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幸元林

鎖定
幸元林(1914年-1985年11月8日),湖南醴陵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排長、連長、團政治委員、團長、總務處處長等職,解放後被授予少將軍銜。1985年11月8日逝世。 [1]  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4] 
中文名
幸元林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85年11月8日
畢業院校
抗日軍政大學
主要成就
相繼任班長、排長、連指導員、連長、團政委、團長等職
出生地
湖南醴陵
軍    銜
少將
去世地點
烏魯木齊
性 別

幸元林人物簡介

幸元林,醴陵巿淥江鄉泉湖人。民國3年生。年少入安源煤礦學徒。民國19年4月,在安源加入中國工農紅軍,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相繼任班長、排長、連指導員、連長、團政委、團長等職。參加中央蘇區一~五次反“圍剿”作戰,5次負傷。民國23年4月,在江西會昌戰鬥中負重傷。10月參加長征,任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隊長、軍委無線電台第一分隊指導員。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統計科長、總務處長。西征時被俘,在獄中秘密參與組建黨支部,組織越獄成功,帶領86名幹部歸隊,受到組織獎勵。
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後,留校任學員隊指導員、協理員、教員。民國28年3月,參加軍委戰地工作考察團,赴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調查,並幫助工作。同年9月,任冀中軍區教導團政委,率部參加反“掃蕩”戰鬥。民國31年參加中共中央黨校整風學習期間,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反對審幹清特擴大化。民國33年11月,任八路軍南下支隊第三支隊副隊長。隨王震、王首道、王恩茂等向豫、鄂、湘、粵敵後挺進。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五師十五旅參謀長、陝西五分區參謀長、第二野戰軍十二縱隊三十五旅參謀長、三十五旅一〇四團政委,江漢軍區司令部參謀處長等職。曾參加中原大突圍、洛河之戰、魯西南大戰等戰役。
湖南和平解放後,先後任湖南省益陽軍分區副司令員、邵陽軍分區司令員,指揮洞庭湖和大龍山剿匪戰鬥。1951年9月,任空軍二十二師首任師長,參與人民空軍創建工作。1954年9月~1959年上半年,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隊列部長和系主任。1959年6月後,任新疆烏魯木齊軍區司令部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北疆軍區司令員、烏魯木齊軍區顧問。1962年,為北疆千里邊界線邊防站勘察定點,曾2次登上喀喇崑崙山,深入邊防哨所,為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做了必要的準備工作。10月,參與指揮中印自衞反擊作戰。“文化大革命”期間,遭殘酷迫害,1975年恢復工作。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3年,任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85年11月8日,在烏魯木齊逝世。 [2] 

幸元林人物評價

幸元林1930年4月參加工農紅軍,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曾三次過草地,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中原地區的一些著名戰役。戰爭年代,他執行命令堅決,指揮果斷,英勇戰鬥,先後五次負重傷,戰功卓著。建國後,他繼承和發揚了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工作細緻,團結同志,聯繫羣眾,艱苦奮鬥,平易近人,忘我工作。他熱愛邊疆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羣眾,為保衞邊疆、建設邊疆作出了巨大貢獻。“文化大革命”中,他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他服從組織,顧全大局,充分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革命情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