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

日本信浓前司行长创作的长篇小说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平家物语》是传为日本信浓前司行长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3世纪初。
该作品主要讲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族的荣华鼎盛和骄奢霸道;后7卷着重描述了源平两大武士集团大战的经过,渲染了平氏家族终被消灭的悲惨结局。 [1]
全书贯穿了新兴的武士精神,武士、僧兵取代贵族的地位,而成为英姿勃发的英雄人物。这些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古典文学开创了新的与王朝文学迥然不同的传统,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该书与《源氏物语》并列为日本古典文学双璧,一文一武,一个象征“菊花”,一个象征“刀剑”。 [1]
作品名称
平家物语
外文名
へいけものがたり
作品别名
平曲平家琵琶曲
作    者
信浓前司行长
创作年代
日本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字    数
601000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历史背景

日本自7匪记世夜糠糠懂纪中叶大化改新以来,以天皇为首的统治全国的朝廷,向来由贵族元老藤原氏族掌握实权。到11世纪,统治集团所倚重的各级武士,逐渐形成一个在地方上拥有实力的阶级,并趁朝廷权威日益衰落之际,逐渐占据中朝要津。把持朝政的藤原氏为她踏求自固,不得不与源、平两大武士家族通好结盟,这就更加巩固了武士集团在朝廷中的地位。源氏率先在朝中得居高位,11世纪中叶受命为内大臣。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祖居关东,但在本州、四国各地到处拥有领地和武装。平氏是另一武士集团的代表,12世纪初期因屡建战功,跻身中朝,与源氏共执朝政。到12世纪50年代,平氏在两次动乱中襄助天皇消灭政敌牛兵连,源氏谋反未遂因而失势,朝中大权遂归平氏独揽。但源氏集团在中央和地方势力庞大,仍在苦心组寻辩经营,伺机再起。 [4]

时代背景

中世前期厚促颈的镰仓文学(1192—1333),是贵族文学与武家文学并婶龙存。镰仓幕府初期,政治实权移至武家之手,但皇家仍推行宫廷政治,维护前代创始的贵族文学,追思往昔贵族的繁荣时代。最初二三十年抹犁灶间,怀旧情绪、复古思潮显著,尤以和歌为盛。十三世纪初,后鸟羽天皇、藤原定家等编撰了《新古今和歌集》,开创了“新古今集时代”。此后,后鸟羽天皇讨伐幕府将军失败,以皇家为主体的文学也随之日益衰颓,武家文化和思想以压倒贵族文学的气势,蕴育了一批越出往昔宫廷文化圈子、描写武士阶级和平民百姓的新作品,《平家物语》即是其中一部。 [5]

内容情节

播报
编辑
上海译文出版社最新全译本
平忠盛平定叛乱立了大功,由一般武将一跃而成为权势显赫的重要廷臣,侧身于权力顶峰的贵族群体之间。其子清盛,青出于蓝而胜子蓝,更上一层楼,官居太政大臣,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所有朝廷大事都由他专行独断。他的女儿成为皇妃。后来,这位皇妃生下一位皇子,立为太子,太子以幼年即位,成为安德天皇。这样,平氏一家就成为无与伦比的皇亲国戚了。为此,他们遭到源氏集团的嫉恨。安元三年,藤原成亲大纳言网罗党羽,策划于密室,企图铲除平氏,以清君侧。可惜,谋事不密,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反倒被杀。治承四年,源赖政与以仁王结盟,兴兵征讨平氏,也大败亏输,赔了性命。继而,源氏在全国各地的朋党又以源赖朝为首领,再次兴兵报仇。这回,平清盛一方却屡战屡败。由于心境不佳,平清盛患了热症,不治而死。他的儿子平宗盛成了平氏的首脑。寿永二年,都城也被源氏武装攻陷,平氏兵败,退到关西一带。第二年,平氏在“一之谷”战役中,再次被源赖朝率领的军队打败。文治元年,驻守屋岛的平家军又受到源氏军队的偷袭,元气大伤,在濑户内海的坛浦大战中,更是全军覆没。平宗盛父子及其部将,有的溺水而死,有的剖腹自杀。平氏拥立的安德天皇,也因年龄幼小,不能自主,被平清盛之妻——他的外祖母抱着,投身大海。安德天皇的母后——平清盛之女,也落发为尼,终老于大原寂光院茅庵中。 [2]

