-1988年,Anderews 等人從人睾丸畸胎瘤細胞系Tera-2中產生出多能的、可鑑定的(克隆化的)細胞,稱之為胚胎癌細胞(embryonic carcinoma cells,EC細胞).克隆的人EC細胞在視黃酸的作用下分化形成神經元樣細胞和其他類型的細胞.
1989年,Pera 等分離了一個人EC細胞系,此細胞系能產生出三個胚層的組織.這些細胞是非整倍體的(比正常細胞染色體多或少),他們在體外的分化潛能是有限的.
1994年,通過體外授精和病人捐獻的人胚泡處於2-原核期.胚泡內細胞羣在培養中得以保存其周邊有滋養層細胞聚集,ES樣細胞位於中央.
幹細胞 幹細胞
1998年美國有兩個小組分別培養出了人的多能(pluripotent)幹細胞:James A. Thomson在Wisconsin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從人胚胎組織中培養出了幹細胞株.他們使用的方法是:人卵體外受精後,將胚胎培育到囊胚階段,提取 inner cell mass細胞,建立細胞株.經測試這些細胞株的細胞表面marker 和酶活性,證實他們就是全能幹細胞.用這種方法,每個胚胎可取得15-20幹細胞用於培養.John D. Gearhart在Johns Hopkins大學領導的另一個研究小組也從人胚胎組織中建立了幹細胞株.他們的方法是:從受精後5-9周人工流產的胚胎中提取生殖母細胞(primordial germ cell).由此培養的細胞株,證實具有全能幹細胞的特徵.
2000年,由Pera、Trounson 和Bongso 領導的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科學家從治療不育症的夫婦捐贈的胚泡內細胞羣中分離得到人ES細胞,這些細胞體外增殖,保持正常的核型,自發分化形成來源於三個胚層的體細胞系.將其注入免疫缺陷小鼠錯開內產生畸胎瘤.
2003,建立了人類皮膚細胞與兔子卵細胞種間融合的方法,為人胚胎幹細胞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
2004年,Massachusetts Advanced Cell Technology 報道克隆小鼠的幹細胞可以通過形成細小血管的心肌細胞修復心衰小鼠的心肌損傷.這種克隆細胞比來源於骨髓的成體幹細胞修復作用更快、更有效,可以取代40%的瘢痕組織和恢復心肌功能.這是首次顯示克隆幹細胞在活體動物體內修復受損組織.
髓幹細胞自身具備向成體細胞分化的潛能,它可向神經細胞、心肌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軟骨細胞以及肝實質細胞方向分化。在體外誘導劑的作用下,骨髓幹細胞可以向肝實質細胞轉化。在體內,肝臟微環境誘導骨髓幹細胞向肝實質細胞轉化也得到研究的證實。
1999年Petersen等發現肝幹細胞和一些肝細胞可能部分來源於骨髓或與骨髓相關。他們通過以下實驗檢測了這一思路:⑴將一雄性大鼠的骨髓移植到致死量照射的同源雌性大鼠,並用DNA探針檢測受鼠肝內有無雄性來源的Y染色體。⑵用表達組織相容性抗原Ⅱ類抗原L21-6的Lewis大鼠作為受體,不表達L21-6的Brown-Norway大鼠作為供體進行全肝移植,以確定肝外來源的L21-6陽性細胞是否能夠定位於移植的肝臟。他們發現,在骨髓移植後13天,在肝內檢測到了Y染色體信號,在這一時間卵圓細胞開始分化為肝細胞。如果分化為肝細胞的卵圓細胞來自肝臟,那麼將不會有肝細胞表達陽性的Y染色體信號,但結果顯示,一些肝細胞表達明顯的Y染色體信號,表明它們來源於骨髓供體細胞。同樣,在全肝移植後發現,在移植的肝臟內發現有明顯的L21-6陽性細胞,表明一些卵圓細胞來源於肝外,而那些來源於肝內的卵圓細胞則L21-6陰性,實驗表明,骨髓中含有能夠分化為肝細胞潛能的幹細胞,一些卵圓細胞有可能來源於骨髓。
骨髓中的肝前細胞可以用於肝衰竭的移植治療而不必考慮組織相容性抗原的配型問題,因為患者自身的骨髓細胞就可以用於移植。骨髓細胞具有以下優點:⑴可以製備富含幹細胞的骨髓細胞。⑵通過轉導促進基因能夠增加骨髓來源的肝細胞。⑶可用骨髓來源肝細胞用於生物人工肝;此外HGF也可以通過促進包括骨髓幹細胞的肝前細胞分化用於肝硬化治療。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肝損傷將為肝臟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途徑。
衰老是人類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隨着年齡的增長,幹細胞的數量減少,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下降,提示幹細胞生理性衰老可能是人體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衰老程度可通過外觀、血液生化指標、臟器相關指標、行為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多方面進行檢測。如反映抗氧化能力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含量等。SOD是機體內重要抗氧化酶之一,其活力和含量反映了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丙二醛能引起突變使細胞結構和功能被破壞,以此反映體內自由基產生和老化程度。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促進新生血管形成、抑制丙二醛生成並增強SOD活性而對抗衰老。所有這些因子的改變均由於其特定的功能細胞老化、功能下降,及沒有足夠的幹細胞對其進行及時更新所致。
