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民俗文化節日名稱)

鎖定
年又稱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新年通常指農曆正月朔日。它是由編歷機構“根據農曆編排規則確定的包含12個或13個農曆月的時間間隔“ [1]  為一個農曆年。
中文名
外文名
year
性    質
中國傳統節日
別    稱
過年

詞目解釋

形象

黃現璠在其着《古書解讀初探》一書中説道:“必先有禾之種植,而後有年字之發生,年生於禾,非禾生於年。”故《説文》曰:“年,谷孰也。”《尚書正義》引孫炎亦曰:“年,取禾穀一熟也。”
年文化系列動漫標準像
年文化系列動漫標準像(7張)
據傳甲骨文的“年”字是一人揹負成熟的禾的形象,就是“年成”、“收成”,後來才引申作為“年”這一計時單位。有認為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週期,西周的農夫在農曆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 [2] 
《説文解字》中的禾(谷)熟並不代表“一年四季”時間概念。禾的生長週期只有幾個月,不到十二個月。“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説文》 [3]  秦漢早期曆法以10月為正月,而10月處於立冬節氣前後,立冬為秋冬季節變更的標誌。通常認為秋季為普通農作物收穫的季節。但隨後由於曆法變遷,建正月份出現變化。

曆法

“年”與“歲”的概念密切相關但並不完全相同;而“歲”與“二十四節氣”亦有關聯。
“歲”最初指歲星,後逐漸引申為迴歸年,古時歲星大約以略小於12迴歸年為一個週期運行,而後在公元前104年西漢時期的《太初曆》引入二十四節氣,到了公元前7年西漢學者劉歆整理的《三統曆》中指出歲星紀年存在歲星超辰的問題,因此逐漸改用二十四節氣來指定一歲,到唐《崇玄歷》中開始用歲實名稱來表示迴歸年的長度,後由元朝郭守敬編制的《授時歷》設定以365.2425日為一歲,而後清朝的歷法稱以日為單位的迴歸年長度為歲實
現行農曆編算標準中以“太陽視黃經變化360o的時間間隔。該時間間隔內,地球上經歷一個完整的季節變換週期。” [1]  為一個迴歸年,而以“一個迴歸年內24個太陽地心視黃經等於15o的整數倍的時刻的總稱。” [1]  為二十四節氣。
農曆編算標準又指出:“根據農曆編排規則確定的包含29個或30個農曆日的時間間隔。朔日為農曆月的第一個農曆日。” [1]  而農曆年為:“根據農曆編排規則確定的包含12個或13個農曆月的時間間隔。” [1] 
在現代一個迴歸年約固定為365.242日,而一般農曆月平均約為29.5天,當人們簡單的以12個農曆月為一個農曆年時其長度約為354日左右,小於迴歸年長度;而若以13個農曆月為一個農曆年時其長度約為384日左右,多於迴歸年長度。因此制歷機構通過一定的編排規則適當的選取12或13個農曆月為一個農曆年從而平衡農曆年與迴歸年的差值。即一歲等同於迴歸年,一個迴歸年為地球上經歷一個完整的季節變換週期;單個農曆年的長度並不等於迴歸年長度,而農曆年的編排規則參考迴歸年使得其總體平均下來每年又接近迴歸年的長度。
同時現行農曆編算標準指出:“冬至所在的農曆月之後第2個(不計閏月)農曆月為農曆年的第一個農曆月。” [1]  即為正月。
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曆法變動,新年在日期上亦有變動,歷代的新年,設定日期並不一致。 [4] 
上古干支紀元,正月建寅(攝提格),立春為歲首。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顓頊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王莽篡漢後,規定十二月朔為歲首,是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用周正。唐代以後以一月一日為歲首基本固定下來。 [5-7] 

