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年畫

(中國民間藝術之一)

鎖定
年畫(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國繪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年畫。
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幅年畫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1] 
中文名
年畫
外文名
new year paintings
形成時間
北宋
來    源
門神畫
用    途
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
類    別
春節習俗

年畫概念釋義

年畫是國人春節期間用來裝飾生活環境的一種裝飾畫。年畫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早期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主題有着密切聯繫。傳統的民間年畫多用木版水印製作。隨着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限於門神之類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年畫逐漸發展為年節裝飾藝術,主要在新年時張貼,用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 [2] 

年畫歷史背景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8]  。在漫長的歲月裏,隨着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徵性裝飾藝術,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母題有着密切關係,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
濰坊年畫《麒麟送子》  濰坊年畫《麒麟送子》  [2]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3] 
從廣義上説,凡民間藝人創作並經由作坊行業刻繪和經營的,以描寫和反映民間世俗生活為特徵的繪畫作品,均可歸為年畫類。年畫習俗反映了古人的心靈慰藉和精神信仰。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拜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荼鬱壘,再到後來的關羽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鍾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着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
東漢末年的《風俗通義·祭典》中説:“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前事冀以衞兇也。”蔡邕《獨斷》中説:“神荼、鬱壘而身居其門,主閲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乃畫荼、壘並懸葦索於門户,以御兇也。”年畫變成“年話”是在宋代。當時,宋徽宗擴建“翰林圖畫院”,時逢傳統繪畫和雕版印刷術交融發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畫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時,春節家家户户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門神從鎮宅消災演變成了迎福納祥的美好願望。後來,逐漸形成了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的習俗,年畫在此時完成了向祝福年話演進過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周密的《武林舊事》等典籍,都記載了宋代京城春節期間出售年畫之類吉祥裝飾品的景況,當時年畫的張貼已普及於城鎮居民之中,從中也可看出年畫已相當盛行。 [4] 

年畫歷史發展

清代年畫《母子圖》 清代年畫《母子圖》 [2]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其名稱有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宋代曾被稱為“紙畫”,明代則稱為“畫貼”,清代稱作“畫片”、“畫張”、“衞畫”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一書中始見“年畫”一詞。
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
年畫正式形成於北宋時期。當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日漸成熟的雕版印刷術、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汴京(今河南開封)和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歲末市場上開始印賣木刻年畫,題材上也大為擴展,如風俗、戲曲、美女、娃娃等年畫題材開始出現。南宋時期的木版年畫更加豐富。
元代是年畫的低落期,多數都是宋代同類年畫的延續。此時出現的一種叫做《九九消寒圖》的歷畫,為後世所沿襲。 [5] 
到了明代小説戲曲插圖勃興對年畫的發展有很大促進,寓意吉慶祥瑞和表現民間風俗的內容得到重視,年畫的創作印製和購買張貼逐漸發展為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一些年畫的典型題材,如“一團和氣”、“八仙慶壽”、“萬事如意”等已趨於定型。短版拱花技藝的發明,使年畫的印製更為豐富多彩。 [4] 
明中葉以後,隨着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5] 
年畫在清代進人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説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徵就是題材多,出現了大量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説、戲曲人物、演義小説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由於受到利瑪竇和朗世寧等傳人的西洋繪畫風格的影響,西方明暗透視技法在年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有的作品在畫面上還刻印上了“仿泰西筆意”等字樣,年畫也因此成為清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 [4] 
優秀年畫作品
優秀年畫作品(9張)
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的衝擊,傳統年畫逐漸式微。與此同時,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則興起了新的題材樣式的改良年畫,新增有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描繪新事物等內容。此時,西畫的輸入和商業的發展,又產生了一種將國畫工筆重彩與西洋擦炭水彩結合的月份牌年畫,其題材有戲曲故事、吉慶祥瑞等,還包括一部分格調不高的時裝美人。
抗戰時期,在解放區出現了以民間年畫的形式表現革命內容的新年畫,它在艱苦的戰爭歲月裏,鼓舞了軍民士氣,打擊了敵人。
1949年以後,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後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鑑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5] 

