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淮西碑

鎖定
平淮西碑,又名韓碑,由唐代文學家韓愈撰文,記述了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平定淮西(今河南省東南部)藩鎮吳元濟的戰事。
作品名稱
平淮西碑
作品別名
韓碑
作    者
韓愈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散文

平淮西碑作品原文

平淮西碑創作背景

元和十二年,裴度統領大軍平淮西時,韓愈李愬一樣都在軍中任職。對於平淮西之戰,韓愈親歷所見。戰事過後,憲宗皇帝點名讓韓愈撰文立碑。接到聖諭,韓先生“公退齋戒坐子閣,濡染大筆何淋漓。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李商隱·《平淮西碑》)”。碑文千八百字,如行雲流水,如大江出峽,汪洋恣意,一揮而就。文章之華美,所謂“下筆煙飛雲動,落紙鸞回鳳驚”。勒碑之時,國人視為奇文爭相誦之。但是,讓韓先生和喜愛韓先生詩文的人料想不到的是,這通立於汝南城北門外的“碑高三丈字如鬥,負以靈龜蟠以螭”的平淮西碑,在立好後不久便被李愬的部將石忠孝“長繩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李商隱·《平淮西碑》)了。這還不算,石碑被拽倒之後,仍不解氣的石孝忠又親自揮錘將其砸斷。這還得了,平淮西碑是尊聖上旨意立於此地的,拽倒砸碎此碑無疑觸犯天條,是罪不能赦的。更為嚴重的是,當官吏來抓捕他時,他非但不束手就擒,反而動手又打死一名吏卒,真是無法無天到了極點。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陷入了中央與藩鎮的長期苦鬥之中,王朝已處在了風雨飄搖之中,當時邊疆內地,藩鎮四起。其中,從公元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唐開始,“蔡州之不廷授,於今五十年,傳三姓四將,其樹本堅,兵利卒頑,不與他等”。也就是説,從李希烈到吳元濟,這些叛唐之將佔據蔡州已經50年了,事實上形成了國中之國。當時吳元濟手握重兵,據地千里,對大唐威脅甚重。為了平定淮西,唐憲宗下令討伐叛賊。由於用兵不利,平淮之戰雖連打幾年,卻收穫甚微。最後,才在朝中重臣裴度統領下,由部將李愬在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10月乘敵不備,採用掏心戰術,以三千兵勇,借風雪一夜,突襲吳元濟老巢,在蔡州活捉敵魁吳元濟。此一戰不僅結束了長達5年之久的平叛,結束了蔡州長達52年的割據局面,穩定了大唐基業,也讓裴度、李愬一戰成名,為萬民仰望。這就是史稱“李愬雪夜入蔡州”的由來。作為歷史上的著名戰例,這段歷史自然被載入史冊(直至後來被選入中學生的課本當中),足見其深遠的影響。而《平淮西碑》正是在這場戰鬥之後,為了表彰這些人的功績,由皇帝授意撰文立碑,以示後人。但由於韓愈在文中過度誇獎裴度,對其他功臣僅寥寥幾句,最終引發了一場驚動朝野的麻煩官司。

平淮西碑作品鑑賞

韓愈的《平淮西碑》寫得古意盎然,桐城派大家張裕釗贊為“此文自秦後,殆無能為之者,······殆欲度越盛漢,與周人並席矣。”

平淮西碑作者簡介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出生於河南河陽(今孟縣),因平日自稱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韓愈早年父母雙亡,由其嫂撫養長大,從小就聰慧過人,加上後天刻苦自學,貞元年間入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國子博士、刑部侍郎,後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國子祭酒、吏部侍郎。時人有“孟(郊)詩韓筆”、“韓柳(宗元)”之稱,甚至有人把他和同朝的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比成古時的屈(原)宋(玉)班(固)馬(司馬遷),可見名望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