文化新解

年與除夕動漫像 年與除夕動漫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穀成熟,人在負禾。小篆字形,從禾,千聲。《説文》:秊,谷熟也,本義是“五穀成熟”。在中國,關於“年”的傳説大約有三種:一、年是吉祥獸,給人類帶來四季好運、五穀豐登;二、年是怪獸,專門禍害莊稼、危害百姓;三、年是少年,協助人類除掉怪物夕。
年又稱“大年”,吉祥獸,歷史上傳説中為中國人文始祖伏羲“龍馬負圖”的那匹神秘龍馬,其背上神秘的“河圖”圖案使伏羲研究出了中國文化濫觴的《易經》。“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易經乾卦正是大年的體現。龍馬精神作為一種強大的DNA,在人類文明伊始便深深植入了中國人的身體,它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內核。大年能夠大量吸收宇宙中有關幸福、健康、富有等各種吉祥能量,給人們帶來一年好運。公元前很久遠的上古時代,因夕冒名年來侵害人間,年利用夕害怕“紅色、聲響和光亮”的特點,運用“鞭炮、對聯、燈籠”戰勝了夕。於是人類有了“拜年”、“迎年”、“過年”的習俗。
為什麼稱為年呢
傳説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誕於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父母即是伏羲女媧。石年意為其壽如磐石,萬歲不倒,亦稱之為萬年壽。所以人們以炎帝“石年”的“年”字做為地球繞太陽一週約365日的紀曆方法,並把此紀曆演算到萬年以後,叫“萬年曆”。
“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 [2]  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佈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2005年9月9日北京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通過《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爆竹由禁放改為限放。對煙花爆竹燃放的時間、空間予以嚴格限制,同時建立了煙花爆竹的專營銷售制度 [8] 
中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年者,為人類社會紀曆。傳説,伏羲以前稱為“載”,伏羲時期稱為“歲”,繼伏羲之後稱為“年”。
傳説,“年”是神農氏炎帝所創造出來的用以指導農耕勞作的紀曆稱謂,也叫農曆年。
”年“字源演變 ”年“字源演變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漢族民間主要有幾種説法:
傳説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因冬季大雪覆蓋短缺食物而常到附近的村莊裏去找吃的。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裏躲避夕。
這一年,村裏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夕,這個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裏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裏。冬季竹林裏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這裏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説:“我小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裏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裏伐竹就匆匆忙忙地逃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裏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這個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這樣夕就不會來了。”鄉親們對這個孩子的話都感到半信半疑,但還是回了自己的家。
入夜後,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後,都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着一些從竹林裏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由於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子夜,突然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害怕得縮成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跟大家説:“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裏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裏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循着聲音追過去,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着紅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着孩子的聲音忍着捱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裏。這時孩子大聲地説:“鄉親們,往火裏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都因為害怕而不敢動,這時“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才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裏扔起了竹節。新鮮濕潤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裏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裏的東西。
“夕”被人們扔到火裏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每個人的家也因為有紅布條所以沒有遭受損失,但人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村莊的孩子被“夕”挑死了。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大家都守着碎竹節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
於是便給我們留下了這個習俗:臘月卅的夜裏,大家齊聚一堂吃着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親戚鄰居説一些祝福的話。

傳説

天文官

陽山原是遠古羲和族人的地盤,傳説很久以前在定陽山下,住着一個叫萬年的小夥子。他家境貧寒,終日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候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拿不準種田的節氣,常誤了時令。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他決心把節令定準。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時,看到樹影的移動,受到了啓發。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來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遇上雨、雪陰天,就無法計算了。他又琢磨做一個記時器具,以彌補日晷的不足。一天,他進深山挖藥,看到山上泉水有節奏的“滴噠、滴噠”地響着,他開了竅。回家後,反覆試驗,最後做成了能固定水面高度均勻滴水的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觀漏水,天天如此,從不間斷。終於發現每隔360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次,最長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當時的天子“祖己”也為節令失常之事着急,就召集百官議論此事。朝廷節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運行規律,又不潛心鑽研,見天子問起事故,就説是因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禱上天寬恕才行。祖乙聽信了,齋素沐浴,率領百官去祭天,並傳諭全國各地設台祭天。
這下可苦了各地百姓。為修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勞民傷財,怨聲載道。祭來祭去,毫無成效,時令照亂。萬年實在忍不住了,就帶上他的日晷和漏壺去拜見天子。
天子傳見萬年,聽萬年講述了日月運行週期,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日晷台,造漏壺亭。又派12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6個童子守日晷,6個童子守漏壺,準確記錄,按時稟報。
萬年登日月閣後,日夜操勞,一晃三載。一天,天子派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稟報:“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聽罷,深感有理。但他是個腹內空空又心底狹窄之人。他想:如果萬年把歷制定準,天子必然定會重用萬年,到那時就不會重用我了。於是決定,除掉對方。
阿衡找了一名刺客,讓他行刺萬年。刺客在一個夜深人靜時候去行刺。但見閣樓周圍有衞士嚴加把守,不能靠近。於是他躲在遠處的樹影下,拉弓搭箭,向正在閣樓上觀星象的萬年射去。一箭射在萬年的胳膊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捉賊,衞士們立即出動,當場將刺客捉獲,送交天子
天子問明實情,立即傳令將阿衡捉拿收監,接着登日閣看望萬年。萬年見天子親自來看望自己,非常感動,指着申星説:“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盡,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天子略加思忖,説道:“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從此,萬年在日月閣中更加細心觀察草木麥寂榮枯,精心推算時辰,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並制定出曆法--太陽曆。那年五月,天子到天壇祭天,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鮮桃賜予萬年。萬年獻上太陽曆。天子望着終年操勞的萬年眉發胡須一片雪白,深為感動。下旨將太陽曆定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從此,人們也把春節稱做“年”。逢過年之時,家家掛壽星圖,象徵着新歲添壽。同時也表達了對萬年的敬仰之情。