年畫製作技藝

組圖
組圖(20張)
年畫的製作方法大致有人工繪製、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畫、石印、膠印等。一般説來,套色木版年畫有四道工序:
(一)畫師起稿,將定稿用白描法畫在毛邊或薄綿紙上;
(二)刻工將畫稿的反面,用粉糊粘在刨平的木版上,刻出墨線版,先印出幾幅墨線畫樣;
(三)在畫樣上點出顏色,刻工再按點出的不同顏色,分別刻製出幾種顏色的套印版(一般不超過5塊);
(四)刷工將墨線和套色版準備齊全後,將白紙數百張固定在刷印圖案的位置上,再將畫版仰放在紙的左邊,將紙覆在塗勻顏料的畫版上,再用棕刷平刷畫版上的紙。如此刷完,再換另一顏色版,依樣刷印,直到全部畫版刷完。 [6] 

年畫題材種類

年畫題材

民國時期年畫《踢毽子》 民國時期年畫《踢毽子》 [2]
年畫的題材包羅萬象,總計畫樣,有兩千多種,堪稱一部民間生活百科全書。它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
(一)神仙與吉祥物
這是年畫的基本題材。神仙是早期年畫的主要表現內容,它在年畫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吉祥物包括獅、虎、鹿、鶴、鳳凰等瑞獸祥禽,蓮花、牡丹等花卉,搖錢樹、聚寶盆等虛構品,通過隱喻、象徵或諧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的意義,表達辟邪禳災、迎福納祥的主題。
(二)世俗生活
民間藝術家通過自身的觀察與感受,表現現實生活。這類題材在年畫中少於其他題材。世俗生活的題材主要包括人們的生息勞作、節令風俗、時事趣聞等。
(三)娃娃美人
這種題材在民間年畫中佔有很大比例,表達了人們早生貴子、夫妻和美的良好願望。
(四)故事傳説
這一部分大多取材於歷史事件、民間故事、神話傳説、筆記小説以及戲曲等,其中戲曲題材比重最大。這類年畫常見的有《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白蛇傳》、《牛郎織女》等。人們往往通過這類題材增長了知識,並接受了傳統的道德教育。

年畫年畫種類

清代手繪年畫《新安驛》 清代手繪年畫《新安驛》 [2]
從種類上看,年畫大致可分為六大類:
(一)門神類
新年貼在門上的年畫叫門畫,它是年畫的最早的形式。“門神”是門畫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個類別。
(二)吉慶類
這類年畫直接表達了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常見的有:《天官賜福》、《連年有餘》、《富貴滿堂》、《加官進祿》等。吉慶類年畫最受百姓喜愛。
(三)風情類
表現民間生活的年畫,是民間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寫照。多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晚清以後還出現了時事、風俗和幽默年畫,如《老鼠嫁女》、《猴搶草帽》等也可歸為此類。
(四)戲出類
表現戲曲故事的年畫。其形式類似於連環畫、組畫或者文學插圖。它興起於晚清,舉凡著名的戲曲故事,都會在年畫中有所反映。如《羣英會》、《盜仙草》、《楊家將》、《西廂記》、《寶蓮燈》等。
(五)符像類
以神像和符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旨在驅邪納祥的年畫。這類年畫具有較強的宗教內涵,後又被附加了為民眾驅邪祈福的意義。與門畫中的神像不同的是,這類年畫的神像有相應的龕位,有的要接受香火祭拜,有的作為紙馬而須焚燒。符被認為具有辟邪鎮宅的功能,一般以文字和圖案組成,如“同安寶符”、“太極八卦符”等。這類年畫隨着迷信思想的破除而成了歷史的遺蹟。
(六)雜畫類
這類包括燈畫(元宵節用來糊燈籠的紙)、窗畫(過年時糊窗户用的紙)、拂塵紙(過年時糊掛碗櫃、碗架的紙)、桌圍畫(過年時貼在八仙桌側面的紙)、糊牆紙(過年時裱糊牆壁的紙)、布畫(年節期間吊掛在街上的年畫,俗稱“吊掛”)、花鳥字(用花鳥圖形組成的漢字圖案,是介乎書法和繪畫之間的一種民間年畫)以及月份牌年畫(1914年出現於上海的一種商業廣告,後成為年畫,因多使用炭筆擦繪,又稱為擦炭畫)等。 [5] 