作品目录

播报
编辑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祇园精舍
殿上闇讨
秃发吾身荣花
祇王
二代后
额打论
清水寺炎上
东宫立
殿下乘舍
鹿谷
俊宽沙汰,鹈川军
愿立
御舆振
内裏炎上
座主流
一行阿闍梨之沙汰
西光被斩
小教训
小将乞请
教训状
烽火之沙汰
大纳言流罪
阿古屋之松
大纳言死去
德大寺严岛诣
山门灭亡,堂众合战
山门灭亡
善光寺炎上
康赖祝言
卒都婆流
蘇武
赦文
足摺
御产
公卿揃
大塔建立
赖豪
少将都归
有王
僧都死去
医师问答
无文
灯炉之沙汰
金渡
法印问答
大臣流罪
行隆之沙汰
法皇被流
城南之离宫
严岛御幸
还御
源氏揃
鼬之沙汰
信连
山门牒状
南都牒状
永佥议
大众揃
桥合战
宫御末日
若宫出家
通乘之沙汰
三井寺炎上
都迁
月见
物怪之沙汰
早马
朝敌揃
咸阳宫
文觉荒行
劝进帐
文觉被流
福原院宣
富士川
五节之沙汰
都归
奈良炎上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新院崩御
红叶
葵前
小督
回文
飞脚到来
入道死去
筑岛
慈心房
祇园女御
嗄声
横田河原合战
清水冠者
北国下向
竹生岛诣
火打合战
愿书
俱梨迦罗落
篠原合战
实盛
玄肪
木曾山门牒状
反牒
平家山门连署
主上都落
维盛都落
圣主临幸
忠度都落
经正都落
青山之沙汰
一门都落
福原落
山门御幸
名虎
绪环
太宰府落
征夷将军院宜
猫间
水岛合战
濑尾末日
室山
鼓判官
法住寺合战
生食之沙汰
宇治川先阵
河原合战
木曾末日
蓪口被讨罚
六度军
三草势揃
三草合战
老马
一二之悬
二度之悬
阪落
越中前司末日
忠度末日
重衡生捕
敦盛末日
知章末日
落足
小宰相身投
首渡
内裏女房
八岛院宣
请文
戒文
海道下
千手前
横笛
高野卷
维盛出家
熊野参诣
维盛入水
三日平氏
藤户
大尝会之沙汰
卷十一
卷十二
灌顶卷
逆橹
胜浦,付大阪越
嗣信末日
那须与一
弓流
志度合战
鸡舍,坛浦合战
远矢
先帝身投
能登殿末日
内侍所都人
一门大路渡
文之沙汰
副将被斩
腰越
大臣殿被斩
重衡被斩
大地震
绀搔之沙汰
平大纳言被流
土佐房被斩
判官都落
吉田大纳言沙汰
六代
泊濑六代
六代被斩
女院出家
大原入
大原御幸
六道之沙汰
女院死去 [3]

