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衡理論

鎖定
平衡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們用一種平衡的方式自發地組織他們的好惡。當兩個人互相喜歡對方而且發現他們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時,這就表現為平衡( balance),而且平衡是情緒上的愉悦。當兩個人相互喜歡對方而發現他們在一些方面具有差異,結果就是失衡(imbalance),這時的情緒是不快的。
中文名
平衡理論
外文名
Balance Theory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社會心理學
提出者
海德

平衡理論概述

這個理論是海德等人提出來的。海德的研究始於20世紀40 年代,但全面且系統的理論闡述直到1958 年才得以完成。平衡理論涉及一個人和兩個態度對象之間的三角形關係。
海德認為,態度的兩個實體之間存在着兩種關係,即平衡關係和不平衡關係。如果我們用符號“P”表示認知的主體,“O”表示態度的另一個人,“X”表示態度的某個對象,用“+”表示喜歡,用‘二”表示不喜歡,那麼P-O-X 就構成三角形關係。
海德認為,P-O-X 形成的三角形關係是一種情感關係,即好感或反感態度。人們喜歡完美的平衡關係,不喜歡有缺陷的不平衡關係。平衡的結構必須是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正,不平衡關係的結構必須是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負。海德認為,P-O-X不平衡關係的任何一種情形,人們都企圖改變某一項而使之恢復平衡關係。例如,P有一個好朋友O,O喜歡踢足球X,如果P不喜歡踢足球,他就可能採取如下辦法,使自己的認知達到平衡:一是説服O不要踢足球,二是改變對O的親密關係,三是説服自己改變對足球的態度。這樣的情況是很多的,其結果是通過平衡來維持和發展 P和O 之間業已建立起來的良好人際關係。 [1] 

平衡理論提出

海德是社會心理學家,在理解和探討人性問題的同時,對歐洲文化中的哲學思想頗有興趣,也被東方的佛學思想所吸引。他讀過古代的佛經著作,其中有一部分談到人生的種種不幸。這些觀點給他提供了某種啓示。例如,佛陀指出,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被困在他所憎恨的事物上,或是因為他不能獲得他之所愛。因此,人生往往是為擺脱這些不幸不斷地作出努力的過程。受了這種思想的啓示並經過科學研究的訓練,海德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人在社會中的心理動態作了比較細緻的描述,提出著名的平衡理論。

平衡理論前提

平衡理論的前提是:在社會環境中生活着的人,是同他自身以外的各種事件、人、觀念、文化等因素緊密相聯的。因此,他是一個社會的人,無論他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的體驗是快樂還是不快樂,是喜悦還是不幸,都取決於他與其自身之外的各種因素的關係的狀態。平衡理論的作用是討論這些關係的狀態特點給人帶來的種種體驗和隨之產生的後果,其焦點始終對準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個人。
P-O-X 三角  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與他人的關係是通過某些事件形成的。設主體本人為P,他以外的其他人為O,事件為X,這三者構成了環狀的封閉系統,被稱為P-O-X三角。處在三角某一端點的因素都與另外兩個端點的因素有某種關係。這些關係的特點是由主體P的認知和態度決定的。換句話説,每個具體的P-O-X三角都屬於某個特定的個體,隱含於他的心理活動中。當外界的人和事物與主體相互作用時,某種P-O-X三角便成為他當前心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其中O和X的內容依特定情景而定。 [2] 

