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果嘹歌

(平果嘹歌)

鎖定
平果嘹歌(客歌集)是以壯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為背景,緣事而發,有感而歌嘹歌,以其久遠性、民族性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流傳於以平果縣為中心的右江中游地區。
中文名
平果嘹歌
流行區域
平果縣
流行民族
壯族
性    質
歌體

目錄

平果嘹歌引證釋義

用“嘹嘹”襯詞來唱的“嘹歌類”山歌(也叫歡嘹),“流傳的地區較廣,以平果為中心,上到右江上游田東、田陽、百色等縣,下到武鳴縣,而紅水河流域的馬山、巴馬也有傳唱”(《壯族通史》語)。
本文是介紹流行於平果縣境內以其特有文化現象而自成體系的平果嘹歌(以下簡稱嘹歌)。
“嘹歌是右江中游平果縣流行的一種歌體的名稱。包括三個內容:一為《日歌》,二為《夜歌》,三為《散歌》”(《壯族通史》語)。
《嘹歌》——平果縣原汁原味的壯族民歌。一片熱土,一部古老的民間長歌。

平果嘹歌説法

(一)襯詞説。唱歌時都用“嘹嘹”的襯詞作調子來唱。唱《嘹歌》都是兩男對兩女,每對都是“一彎一直”(即由一高音一低音組成),一唱一和,交替進行。每一首歌都是男方先開唱,男方用一句“嗨嘹呀”或“酉呀的嗨”來跟對方打招呼,然後才唱歌詞的正文。每唱一首歌,不同的曲調要插入一個或幾個不等的“嘹嘹”作襯詞。當一方唱完之後,另一方仍按上述形式接唱,如此首尾相接,週而復始。“嘹嘹”之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久而久之,相約成俗,當地人便把所有用“嘹嘹”襯詞作調子來唱的“歡”(山歌)稱之為嘹歌。
(二)僚人説。作為民族稱謂的“僚”,首先出現在《三國志·蜀志·霍峻傳》,也就是説始見於三國之時。係指當時四川南部到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的泛稱。南朝到隋,對兩廣壯族先民多稱為俚、僚或聯稱俚僚。到了近代,講得更具體了。宋人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説:“僚在右江溪洞之外,俗謂之山僚,依山林而居”。《嘹歌》流行地方的壯族先民無凝就是僚人。“僚”與“嘹”同音,由此而引申為僚人唱的歌,稱之為嘹歌。
(三)壯語遊玩説。壯語稱玩耍、娛樂、野外遊玩為“嘹”。而這種“嘹”主要是以“茅騷”為內容的。“茅騷”直譯為“男女”,“茅”為小夥子,“騷”為少女。其意與漢語的“摯友”無異,壯族男女結婚前皆時興處“茅騷”。未婚男女青年在山歌對唱中相識,找到意中人之後,男性青年即給女性送布、頭巾等禮品,女性則做布鞋、鞋墊或衣服給男方,作為回饋。以後不斷地尋找機會見面,用山歌來表示相思之情,野外遊玩用竊竊私語傾訴喜怒哀樂,雙方會面時避開眾人尋找靜寂的地方,情真意切,很是親近,見面時有如隔三秋之感,分手時有十里相送之嫌,超乎朋友,接近於情人,但切不會做出有悖於社會倫理道德之事,茅騷其實是一種高尚的刻骨銘心的愛,是壯族先民“倚歌擇偶”習俗的遺風。《嘹歌》由此而來。
以上幾個説法,究以何者為是尚待專家學者探討。其實《嘹歌》以何而得名,從嘹歌那洋洋萬言的歌詞來分析,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在於人們對嘹歌的認識還太少,專家學者對《嘹歌》的研究也還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