除夕守歲

夕獸
夕的動漫標準像
夕的動漫標準像(2張)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 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中國民間世世代代流傳着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裏竄了出來,摸進人羣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户户宅門緊閉,門前還堆着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裏。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裏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户户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
“拜年”與“除夕”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的人們害怕黑夜的來臨,因為夜幕下有很多恐怖的東西,如豺狼虎豹、鬼魅怪獸。其中有一個怪獸尤為恐怖兇猛,它會在冬天太陽下山後出沒,搗毀村莊、禍害百姓,它的名字叫“夕”。我們的祖先們非常懼怕怪獸“夕”,因此,那時候的人們就把日落叫做“夕”,寓意太陽西下後,“夕”就要來了。
毫無招架之力的村民們只好在“夕”到來前四處逃散或躲往深山,逃不掉的村民就求灶神。灶神聽到了人間疾苦,就將此事上報天宮,希望天上有神仙能除掉“夕”獸。可能是那時的神仙都比較忙,加之“夕”獸來歷不明,沒有神仙願管此事。此時候灶神的小孫子(另一説法是神農的小孫子),名叫“年”的小神仙,初生牛犢不怕虎,從眾神中站了出來,願意下凡除掉“夕”獸。於是在深冬夜裏,“年”手裏拿着從爺爺借來的神器:火符和紅綢緞,來到了人間,與正在村裏肆虐的“夕”獸大戰,一直打到大年三十夜。“年”將“夕”逼到一堆竹竿,然後用火符點着了竹竿,竹子燃燒後火光沖天“噼啪”爆響,“夕”獸非常害怕。“年”神終於明白“夕”獸害怕“爆竹”,於是,帶領着村民個個手裏拿着燃燒的竹子來燒夕獸,“夕”被點着了,哀嚎一聲,回了東海。
小神仙除掉了大怪獸,得到了好消息的村民們都奔走相告,都跑來“迎新年”,逢人就説“新年好”。而且,大家為了紀念“年”神為人間除掉“夕”獸,於是,每年的大年三十我們都舉着燃燒的竹竿歡聚在廣場,重現當時的戰鬥場面,後來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後,竹竿就變成了“爆竹”,這一天歡慶的夜晚就稱之為“除夕之夜”。除夕之後的初一,大家為了感謝“年”神的大恩,就都去“拜年”,拜年要給“壓歲錢”的。這“歲”其實就是“鬼鬼祟祟”的“祟”,“鬼”是黑色的鬼,這“祟”是白色小妖,這小“年”神不怕大怪獸,就怕這小妖“祟”,人們後來得知用錢可以壓“祟”,就紛紛拿些銅板給小“年”神壓“祟”,壓了還沒完,還要守着“祟”,不要讓它跑出來,叫做“守歲”。一直將“年”平安送走就沒事了,這叫“過年”。
(後記:關於“夕”的傳説。世界年輕時,天空曾一齊出現十個太陽,結果被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這射落的九個太陽,人們認為都死掉了。其實不然,其中就有一個太陽掉落到了東海,被東海的一個龍女救起,並相愛了。後來龍女產下一子,取名叫“夕”。這“夕”生下來就有些龍的模樣、脾氣和屬性,和他爹大不相同。但最終事情被龍王知道,龍王很生氣,於是趕走了受傷的太陽和夕。不久,太陽死去,留下“夕”一個孤獸流落東海。“夕”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找不到東西吃的時候經常在夜幕降臨的時候襲擾人們的村莊,冬天的時候更為恐怖,常常吃人。最後直到“年”的出現,除掉了這隻惡獸。) [9] 

年獸傳説

年獸,是漢族神話傳説中的惡獸。 [10]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深山密林之中,每到除夕就要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枴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現代人過年

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年節就算正式來到了。(有關年的三則資料)
一:2007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佈了修訂後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春節放假起始日由正月初一調整為除夕。
二:隨着社會的發展,如今“年”的傳統功能和內涵被沖淡,一些家庭的年夜飯不再在家裏吃,部分年輕人對“年”很冷漠。
三:“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但2008年年初,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遭受了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致使許多人無法返鄉,“留在他鄉過年”成為了一種新的“時尚”。

傳統年俗

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各家各户都進入過年的準備期。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那些年俗,你還知道多少?
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江浙滬一帶的很多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即是忙年的開始,意味着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11]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説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説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來被紅紙代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孃家,禮物帶雙數。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户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穀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楊公忌日。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各地年俗

上海

臘月二十三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臘月二十三傍晚,天未黑之前(因為天黑灶王爺就回來了),家家户户要“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二十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各家各户裏裏外外撣塵掃除。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户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閤家歡”。年夜飯後,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台灣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敍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是”,以示吉利。“利是”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發“利是”。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山東

大年三十上午開始貼春聯;下午上墳祭奠先人,有條件的的一支(共同祖先的)幾户或者幾十户請諸先人回家過年(叫“請家堂”),次日(初一)早飯後送先人歸位(送家堂)。到了晚上,家家點亮天燈,一個大家的男人們一般喝酒熬夜,女人包餃子,凌晨(一般是過了零點)吃餃子。大年初一,男人們在凌晨四點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來,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爺,還有門神,放鞭炮,發馬子,下水餃吃早飯。

河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送閨女,二十八貼嘎嘎(對聯)。每年的大年三十全家人聚集在一起,捏餃子,全家人圍着電視看春晚吃餃子。其樂融融。過了24點,開始放鞭炮。小孩子去睡覺,大人則在一起守歲。天不亮就用放鞭炮的方式把孩子叫醒吃餃子。然後出門拜年。初二去女方家。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