平衡理論平衡狀態

關於平衡狀態  就一個具體情況而言,三角上各因素之間的關係特點會給人帶來不同的體驗。這些體驗分別被看作是平衡的或不平衡的。在分析體驗之前,首先應辨清在主體P的立場上三角上各因素之間的關係。
海德認為,三角中每兩個因素之間有兩種可能的關係──正的或負的,無論哪一種都依賴主體的主觀判斷。一般來説,作這一判斷有兩個相關步驟。首先是關聯性,看各因素之間是否存在着實際的或是隱含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是因素之間的相似性或近似性,也可以是由於同屬某個組織而存在的關係。當因素之間存在關聯時,用U表示;若沒有關聯,用-U表示。例如,PUO表示主體和某人存在着某種聯繫;O-UX表示主體認為某人與某事件沒有聯繫,某事件的發生不是由某人引起的。在關聯性的基礎上,人對因素作進一步評價,即情感評價。這是主體對其他兩因素O和 X的態度傾向以及主體認為因素O對因素X的態度傾向。這種態度傾向或是喜歡的,用L表示;或是不喜歡的,用-L表示。如PLX表示主體喜歡某事件,O-LX表示主體認為某人不喜歡某件事。
完成關聯性判斷和情感評價之後,就可以確定三角上兩因素之間的關係。若兩因素之間具有關聯性,並且情感評價是喜歡,則這兩因素之間的關係是正。就是説,情感評價是在關聯性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評價的方向決定着因素之間關係的方向。
當P-O-X三角上各因素之間的關係明確之後,整個三角系統因為因素間正或負的關係有不同情況。按平衡理論的觀點,當處在人的意識活動中的P-O-X三角屬前4種之一時,人的體驗是平衡的;若屬於後4種之一,則人的體驗是不平衡的。所謂平衡狀態就是:當主體發現自己與所喜歡的人對某一事物有共同的看法,或者是當主體發現自己與所討厭的人對某一事物有相反的看法,此時主體的心理體驗是平衡的,沒有衝突感。而不平衡狀態就是:當主體意識到自己與所厭惡的人對某一事件有同一看法,或是當主體發現自己與所喜歡的人對某一事件有相反的看法,此時主體體驗到心理上的不平衡。

平衡理論判斷狀態

海德認為,P-O-X形成的三角形關係,平衡的結構必須是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正,不平衡關係的結構必須是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負。

平衡理論研究評價

平衡理論提出後,在社會心理學界引起廣泛注意。有人利用間接測量的方法對它進行檢驗,並獲得一些支持的證據。這種研究的典型方法是設計各種P-O-X三角情況,描述給被試,讓被試想象自己是三角中的主體,在由實驗者給出的已確定了各因素之間關係的 P-O-X三角情況中判斷自己的情感體驗的方向和強度。這些研究獲得的證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平衡理論的觀點,即當人設想自己處在平衡狀態的P-O-X 三角中時,其體驗比較愉快,當他設想自己處在不平衡狀態的P-O-X三角中時,其體驗是不愉快的。

平衡理論不足

也有人提出平衡理論的不足。認為這個理論從定性的角度分析人的心理體驗的平衡效果,只能告訴我們人當前的體驗是什麼方向,而不能瞭解他體驗的強度有多大,若處在不平衡狀態,他的不愉快的體驗是強還是弱。此外,P-O-X三角不能為我們提供當人處在不平衡狀態時,他究竟會選擇哪一個關係作為他調整平衡狀態的出發點。平衡理論分析了人與其他人或事發生關聯時,內部心理體驗變化的特點。由於人生存在複雜的社會現實中,其心理空間存在着形形色色的P-O-X三角,它們隨着人當前的意識活動內容有的在此時此地變得清晰,有的變得模糊。那些在意識中變得清晰的P-O-X三角的平衡狀態操縱着人當前的心理體驗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這些體驗隨着P-O-X三角上各因素的性質有不同的定義。所以,不同三角的平衡狀態對人的影響力也是有所不同的。

平衡理論作用

平衡理論的作用可以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它依賴於考察這個理論時所選擇的角度。如果考察在P-O-X三角中, 人是如何根據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判斷自己與他人關係的,便可將此理論看作是説明人際關係的理論。如果考察人如何作用於 P-O-X三角,將不平衡狀態轉變為平衡狀態,這當中主要問題是理解人如何重新判斷自己與他人或與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其作出情感評價,這實質上是一個態度的改變或移動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平衡理論是描述態度動態活動的理論。
參考資料
  • 1.    俞國良.社會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 2.    路海東.社會心理學: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