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樂石崖茶

鎖定
平樂石崖茶,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平樂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短夏長,氣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310天以上,年均日照時間1414—2094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温19.9℃,年均降雨量1355—1865毫米之間,對石崖茶樹生長有利。平樂石崖茶,外形條狀或顆粒狀。條形茶條索肥壯,色澤沙綠、光潤有霜斑;顆粒茶緊結、重實、光滑,色墨綠。香氣濃郁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醇甘甜,回甘明顯,葉底芽葉完整明亮 [1] 
2014年11月1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平樂石崖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中文名
平樂石崖茶
產地名稱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
品質特點
條形茶條索肥壯,色澤沙綠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國家農業部第2179號公告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8日

平樂石崖茶產品特點

平樂石崖茶品質特性

平樂石崖茶 平樂石崖茶
平樂石崖茶,外形條狀或顆粒狀。條形茶條索肥壯,色澤沙綠、光潤有霜斑;顆粒茶緊結、重實、光滑,色墨綠。香氣濃郁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醇甘甜,回甘明顯,葉底芽葉完整明亮 [1] 

平樂石崖茶營養價值

平樂石崖茶成品茶(幹品)含總黃酮≥6.0%,可溶性糖≥1.5% [1] 

平樂石崖茶產地環境

平樂石崖茶土壤地貌

平樂石崖茶 平樂石崖茶
平樂縣境內地形屬典型的喀斯特發育地貌,東部、南部地勢高,西南部山巒重重,多為高山土嶺地帶。西部、中部及北部崗丘起伏平川交錯,土嶺與石山混雜分佈。整個地貌形成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勢,西部為高土嶺羣及石灰岩石山。全縣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峯有39座,其中1000米以上的有9座,種植石崖茶樹的土壤主要有紅壤、赤紅壤、酸性紫色土、黃紅壤、紅壤性土、石灰土、沖積土等58個土種構成 [1] 

平樂石崖茶水文情況

平樂縣內河流均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內河有榕津、東江、西江和同安等7條主要河流,河道總長275.9公里,均納入桂江,匯流入西江。全縣有較大的泉眼433處,地下河10條,年平均蓄水量為4.5億立方米,包括過境水全縣水量138.4億立方米。平樂石崖茶種植範圍內水質優良,無人工污染和工業污染,適宜生產優質的平樂石崖茶農產品 [1] 

平樂石崖茶氣候情況

平樂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短夏長,氣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310天以上,年均日照時間1414—2094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温19.9℃,年均降雨量1355—1865毫米之間,對石崖茶樹生長有利 [1] 
平樂石崖茶 平樂石崖茶

平樂石崖茶歷史淵源

平樂石崖茶源於平樂野生的亮葉黃瑞木(楊桐屬喬木),《平樂農業志 1991年版》將其列入平樂作物品種資源。
平樂石崖茶飲用的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唐大中二年(848年)春始代理昭州(即今平樂)郡守期間,遊遍昭州一帶的千山萬水,體察民間習俗,寫下了《即目》“小鼎煎茶麪曲池,白鬚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的詩句。
據《平樂縣誌 1995年版》記載:平樂石崖茶零星分佈在縣內的青龍、陽安、源頭、二塘、大扒(注:現改名大發瑤族鄉)、橋亭和長灘(注:現屬平樂鎮)等鄉鎮。縣內產量以源頭鎮為最多,以青龍大剛所產石崖茶質量最佳。
據《平樂農業志 1991年版》記載:過去,民間雖普遍瞭解此茶屬涼性、並習慣於驕陽酷暑或操勞重活時飲用,但對其實用價值及其科學哲理尚缺乏全面瞭解,加上製作方法原始粗糙,茶的質量不佳,其實用價值及經濟效益遠未得到發揮。
1974年始,平樂縣採用桂青茶的製作方法進行加工石崖茶。
1985年,經系統整理撰寫出《野生石崖茶》專論,分別在《廣西科技報》及全國野生植物綜合利用科技情報中心站刊物《野生植物研究》上刊登。
2004年,平樂石崖茶當選“中國-東盟博覽會”併成為指定專用茶飲料。
2004年,平樂石崖茶入選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撰的《共和國之最系列叢書 當代廣西之最》,該書記載:“平樂縣是中國野生石崖茶的最主要產地。該縣老蚌生珠石崖茶樹約有2萬多株,成品茶葉6000-7000千克 [3] 
平樂石崖茶 平樂石崖茶