年畫體裁功能

中國民間年畫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特有的表現形式,年畫的體裁則是其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其體裁受建築格局和年畫功能的影響,大致有24種之多。
(一)貢箋亦作貢尖、工尖、宮間,初以貢箋紙印刷而得名,一般畫幅較大。山東地區稱為大橫披,四川稱橫推。內容以戲出為多,其次為風情、娃娃美人。
(二)中堂又稱立貢尖、板屏,貼於堂屋迎門處。
(三)對屏中堂畫的雙幅形式,可分開,也可獨立成幅。
(四)屏條也叫條屏,一整張紙被橫截二開長條,每組為四條、六條或八條。此體裁源於古代摺疊屏風上的絹畫。
(五)三裁俗稱三才,即將整張紙裁為三開所印,橫者為橫三才,豎者為豎三才。這種年畫通常貼於炕頭牆上,又稱“炕頭畫”。
(六)炕圍、毛方子貼於沿炕的三面牆上的叫炕圍,尺幅與“橫三才”相同,內容以戲出為主。通常四幅為一組,四周有花邊裝飾。用毛邊紙印製的年畫貼在炕窩子(北方屋內炕頭牆上有兩個牆洞,類似小壁櫥,存放雜物,叫做炕窩子或燈窩子)上,作為簾子的叫做毛方子。俗稱“炕窩子”、“婆婆眼”。這類畫多畫娃娃,對稱的兩幅為一對,近於方形。貼於新婚夫婦房中或婆婆屋內。
(七)窗畫、窗旁、窗頂、月光貼在窗户上的年畫叫窗畫;貼在窗户兩旁的年畫叫窗旁,為條形,對稱的兩條為一對;貼在窗頂上的年畫叫窗頂,呈條形橫幅。貼於窗户兩旁牆壁的背光處的年畫叫月光,又稱“圓光”,形如滿月,為對稱的兩副組成。
(八)歷畫標示每月農時節令的年畫。畫幅不大,一般為四開或六開。印有二十四節氣的灶神貼在灶間,其餘的貼於屋內門旁,便於隨時查閲。
(九)門畫貼在門上的年畫。其中又包括門神、門童和美人條。門神指的是貼在院門口大門上的武門神和文門神;貼在居室門上的以娃娃或美人為題材的門畫,一為門童,一為美人條。
(十)神像常見的神像有灶王、天地神、財神、家神、土地神、花神、藥王等。這些神像均有固定的龕位,人們在年節之際焚香禮拜。
(十一)紙馬也稱甲馬、貴人祿馬。年節時用於祭祀,祭完焚燒。
(十二)符包括瑞符、護符以及藏族佛教中的齋牒、嘛呢旗等。 [6] 

年畫分門別類

按印製工藝分,可分為木板年畫、水彩年畫、撲灰年畫、膠印年畫。
按着色層次分,可分為單色年畫、黑白年畫、彩色年畫。
按年代長度分,可分為古代年畫、近代年畫、當代年畫。
按國家地區分,可分為中國年畫、西洋年畫。 [7] 

年畫產地分佈

中國民間年畫分佈廣泛,明中葉以後,刻印年畫的作坊幾乎遍及全國,據蒐集到的作品表明,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等地外,其他各地過去都有印刻年畫的作坊。 [6] 
年畫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山東高密、四川綿竹、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廣東佛山、山西臨汾平陽(古臨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陽灘頭木版年畫等都久負盛名,各有千秋。 [4] 

年畫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中國木版年畫興盛於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隨後傳播或影響到全國其他地區。歷史的原因使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被視為中國木版年畫發展的“鼻祖”。北宋年間的汴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湧向京城,龐大的市民階層促進了世俗文藝的發展,活躍的世俗文藝又給年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在這一時期,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使供不應求的筆繪年畫轉向刻印年畫,並且官辦與民辦作坊齊開,使開封木版年畫的印刷及銷售盛況空前,很快影響到全國。開封木版年畫的內容多反映中原傳統民俗文化,藝術風格體現了京都官雅文化與市井文化並存的較精細的主流風格。
公元11世紀以後,中原大地經歷了長期的民族紛爭、戰亂和自然災害,到明朝初年,開封所處的中原地區被毀壞得滿目瘡痍,人民大量遷徙,城鎮極度衰落,中原文化主流失去了北宋時期較為精緻的官雅和市井文化風格,而形成一種粗獷甚至比較粗糙的帶有鄉土味的文化傳統與風格。這一時期的開封年畫線條粗獷,形象誇張,頭大身小,幽默稚拙,構圖飽滿,左右對稱,色彩鮮豔厚重,鄉土味濃,無脂粉氣,無媚態,豔而不俗。朱仙鎮年畫影響了整個北方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構圖古樸、誇張、粗獷、威猛,色彩鮮明,以橙、綠、桃紅三色為主,還有其簡潔、鮮豔、明快的手法等,都極具北方鄉土味道。

