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幸邦隆

鎖定
幸邦隆,曾名幸國麟(1879~1952),字中和,華亭縣南川鄉武村鋪人。
中文名
幸邦隆
出生日期
1879年
逝世日期
1952年
出生地
華亭縣南川鄉武村鋪

幸邦隆人物簡介

幸邦隆幼年曾上私塾,後進華亭儀山書院,平涼柳湖書院讀書。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中拔貢後,又去蘭州求學,在當時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下,面對清朝政府向外國侵略者屈膝退讓,一再割地賠款的事實,經常與同學們一起發表議論,抨擊時政。宣統二年(1910),幸邦隆畢業於蘭州優級師範學堂博物科,先在柳湖書院任教,中華民國建立後,回華亭任高等小學及初級小學教員、校長,1916~1919年任平涼中學校務主任,1920年在華亭辦起下關高山堡、武村堡初小,1922年又辦起吳家堡初小,1927年任教育局長,1929年任縣誌總編輯,1933年編纂出版《增修華亭縣誌》六卷。後辭職回家,進行著述,編寫了《續修華亭縣誌》手稿等。

幸邦隆人物經歷

幸邦隆自幼好學,在家讀完私塾後,先後就讀於華亭儀山書院及平涼柳湖書院,不久,考入甘肅省優級師範學堂博物科。在此期間,耳聞外國列強頻頻侵華,清廷腐敗無能,一再簽約退讓,割地賠款。對此奇恥大辱,他深有感慨,憂國憂民之心,即成為其努力學習,發奮圖強的動力。當時,德商泰來洋行正在蘭州包修黃河鐵橋,他從中深受啓發,感到有志青年不能只讀經史,作文賦詩,而要中西結合,文理兼通,日後才能有所作為。於是,精心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外語等課程,宣統二年(191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為後來奉獻於家鄉事業鑑定了基礎。幸邦隆從蘭州學習歸來,宣統三年(1911年)曾在平涼柳湖書院任教,民國元年(1912年)回華亭仍從事教育事業,先後任高小,初小教員,校長7年。民國16年(1927)任縣教育局長。當時,華亭辦學條件極差,是年勉強維持開學的小學堂僅有十餘所,而且多設於破廟和民房之中,兒童受教育者也很少。幸邦隆在縣府和一些開明紳士支持和幫助下,大力推行省府制定的《強迫男女學童入學章程》,嚴格督學制度,注重教學質量,又積極集資籌款,整頓學田,修建新校舍,維修舊校舍,發動地方人士,籌資興辦初小及新城高小。到民國17年,全縣初小由14所增加到39所,高小從1所增到2所,學田增加到2900餘畝,教職工達110多人,入學兒童989人,許多村莊的學童能就近上學。華亭的初等教育,從此有了初步穩固的基礎。幸邦隆為發展教育事業,曾帶頭解囊,捐銀幣400餘元,給安口女校捐贈學田70餘畝。
幸邦隆無論在任教或主管教育工作期間,辦學熱心,治學嚴謹,誨人不惓,積極傳播新文化和科學知識,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有知識,有作為的人才。工作之餘,常作文,寫詩,宣揚民主革命。這一時期的言行,集中反映在他的《三鄉文集》中。
民國22年(1933)年,幸邦隆編纂的《增修華亭縣誌》正式出版,從而填補了華亭自清嘉慶元年(1796年)以後137年間沒有志書的空白,為故鄉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該書不僅被甘肅省和國內多家圖書館收藏,而且被編入《中國方誌叢書》出版發行與海內外。
民國6年(1917年),幸邦隆兩次奉命編修《華亭縣誌》,終因當時的縣知事調任他鄉,事竟擱置。民國18年夏,甘肅省政府頒佈各縣普修新縣誌之令,華亭縣府遂在教育局設修志局,幸被命為總編輯,委派薛壽松,李迎賢,劉廷乾等為採訪員,梁等瀛為修志局社務,徐延年,尚政治,王化行,柳燧霞協助。從這年8月1日着筆,到民國22年5月1日付印,歷時近4年。志書設地理,建置,政事,經濟,禮俗,災異,大事,名宦,人物,文藝10編,志首有序文,凡例,志尾綴附錄,規模遠超清代及其以前舊志,資料豐富,編排科學,文字嚴謹,語言流暢,地方特色尤其鮮明。如此浩繁工程,幸一人執筆伏案始終,絕非易事。時值全國空前大饑荒,生計困難,加之幸本人公務繁忙,做到辦學,修志兩不誤,其精神之可貴,筆耕之艱辛,委實令人敬佩。
《增修華亭縣誌》告成,幸邦隆告老還鄉。此後還編寫了《續修華亭縣誌》草稿,記載了前志以後本縣的重要資料,補正了前志的漏誤,有很大參考價值,可惜此稿未能出版,已散失不全。幸邦隆為華亭修志,續志,可説是再接再厲,矢志不移,費了心血。
幸邦隆一生樂於著書立説。《三鄉文集》是他諸多作品中的佼佼者,1933年3月由平涼《隴東日報》社鉛印出版。此書收錄了他1930年以前的各類作品,分“平蘭課藝”,“玉堂詩草","中華新詩”,“楹聯叢稿”,“經驗筆記”,“國文須知”,“中和雜俎”,“汭水清音”,8卷,現收藏完整。《中和惜陰錄》一書,1947年由華亭文化石印局印刷出版,收錄了他 1930年-1940年間的各類作品,內容包括“詩學探源”,“文心精華”,“白雪黃芽”,“學詞勉步”,“剝蕉抽繭”,“雜文拾遺”,“詩歌薈萃”,“楹聯集錦”8卷,現收藏完整。沒有出版的著作手稿積半尺之厚,除《續修華亭縣誌》外,尚有《愛石堂文集》,《墨子集安》《佛學史要》《經史別裁》《東鱗西爪》《斗室卧遊記》等,可惜這些手稿幾乎全部散失。幸邦隆的文章精煉嚴謹,詩詞楹聯流暢優美,特別是對當時國計民生的許多論點,有精闢見解。早在蘭州優級師範學堂上學時,因受革命思想的影響,常與進步同學一起評擊時政,幸曾寫過這樣的聯語:"二百年運氣將衰,擅權三世;七十歲淫心不改,遺臭萬年”,指出清朝即將滅亡,痛斥那拉氏的罪行。民國後期,幸曾寫《評時政聯》文曰:“吸髓有方,衙內盡蓄敲骨鬼;點金無術,門外難當(擋)要錢人”,把民國政府官員搜刮民脂民膏的罪惡揭露的淋漓盡致。在他的《闢經懺》中,認為“喪葬之毒,莫大於頌經禮懺”,在當時崇尚迷信很濃的歷史條件下,對喪葬頌經禮懺之風提出無情鞭撻和改革之意,是難能可貴的。
華亭地處陝、甘、寧交界處,境內山巒起伏,林術茂密,加之民國初期政局混亂,兵變、土匪經常潛伏、出沒,搶劫為患,人民生命財產沒有保障。幸邦隆在從事教育事業的同時,於民國9年(1920年)接受推舉,組建民團,並任團長。民國16年(1927年)任縣警團(後稱常備團)總指揮;民國19年(1930年)春,又督辦東、南二區民團;是年夏,縣常備團經駐平涼的國民軍第一路軍暫編第一旅陳珪璋改編為獨立營,幸任營長;10月獨立營縮編後,幸又任旅部參謀主任數月。在此期間,幸任率民團、常備團、獨立營多次御匪患,參與剿匪戰鬥,對保衞地方安全有一定功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