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幹河村

(山西省洪洞縣堤村鄉下轄村)

鎖定
幹河村,位於堤村鄉北部,相距6公里。東與趙城鎮的石灘隔汾河相望,西與汾西縣的團柏村接壤,南與師莊村分界,北與霍州市的辛置相鄰。全村共有4200人,耕地面積5500畝,其中旱地4410畝,水澆地190畝。
村內現有小學、初中、託兒所、幼兒園,醫療衞生設施齊全。全村民營經濟發展迅猛,現有霍寶幹河煤礦、海鑫冶煉機焦廠、幹河洗煤廠、飛躍洗煤廠及十座中型洗煤廠及建材廠。
中文名
幹河村
外文名
Ganhe
所屬地區
山西省洪洞縣堤村鄉
人口數量
4200人
著名景點
淨石宮
耕地面積
5500畝

幹河村幹河村地理位置

幹河村原屬汾西縣轄,是汾西縣三大重鎮之一,亦是汾西縣的南大門。全村坐落在呂梁山的姑射山下,汾河岸邊。北有團柏河,東有七一渠、霍侯路、汾河、同蒲鐵路;西靠呂梁山,村莊由九座山丘相抱,舊稱九龍口,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據汾西縣誌記載:“水潤裏,城南六十里,鄉村二。小河、師莊。”仙居樂府,在城南於河鎮。有洞深邃,水出洞中,入汾河。曾聞有仙人作樂聲,舊日:“洞口仙遊”,擬更今名。“市鎮附郭香鎮、風頭鎮、水潤鎮,按:三鎮亦與城市荒廢略同”。“鎮舍附:……團柏鋪、水潤鋪……”“社倉三:一附常平倉,一在縣治南,一在水潤鎮,知縣毛炯建”。

幹河村幹河村來歷

幹河村,在元朝年間,村名叫水潤村。後汾西縣政府改為水潤裏,(舊制一里轄三村),水潤裏轄幹河村、小河村、師莊村。水潤村當時有人口600餘人。
村北建有一聖(關聖人)人廟。廟後有一條溝叫聖水溝。溝內有一口水泉,叫聖水泉。聖水泉泉水叮咚,長年累月流湍不息,途經村中而過,澆灌良田一百餘畝。故取名為水潤村。
康熙年間,時任汾西縣縣長毛炯、蔣嗚龍為江南人氏,赴任後,帶來了江南先進的種植技術,養蠶種棉,紡線織布,並親自督促治理五灘:灘裏灘、上團柏灘、團柏灘、幹河灘、小河灘,並在五灘興建洪水渠,引來洪水澆地。自此以後,村外灘於逐年加高,原本高出汾河,高出灘地的村莊,在洪水漫延下,灘地逐年加高,聖水泉的泉水因灘地加高。山洪漫堵塞慢慢地無水,故此,村人改名為幹河村。清朝順治年,汾西縣知縣將幹河村改為幹河鎮。下轄:楊窪莊、師莊村、三交村、小河村、平垣村。解放後,幹河鎮改為幹河區,區內轄管楊家莊、三教、小河、平垣、師莊,村內駐紮公安派出所、税務所等職能部門。後洪趙合併,屬洪洞縣(1958年分縣)。
在趙城縣轄管期間,幹河是鄉政府所在地,轄管楊窪莊、三交村、小河村、幹河村、師莊村、北石明村、躍上村、平垣村、北垣村。1961年幹河鄉被合併。
1985年,經縣政府批准,堤村鄉成立了幹河辦事處,分管幹河村、小河村、三交村、楊窪莊村、師莊村、平垣村(1987年撤消)。
該村最鼎盛的時期,是在清朝順治年至光緒年,村裏汾河河灘上有水磨24合,油坊9座,村內有油房、染房、當鋪、木活鋪、鐵匠鋪、糧食鋪等大小鋪店20多家,每逢集日村內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叫賣聲、歡笑聲,連成一片,好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
該村土地肥沃、澆灌便利,在順治年間修建了一條全長13華里的洪水渠,從汾西縣的棗坪村南,途經溝底村東、團柏南河灣,共可澆灌1000餘畝,汾河岸西還有一條上裏渠。汾西縣知縣有一段誇汾西的順口溜上把幹河盛產的紅棗寫進其間:詞日:汾西縣好地方,地廣物博賽新疆,三十里南關七里店,古郡垣上有個(貼)搗全鋪,地下煤炭、硫磺源源不斷,還有幹河的棗兒尺八長。由此可見,幹河村當時在汾西的影響和位置。

幹河村幹河村文化

幾百年來,幹河村人一貫重視教育,捨得智力投資,從明朝、清朝到民國年間,村人辦私塾,建小學,教學質量好,師資素質高。清朝年間,汾西縣的第二高級學校就建在幹河村。(全汾西當時有三座高級學校)。在幹河就讀的學生中,學有專長,為革命做出貢獻者人數甚多,如胡亦仁、苗強明、李光強、李亞丁、郝士中、郭黃生、李魁、蔣培信、李炳等80多名師團級幹部。村人重視教育,培養人才的觀念仍很濃厚。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後,幹河村培養的大學畢業人105人,中專師範生150多人,全村在外工作人員有350多人。
幹河從建村開始,村人先後在村內修建有淨石宮、娘娘廟、關聖人廟、大廟、寺院,村內街道建有牌樓,牌坊六處,村南還有九仙洞。村內現存的淨石宮已申報批省級文物。該宮雕塑、壁畫文物價值極高,戲台、宮殿造形別緻,藝術性很強,深受遊客喜愛,是一處旅遊的好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