年畫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年畫
明代的楊柳青是南運河上的一個重鎮,隨着南運河的開通,其經濟日漸繁榮。到明代中後期,楊柳青初步產生了木版年畫藝術,明末出現了最早的畫鋪,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才逐漸繁榮起來。清代京津地區作為中國文化的中心,社會文化十分繁雜,皇家文化和貴族文化匯聚滿漢文化精要,官紳文化聚合儒士官吏文化潮流,市井文化則集中了金、元、明、清四朝京城民間習俗。
楊柳青鎮位於南北交通要道,經南運河與南方聯繫密切,因而其生活習俗既有北方的風格,又有南方的味道。天津是京城對海外的主要口岸,具有外交和貿易雙重功能。這樣一來,楊柳青鎮年畫藝術就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刻影響,消費者也呈多元化,既有皇家和貴族,又有城鎮市民,還有鄉村農民,甚至還有外國人。半印半繪的加工工序,使楊柳青年畫更接近工筆重彩國畫,從而形成了高古俊逸的藝術風格。

年畫江南年畫

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傳自南宋臨安(杭州)。南宋文化經一百多年的發展,融會了江南文化的精秀細巧,形成了與當時的新中原文化大不相同的兼容性的精雅文化風格。這種文化風格影響下的木版年畫,在江南以杭州為中心直接傳播至周邊的蘇州、無錫等地區。自元朝起,元明兩代戲曲雜劇和小説傳奇碩果累累,社會上刊印發行的劇本、小説幾乎都附有木刻插圖,帶動中國古代版畫藝術達到了頂峯。而江南刷印木刻版畫的繁盛,帶動了木版年畫的發展。
蘇州木版年畫在藝術技藝上還直接得益於明清兩代江南繁榮的文人書畫藝術。元代趙孟頫及“元代四家”就活動於蘇州一帶,明代唐寅“吳門四家”和董其昌“華亭九友”,都先後生活創作於蘇州一帶,他們的字畫文章享譽江南,影響廣泛。至清代,江南文人畫已在畫院普及,深刻地影響着木版年畫的發展。因此,歷史、經濟、文化與藝術的原因使得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成為中國江南木版年畫的中心,創造了與同時代開封朱仙鎮和其他地方木版年畫明顯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技藝。

年畫南方木版年畫

廣東佛山木版年畫是中國嶺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華南地區歷來是中原南遷避難的客家人的歸宿之地,自然帶來了許多中原文化的東西,木版年畫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民間藝術。在佛山這個遠離中原、緊鄰中國最主要對外口岸廣州的嶺南工商重鎮,民眾的社會文化生活漸漸地與中原傳統的社會文化有了一定的差別,成年男子大多不務農業,以工商、出洋為業,於是居家者多祈求吉祥如意、發財致富、趨利避害。因此,佛山木版年畫的品種較為單一,主要是門神畫、神像畫、榜邊畫等。此外,由於廣東文化尚紅,認為紅色代表生命力旺盛和生意紅火,所以紅彤彤的色彩是佛山門神畫最突出的地方特色,有“萬年紅”的美譽,反映出嶺南文化特徵。
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質樸的四川綿竹年畫,則繼承了唐宋繪畫線描傳統和着色技藝,從而形成了明快豔麗、質樸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點。 [4] 
山東濰坊以楊家埠年畫為代表。炕頭畫是該地頗具特色的品種。濰坊年畫的特點是線條粗放,造型簡括,色彩強烈,多用原色。
四川綿竹年畫約起於明末清初,其品種以門神、門童形式最富有變化。在製作上以畫工勾染為主,即只用墨線印出畫樣後,即以手工描繪,這與蘇州桃花塢全以色版套印者完全相反。綿竹年畫還用捺印法,即在添補金色團花時,將花樣刻成圖章型,捺在畫面上。 [6] 