幹細胞 [1]  是具有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能產生表現型和基因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子代幹細胞,又能在一定條件下分化為各種功能細胞。幹細胞醫療技術被《科學》、《自然》等雜誌評為21世紀生物科學領域最具發展前景的技術,是攻克各種傳統醫學力所不及的重大疾病的一種嶄新的醫療技術。2007年英國科學家Anastasia在自然雜誌撰文指出成體幹細胞對人體自我修復和組織再生至關重要,成體幹細胞減少是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
幹細胞的倫理問題主要因為胚胎幹細胞的問題。當受精卵分裂發育成囊胚時,內層細胞團(Inner Cell Mass)的細胞即為胚胎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並具有分化為體內所有組織的能力。
但是,如果從胚胎中提取幹細胞,胚胎就會死亡。因此,美國政府明確反對破壞新的胚胎以獲取胚胎幹細胞,美國眾議院甚至提出全面禁止胚胎幹細胞克隆研究的法案。美國的一些科學家則對此提出了尖鋭的批評,他們認為,將幹細胞用於醫學研究,在減輕患者痛苦方面很有潛力。如果浪費這樣一個絕好的機會,結果將是悲劇性的。
(1) 高度過敏體質或者有嚴重過敏史者 、
(2)休克或全身衰竭生命體徵不正常及不配合檢查者、
(3)晚期惡性腫瘤
(4)全身感染或局部嚴重感染需抗感染康復後、
(5)合併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
(6)凝血功能障礙如血友病、
(7)血清學檢查陽性者如艾滋病乙肝梅毒等。
(8)染色體或基因缺陷,免疫功能缺陷、
(9)非神經系統疾患,或診斷上尚未明確者。

幹細胞移植臨牀用途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隱匿性疾病,很多患者在早期會誤認為腰肌勞損等,導致出現彎腰困難、駝背等,才去醫院診斷治療。雖然以往的傳統療法讓眾多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大失所望,但是隨着醫學的發展,幹細胞療法的興起,讓眾多患者看到了希望。下面為您講解幹細胞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過程。
1、取材:無菌條件下取足月產胎兒臍帶(4~5cm);
2、然後提取:無菌條件下去除臍帶內的血液、臍帶外膜組織及血管組織,提取臍帶wharton膠組織;
3、培養:無菌條件下取1mm3臍帶wharton膠組織,利用組織塊貼壁法和雙酶消化法培養;
4、傳代、擴增:待細胞融合傳代後,將其沖洗、消化後按比例繼續培養擴增;
5、分離、純化:利用貼壁培養篩選法、密度梯度離心法流式細胞法分離、純化幹細胞;
6、治療:幹細胞培養成功後通過靜脈滴注、腰穿、動脈介入等方法植入患者體內。
1、經過數千例的臨牀證實,在尚未完全瞭解疾病的確切機理前也可以應用。
2、相比傳統治療的治標不治本,幹細胞通過對受損細胞的修復、替代和重建,從而使疾病得到根本上的治療。
3、治療範圍廣闊,包括神經系統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是眾多“不治之症”“疑難雜症”的新希望。
4、經多次毒性、遺傳學、局部刺激、發熱以及免疫毒性試驗,結果研究表明,幹細胞是最安全、無毒無副作用。
5、一個療程下來,患者的症狀就會得到很明顯的改善,療程短,見效快。
6、幹細胞通過靜脈輸液或者動脈介入,無需開刀,整個過程創傷小、痛苦少。
7、相比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對孕婦、嬰兒或者老年人傷害大,幹細胞治療更安全,適合各個年齡段患者。
間充質幹細胞的出現填補了自體骨髓幹細胞在肝臟移植方面的不足。所謂的間充質幹細胞就是指具有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來源豐富,取材方便,無倫理爭議,可獲取的細胞數量多,細胞活力強,容易擴增和代傳,同時又沒有配型,排斥等問題,是理想的幹細胞來源,以逐漸成為了幹細胞治療的主角。但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的提取和擴增有較高的技術要求,除中國外,只有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這一技術。在中國只有在福州和北京有同等的幹細胞實驗室可生產間充質幹細胞
