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年雨量

鎖定
年雨量又稱年降水量,是一年中每月降水量的總和。
從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經融化後)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稱作降水量。
把一個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來,就稱為這個地方的“平均年雨量”。常用年降水量來描述某地氣候,是除氣候類型之外的一個重要指標,並用等降水量線來劃分各個乾濕區域。
中文名
年雨量
外文名
Annual rainfall
定    義
一年中每月降水量的平均值總和
測量儀器
雨量器
單    位
mm
所屬學科
地理學

年雨量測量儀器

雨量器是用於測量一段時間內累積降水量的儀器。外殼是金屬圓筒分上下兩節,上節是一個口徑為20cm的盛水漏斗,為防止雨水濺失,保持器口面積和形狀,筒口用堅硬銅質做成內直外斜的刀刃狀;下節筒內放一個儲水瓶用來收集雨水。 [1] 
測量時,將雨水倒入特製的雨量杯內讀取降水量毫米數。降雪季節將儲水瓶取出,換上不帶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內,待雪融化後再讀數,也可將雪秤出重量然後根據筒口面積換算成毫米數。
虹吸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和降水時間的儀器。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狀和大小與雨量器相同。當雨水經過漏斗導入量筒後,量筒內的浮子將隨水位升高而上浮,帶動自記筆在自記紙上劃出水位上升的曲線。當量筒內的水位達到10mm時,藉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筆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記錄。自記鍾給出降水量隨時間的累積過程。
翻鬥式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隨時間變化和測量累積降水量的有線遙測儀器。分感應器和記錄器兩部分,其間用電纜連接。感應器用翻鬥測量,它是用中間隔板間開的兩個完全對稱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繞水平軸轉動,從而使兩側容器輪流接水,當一側容器裝滿一定量雨水時(0.1或0.2mm),由於重心外移而翻轉,將水倒出,隨着降雨持續,將使翻鬥左右翻轉,接觸開關將翻鬥翻轉次數變成電信號,送到記錄器,在累積計數器和自記鐘上讀出降水資料。

年雨量相關概念

氣象預報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單位通常用毫米。1mm的降水量是指單位面積上水深1mm。
1mm降水量就等於每畝地裏增加0.667m3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這樣,1mm降水量也就等於向每畝地澆了約650公斤水。據測定,降5mm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cm~6cm。
在氣象部門發佈的天氣預報中小雨、中雨、暴雨等專業術語,它們之間的區別如下表所示。
天氣預報中降雨的專業術語
小雨
24小時內雨量不超過10mm
小到中雨
24小時內雨量為5mm~16.9mm
中雨
24小時內雨量為10mm~24.9mm
中到大雨
24小時內雨量為17mm~37.9mm
大雨
24小時內雨量為25mm~49.9mm
大到暴雨
24小時內雨量為38mm~74.9mm
暴雨
24小時內雨量超過50mm
大暴雨
24小時內雨量超過100mm
特大暴雨
24小時內雨量超過250mm

年雨量地理分佈

年雨量量的分佈受緯度、海陸分佈、大氣環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從緯度分佈看,全球可分為赤道多雨帶、温帶多雨帶、副熱帶少雨帶和極地少雨帶。

年雨量赤道多雨帶

在赤道地區海洋廣闊,陸地如亞馬遜河流域、扎伊爾河流域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又分佈着廣闊的熱帶雨林,氣温又高,蒸發強烈,大氣中水分含量充足,對流上升運動發展旺盛,因此形成為降水量最多的地帶。年雨量一般為1000~2000mm以上,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上可達5000~6000mm。

年雨量温帶多雨帶

在温帶是鋒面氣旋活動頻繁的地方,暖空氣沿鋒面上升,降水又有增加,年降水量達500~1000毫米,成為地球上第二個多雨帶。

年雨量副熱帶少雨帶

從赤道向兩極降水量漸漸減少,在南、北緯度約15~30°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由於下沉運動佔優勢,不利於雲雨形成,降水量達到最小值,一般不到500mm。地球上的沙漠多數都分佈在這個地帶。

年雨量極地少雨帶

到兩極地區,温度低,水汽少,降水量顯著減少,而且主要是降雪,極地也是地球上的少雨帶。

年雨量年雨量之最

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該地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年平均雨量達到10935mm,據記載,在1861年曾達到20447mm,被稱為世界的“雨極”或“濕極”。
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是位於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到1971年為止,那裏已有400年沒有下一場雨。
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屬台灣省的火燒寮,那裏的年平均雨量達6489mm;年最大雨量多達8409mm。我國最乾旱少雨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遜,年平均雨量是5.9mm。
參考資料
  • 1.    水利電力部水文局.降水量觀測暫行規範.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