平樂石崖茶生產情況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葉開始,石崖茶人工栽培面積逐年擴大。
2014年,平樂石崖茶保護面積800公頃,產量600噸 [1] 
2019年,平樂石崖茶種植面積已達到了1.2萬畝 [3] 
平樂石崖茶 平樂石崖茶

平樂石崖茶產品榮譽

2000年,在成都國際博覽會上,平樂石崖茶獲得“中國名優茶葉”榮譽 [3] 
2011年10月,平樂石崖茶獲得“中國-東盟最佳茶文化傳播”金獎 [3] 
2014年11月1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平樂石崖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平樂石崖茶地理標誌

平樂石崖茶地域保護範圍

平樂石崖茶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平樂縣所轄源頭鎮陽安鄉青龍鄉、橋亭鄉、大發瑤族鄉、平樂鎮、二塘鎮、廣運林場等7個鄉鎮1個國有林場。地理座標為東經110°34′—111°02′,北緯24°16′—24°38′ [4] 

平樂石崖茶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平樂石崖茶樹種植產地環境質量應符合國家衞生標準,至少要符合《無公害食品·茶葉產地環境條件》(NY5020-2001),土壤pH值在4.5—6.5之間,土壤有機質在2—3%之間。產地排水性良好,與四周荒山陡坡、林和農田交界處宜設置隔離溝。
(2)品種範圍:品種為亮葉黃瑞木,以標準化生產保持其優良品質。
(3)生產過程管理:生產者對生產中使用的農藥、肥料進行嚴格規範,杜絕有毒有害投入品及物品的使用,確保茶葉生產安全,同時在生產中及時進行質量檢查,對農户的化學品使用進行規範。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平樂石崖茶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長度不超過4釐米。手工採茶要求提手採,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淨、不夾鱗片、魚葉、茶果和老枝葉,不宜捋采和抓採,採用清潔、通風性良好的竹編、網眼茶藍或簍筐裝鮮葉。採下的茶葉應及時運抵茶廠。採運過程中應避免重壓。
(5)特殊加工工藝流程及要求:鮮茶葉採下後要進行加工製茶,加工廠房的設計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衞生法》的規定,加工環境應符合《食品生產通用衞生規範》(GB14881-2013)的要求。
加工設備中接觸茶葉的部件不得使用含鉛及鉛銻合金、鉛青銅、錳青銅、鉛黃銅、鑄鉛及鉛合金材料製造的加工零件,新購設備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鏽油。加工人員要求必須持有健康體檢證,必須符合食品衞生法的相關規定。
平樂石崖茶是傳統產品,以綠茶加工工藝進行加工。要按照“鮮葉→攤青→殺青→揉捻→初幹→攤涼→足火→提香→包裝→成品”的傳統特殊工藝流程加工。採後鮮葉須及時攤開,以散發水分及保持芽葉新鮮,然後及時加工。一般實行“三炒三揉”,即將鮮葉入鐵鍋翻炒殺青,殺青後須及時攤涼。然後以手捻成細條狀,再下鍋烘炒。如此炒揉反覆三次,以達到茶葉細緊、茶梗乾脆及氣味香醇的要求。
(6)生產記錄要求:平樂石崖茶的種植生產過程要建立生產檔案和投入品使用檔案,記錄投入品的名稱、使用時間、使用目的、使用方法、使用量等。平樂石崖茶加工時必須建立加工檔案,記錄加工茶類、工藝、數量、等級、時間和所用鮮葉的品種、數量、等級與來源等,逐步完善質量安全溯源體系 [1]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平樂石崖茶生產者要嚴格實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並進行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安全衞生須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最新版本的規定 [1] 

平樂石崖茶專用標誌使用

(1)標誌使用要求: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平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①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②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③能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並且產品達到相關要求的;
④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使用協議,在協議中載明使用的數量、範圍及相關責任義務。
(2)標誌使用人享有的權利:
①在產品及其包裝上可以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平樂石崖茶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誌型等);
②可以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展示、展覽和展銷。
(3)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的義務:
①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②自覺維護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③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④遵守其他應當遵守的規則和約定。
(4)其他
①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②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③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社會監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