年畫文化內涵

年畫【瞻園年畫展】
年畫【瞻園年畫展】(63張)
年畫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完美結合,表達了民眾的審美取向和文化祈求,是年畫根深葉茂、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年畫作為民間的新年祝福,充滿了喜慶,因此,民間年畫大多采用大紅大黃等鮮豔火爆的色彩,注重情趣和造型的表現,人物生動可愛,富有活力。體現了民眾智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年畫都藴涵着各地獨特的藝術風格,形式變化多樣,內容廣泛,各類武將門神、灶爺、財神、觀音、八仙、壽星、戲曲人物、耕織農作、民間傳説、歷史故事、花卉動物、仕女、娃娃、風光景色等應有盡有。
年畫不僅於歲末臘月大量出現於鄉村市集和城鎮街巷,就是在平時的喜慶節日、婚喪風俗中,仍可見到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在嫁女、聚親、生子彌月、入讀書、考試中舉、升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搬家遷居、謝醫掛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藝術形式點綴其盛。所以,年畫藝術與民俗密切相關。
民間年畫因風俗節日而興起,它寄託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等祈福迎財、驅災避邪的願望。很多年畫作品在反映社會變革或人們衣食住行等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了時代風尚、社會習俗,給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貴的形象資料。年畫中的服飾裝束,是研究服裝變化的真實可靠的資料;年畫中的農耕,畫面中的農耕工具則是研究農業工具歷史演變的重要資料;年畫中有的反映結婚場面,在畫圖中,案上放弓箭糧鬥、瓶爐花果等物,真實展現了中國古代民間的社會生活習俗和器物。
民間年畫來自民間,被賦予了懲惡揚善、尊崇忠良、讚美勇武的主題,在為底層民眾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也起到了激勵奮發的作用。
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存在並得以不斷的發展,是因為它的觀眾之多、社會需求量之大、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是其他任何畫種所無法比擬的。年畫的表現形式和造型手法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及審美價值。它的藝術特色的形成是建立在社會的倫理道德、文化教養、民俗生活基礎之上的,真實地反映着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態、政治事件、生活情趣。 [4] 

年畫文化價值

年畫在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社會里,雖然分佈於天南地北的廣袤土地上,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但其作為民間信仰的文化價值體系卻一脈相傳沒有中斷,呈現出與官方正統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
第一,吉祥的主題是中國各地年畫創作的共同觀念。中國民間年畫從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到表現手法,均以表示吉祥如意、納福驅邪為其最基本功能,使年畫成為具有無限生命力和最受人們歡迎、擁有最多用户與觀眾的畫種。中國年畫的題材也隨着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
第二,年畫的造型來源於中國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積澱,來源於中國農村特定的社會結構所形成的集體審美意識,來源於民間藝術家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造型意識。有的年畫的造型非常的相似,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隱藏在其背後悠久的傳統痕跡。
第三,想象力在年畫藝術的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形象的創造。民間藝人對形的表現,完全是憑着記憶和想象,從“意”到形,形隨心變,在形的塑造中融進了自己強烈的主觀臆想。在極富想象力的年畫藝術中,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人的靈性,現實與理想、客觀與主觀融為一體。年畫藝術的形象率直、稚拙、富於想象,貼近人的本性特徵,而遠離物象的表面特徵,不求肖似,極盡誇張。
第四,各地年畫工藝都有固定的傳承方式和工藝流程傳統。各地製作年畫時的要求和操作工藝反映着各產地不同的文化取捨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也反映了年畫的傳承方式——家傳、招徒、辦學——所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標識、社會的組織力以及其中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物化傳播是年畫的主要傳承手段。
中國民間年畫幾乎是中國民俗文化的圖解。因為它不單具有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載着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 [4] 

年畫象徵意義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閤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着“神祇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鬱壘”、“天官”、“秦瓊敬德”等。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曆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裏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裏,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中國民間風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