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流層和中層大氣環流

鎖定
平流層和中層大氣環流,平流層和中層的大氣運動狀態。這兩層大氣,因所含的臭氧吸收大量的太陽紫外輻射而獲得能量,又因其中的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紅外輻射而損失能量,兩者的淨差額是驅動這兩層大氣盛行環流的主要能源。在70公里以上的中層大氣頂附近,除上述能源外,還要計及大振幅的大氣潮汐和重力波(見大氣波動)等的影響。 [1] 
中文名
平流層和中層大氣環流
所屬學科
地理學
平流層環流 平流層在對流層之上中層之下(離海平面約12~50公里)。在北半球,平流層的極地區域,夏季為暖中心,温度自北向南遞減;而冬季則為冷中心,温度自南向北遞減。按照熱成風近似平衡的關係(見大氣運動的平衡狀態),相應於上述温度的水平分佈,平流層的環流,冬夏截然不同。北半球冬季為一個強大的繞極氣旋性渦旋所控制,低氣壓中心位於極地上空(圖1),故從北極到熱帶盛行西風環流;夏季則完全相反,整個北半球為一個強大的反氣旋所控制,高氣壓中心位於北極,故從北極到熱帶都盛行東風(圖2)。不過,無論冬夏,平流層的環流都比較平直,超長波比較突出。平流層和對流層之間的大氣環流可相互影響。例如,對流層的波動將能量向上傳播,以及平流層對上傳能量的攔截和吸收,都將會影響平流層的環流演變。平流層冬、夏大氣環流的基本狀態,隨着季節變化其轉變的形式每次不盡相同,較常見的是自冬至夏的突變型。在此種轉變的過程中,一般在高緯極區會出現1~3次,幾天之內升温達40~50°C的爆發性增温現象。在每次增温期間,繞極氣旋性環流,都將受到一定的破壞,並在最後一次增温期間迅速減弱,經過一系列的環流演變後,就轉變成典型的夏季環流形勢。自夏至冬,繞極反氣旋環流逐漸減弱,極地高緯度地區將出現氣旋環流,極夜來臨之後,氣旋環流進一步加強,終於形成冬季的典型形勢。   在近赤道地區的平流層中,還存在東西風帶準兩年週期的交替變化現象,稱作準兩年週期振盪。這種緯向風的振盪現象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徵:①振盪週期近於兩年(24~30個月)。②這種振盪都從30公里以上的氣層向下傳播,速度很慢,每月約1公里;而且在高度約23公里以上,振幅不變。但在對流層頂(約12公里)附近則顯著衰減。這種現象的物理成因尚無定論。在熱帶平流層下部,東西風帶準兩年週期振盪還疊加着週期為4~5天的經向風振盪,以及週期約為15天的緯向風擾動現象。理論研究表明,前者是羅斯比-重力混合波引起的,後者是開爾文波產生的(見熱帶平流層波動)。   中層環流 由於驅動中層和平流層大氣環流的主要能源相似,兩者的動力學控制方程組也相似,故有相似的環流形勢。在北半球冬季的中層大氣,也是繞極氣旋的西風氣流,而夏季則為繞極反氣旋的東風氣流,只是冬季西風急流的位置比平流層偏南,而夏季東風急流的位置則比平流層偏北而已。中層大氣環流,除此種冬夏不同的年週期變化外,還有半年週期和準兩年週期的變化,以及由於非線性作用(例如不同尺度大氣運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擾動的鉛直傳播所引起的不規則週期變化等。但是,由於氣壓為1百帕高度(48公里)以上的資料不多,對中層大氣環流的情況,仍有待於進一步探索。(見平流層和中層大氣物理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