幹細胞移植再生術是肝硬化病人的理想選擇,中國是肝病大國,僅乙肝病毒攜帶者就有1.2億人,在眾多的終末期肝病患者中,每年需要肝臟移植者也有數十萬。原位肝移植雖已成為終末期肝病最理想的治療選擇,但由於供體肝臟的緊缺、術後不良反應較多、需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及高額的醫療費用等限制了其臨牀應用,在臨牀治療中一直以來也沒有令人滿意的進展。發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時,短期內出現肝臟功能急劇惡化,導致進行性神志改變、凝血功能障礙、感染、腎功能衰竭等。在肝移植技術推廣前,其存活率不足15%,而實行肝移植後,一年存活率接近90%。肝移植雖然是治療晚期肝衰竭最有效的手段,但由於醫學倫理學、移植供體、移植排斥反應、治療費用等因素的限制,尚難廣泛開展。
隨着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以及對幹細胞研究認識的深入,通過幹細胞移植治療終末期肝病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這為終末期肝病,尤其是終末失代償期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策略。
大量臨牀及臨牀前研究表明,幹細胞具有定向分化增生的能力,在肝臟環境內能分化為肝細胞,可參與肝臟結構的修復和重構,改善肝功能。進行肝臟幹細胞移植在肝臟疾病治療中可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肝臟再生需要有幹細胞和細胞因子的共同參與。如何控制幹細胞的分化發育,讓它分化為肝臟細胞呢?專家認為,這取決於移植細胞與生存微環境的聯合作用,其中幹細胞生存微環境起重要作用。從研究結果來看,只要給予肝臟再生的微環境,幹細胞就可以在體內分化為肝細胞。
幹細胞的功能強大是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這項世界最新前沿技術是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國內外廣泛用於對1型和2型糖尿病肝硬化、重症肝病、腎病綜合徵狼瘡性腎炎股骨頭壞死、重症肌無力、男性性功能不全以及周圍血管性疾病等300多例常規治療手段難以治癒的疑難雜症患者進行幹細胞臨牀治療。
幹細胞移植可以治療腦外傷後遺症患者,是因為幹細胞分化後產生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可以分泌多種神經營養因子,改善腦局部微環境並啓動再生相關基因的順序表達,使損傷軸突開始再生,它們同時產生多種細胞外基質,填充腦損傷後遺留的空腔,為再生的軸突提供支持物;補充外傷後缺失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使殘存脱髓鞘的神經纖維和新生的神經纖維形成新的髓鞘,保持神經纖維功能的完整性。再輔助系統的康復鍛鍊。
幹細胞移植途徑一般採用靜脈注射或腰穿的方式,因此該治療可避免開顱的痛苦,並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以及大大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從而降低了患者的醫療費用。臨牀表明一些年輕患者在住院期間和出院後半年,情況在持續性變好,主要體現在肌力增加,反映變快,語言表達改善等。
幹細胞移植治療腦癱,是經後分化的神經元補充缺損的神經元,並促進小兒腦組織中的神經幹細胞分化發揮功能,恢復腦神經的正常生長髮育,改善大腦認知功能障礙,為腦性癱瘓小兒進一步康復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已為現今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並且年齡越小,再構成代償能力越強,治療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在神經幹細胞移植以後接受規範系統的康復鍛鍊,將促進所移植神經幹細胞的生長和發揮修復作用,效果將會更加理想。
移植途徑有靜脈注射,腰椎穿刺移植神經幹細胞,通過頭部立體定向手術的方法,直接將幹細胞移植入患者腦內。
國內外傳統治療SCI最常用的方法有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康復訓練等,但這些方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神經元再生的問題。脊髓損傷治療的難點:如何使缺損的神經元再生,如何恢復功能性軸突的傳導功能。
nerual stemcells,NSCs是20世紀末神經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進展之一,因其具備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潛能的兩個基本特性以及遷移功能和良好的組織融合性的優點,而成為細胞移植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良好的移植材料,為脊髓損傷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
脊髓損傷後移植的神經幹細胞能向損傷處遷移,且存活和增殖,分化為神經元或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出現神經細胞軸突與髓鞘的再生,建立正確的和功能性的突觸連接;並使殘存脱髓鞘的神經纖維和新生的神經纖維形成新的髓鞘,保持神經纖維功能的完整性,恢復受損神經功能;再輔助以系統的康復鍛鍊。
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神經幹細胞的移植時機:Okano等認為移植選擇急性期,大量自由基及興奮性氨基酸等物質的存在,神經幹細胞存活和分化數量少,再通的神經纖維數目少。如果選擇恢復期,則可能出現存活的細胞數量較多,但損傷區域膠質瘢痕已經形成導致再通的神經纖維數目少,因此動物實驗和臨牀病歷證明移植的最佳時機一般應是損傷後1周~2個月。
幹細胞治療新方法
人腦被稱為世界上功能最全、儲存量最大、程序最複雜的超級“電腦”,作為神經系統的高級中樞,它主導人體的知覺、運動、思維、記憶,如果腦部“縮水”,腦細胞大量受傷、退化、死亡,也就意味着這些功能的逐漸喪失。過去對於這一超級“電腦”的功能減退,即腦萎縮,是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治療的,而如今湖北省中山醫院幹細胞治療中心引進的幹細胞技術,卻可讓腦細胞“再生”和“修復”,使得腦萎縮患者有望康復。
疑難病的困擾
據瞭解,腦萎縮病程數年甚至十數年,可以分為腦動脈硬化性腦萎縮、老年痴呆性腦萎縮、中風後腦萎縮、頸椎病及腦外傷後腦動脈供血不足而導致的腦萎縮等。腦萎縮臨牀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減退,情緒不穩,行為怪異、走路不穩,手腳震顫,言語含糊、平衡能力差等。一般腦萎縮治療包括改善腦循環、維生素、神經營養等藥物治療,但收效甚微,難以阻止病情的發展,病情通常逐漸惡化,特別是小腦萎縮,最終發展成進食困難,不能走路,大小便失禁,給患者及家屬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

幹細胞移植相關資料

胎盤幹細胞移植
2015年7月15日下午,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解放軍第307醫院)宣佈,經過16個月的術後觀察,由該院陳虎團隊率先開展的世界首例胎盤造血幹細胞聯合臍帶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重型再生障礙貧血獲得成功。
據主治醫生扈江偉介紹,2013年12月30日,河北遷安市一位9歲農村女童因患再生障礙性貧血入院治療。因為患兒病史已經長達5年,且為重型再障,情況嚴重,如果不採取移植治療,將因反覆出血、感染而導致死亡,結局和白血病患者一樣。2014年3月14日,在徵得患兒父母同意後,307醫院從女童新誕生的妹妹胎盤中提取造血幹細胞聯合臍帶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治療,患兒康復後出院,造血功能恢復正常,情況穩定。 [2] 
神經幹細胞移植
2002年11月23日,我國第一例神經幹細胞移植手術在河南安陽市人民醫院獲得成功。神經幹細胞移植技術是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治療神經系統疾病頗有前景的一項新的科研課題。
神幹細胞通過誘導分化,可發育成多種神經細胞,將其移植入神經系統內可以代替損傷的神經細胞,使其執行正常的神經功能。此項技術可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病,多發性硬化及老年腦血管病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經查新報告,神經幹細胞移植,在歐美國家有用於腦血管病治療的病例,在國內尚無用於治療腦血管病的報道。安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對一名70歲高齡的男性腦血管患者進行了神經幹細胞移植術,在國內尚屬首例。
病人入院前,右側偏癱、失語、不能行走持物、生活不能自理。在神經內科主任楊清成主持,副主任張向東及梁長春、馬登飛等醫師共同參與下,病人入院實施神經幹細胞移植術後,精神狀態、肢體肌力明顯好轉,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各項評分較前明顯提高,已能在家人的攙扶下下牀行走。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