角色介绍

播报
编辑
平清盛
《平家物语》封面
《平家物语》主人公。他是平忠盛的长子,承袭了父亲国司的官职,为皇室尽忠效力,先后平定了保元,平治之乱,官职也一升再升。五十一岁时,他因生病许愿出家,法名净湃。当时天下的一半国土归平氏所有,军队也在平氏手中。平氏一族荣华鼎盛到了极点。功成名就的平清盛逐渐骄奢起来。对待朝廷礼仪,他缺乏尊重,不守常法,自己的孙子与摄政王争道车属非礼,他不教子孙,反令手下人向摄政王无理报复。对反对平氏专权的朝臣们,他坚决打击,毫不手软。新大纳言成亲卿不满平氏专权,暗地里召集兵马,图谋讨伐平家,并得到法皇默许。平清盛得知消息后。立即集合武士,趁谋反者毫无准备之时,将其全部抓获,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并由此记恨法皇,将法皇也软禁起来。平清盛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各方反对,连他的长子平重盛也不赞同他。原来与平氏共同扶持皇室、在平治之乱中受挫的源氏一族,借助人民的不满和法皇与平氏之间的矛盾,乘机兴兵,讨伐平氏。源氏首领源赖朝先征服了关东八国,信浓国的源义仲也从东海道进军,响应赖朝。平氏本部也有不少人背叛,与源氏同心协力。战乱之中,平清盛发高热死去,临死前念念不忘灭掉源赖朝。 [7]
平重盛
《平家物语》中的主要人物,平清盛的长子,内大臣,因住小松殿,人称小松公。他对父亲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可碍于孝道,常常左右为难。当父亲要软禁法皇时,他出面诤谏,延缓了父亲的行动。为了减轻父亲的罪过,他决心站在法皇一边,以死保卫法皇居住的法住寺殿。他深感平家一代荣华难保,于是便去参拜神社,彻夜祈祷,结果得到神的明示:平氏将亡。为此,他请求神缩短自己的寿命,以此救助世上苦难。不久,他生病不医,安然死去。死前出家入道,法名净莲。平重盛宽厚仁和,深明大义。他的形象说明,平清盛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亲儿子也不赞成他,平家将后继乏人,灭亡是不可逆转的。 [7]
平宗盛
平清盛三子,是平家继平清盛之后的家督和实际掌权者,因兄长平重盛早逝而继承了家督之职。平宗盛为人优柔寡断、傲慢无礼,其政治手腕和军事手腕都不及其父其兄,在木曾义仲的攻势下只得弃京都而逃往西国,之后在与源氏较量中虽有小胜,但最后还是在源义经率领的军队攻击下在坛之浦合战中战败被捕,平家也由此灭亡。
平知盛
平清盛的四子,相对于以勇将之名传世的木曾义仲,他则以智将之名闻名于后,具有相当的军事指挥策划才能,是平源合战时期平家真正的军事总指挥。他先后参加了平源合战中许多战役,主持平氏向西国的撤退和重新集结势力等事务,多次使得源氏军队陷入困境,是源氏前进的真正的障碍。但是由于平氏上层决策的错误判断、平知盛对其兄平宗盛的愚忠等一系列原因,最终使得平家回天无术。坛浦之战败北后他穿上两套盔甲投海自尽。他是平氏最后的支柱,传说中也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平重衡
平清盛的第五子,平知盛的弟弟,其母亲是二位尼平时子(平清盛的正室)。传说中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相貌和能力皆很出众,平家众人品评家人的时候曾以“牡丹”来比喻其人,是平清盛和时子膝下最宠爱的儿子。官至正三位中将,在一之谷合战中力竭为梶原景时部俘虏。后被押送至镰仓,在源赖朝面前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屈服之色,使周围之人皆感敬意。最后追究过去焚烧南都之事,在奈良被斩首。
平敦盛
传说擅长吹笛,平经盛之子,战国武将织田信长时常吟唱的《敦盛》便是为他创作的。虽然在平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在战场上也没有发挥过什么重要作用,但“敦盛之死”在各类传说和文学艺术中一直是悲剧美学的题材之一。
平教经
其父平教盛是为平清盛的兄弟。以能登守之名流传于后,是平家的猛将。也是不少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虚构的、源义经生平的最大对手。传说他在屋岛合战中曾给予源义经重大打击,甚至以箭射死了义经四天王中的佐藤继信。在坛浦之战中力战,直至最后双腋各夹了一个源氏武士跳海而死。
源赖朝
《平家物语》中的主要人物。父亲在平治之乱中因谋反被杀,当时,他只有十四岁,被流放到伊豆国的蛭岛。二十年光阴过去,赖朝长大成人,常与一起流放的文觉和尚谈古论今。文觉认为平氏气运已尽,撺缀赖朝反平,可赖朝举棋不定。于是文觉去福原,讨来法皇钦旨,令赖朝讨伐平家。赖朝得密旨后,召集各地源氏族党,举兵讨伐平氏。经过六年激战,从关东打到关西,从畿内打到九州。终于彻底消灭了平家,确立了源氏独揽朝纲的局面。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赖朝不仅把平氏遗孤斩尽杀绝,而且对于帮助自己打天下的两个弟弟也反戈相向。源赖朝知古通今。英勇善战,谋略过人,且有一点霸道。 [7]
梶原景时
梶原景清之的三子,属于坂东平氏。石桥山合战赖朝大败之时,负责追击的梶原景时故意放过了末路之中的赖朝,之后其投靠赖朝,成为了赖朝的心腹。号称是源赖朝的“怀刀”,在源氏军队中具有很特殊的地位。其本身实际上具有相当的能力,城府颇深。但一直以来却以陷害源义经的罪名被深恶痛绝。传说就是因为他的进谗致使赖朝最终决心铲除义经。
木曾义仲
木曾义仲也是源氏一族的人,是太子舍人义贤的次子,乳名是驹王丸。其父义贤于久寿二年(1155)八月十六日为镰仓的恶源太义平所杀,母亲将年仅二岁的他送往信浓国的木曾中原兼远处,因为他是由木曾的中原氏抚养长大,故称为木曾义仲,是源义经和源赖朝的从兄弟。响应以仁王的诏令起兵讨伐平家,在俱梨迦罗峡谷之战中用火牛计打败了平维盛。一系列的交战之后进入京都,曾权倾一时。但由于其纵军掠夺以及源行家、源赖朝等人的作梗,使之与后白河法皇不和,进而同源赖朝对立。虽然受封为征夷大将军,但很快在宇治川合战中为源义经战败,身死。
巴御前
中原兼远之女,是义仲四天王今井四郎兼平和樋口次郎兼光的妹妹。据说她不但容貌出众,也是传说中能以一当千的英雄。她善骑不逊的烈马,在艰险处也能上下自如,打起仗来身披优质铠甲,手持长刀强弓,率先直取对方主将,屡立战功,几乎没人能和她相比。在宇治川合战战败后,木曾义仲要她单独逃离但为之拒绝。又刃对方将领御田八郎后,弃尽铠甲逃往东国,下落不明。一说她与木曾义仲一同战死。
后白河法皇
被源赖朝评价为“日本国第一的大天狗”的人物。 [8]退位且出家的天皇上尊号为“法皇”,法皇是具有权施政的,被称为院政。此人为确保朝廷的地位,周旋在平家、源赖朝、木曾义仲和源义经各势力之间,挑拨离间,从中取利,他也是各方势力无法并存的原因之一。
以仁王
后白河法皇的第二皇子,因为是住在三条的高仓地方,所以称为高仓宫。他的母亲是加贺大纳言季成卿的女儿。本可以继承帝位,但在平家势力的压迫下只得闭门索居。1180年在源赖政的说服下,下诏各地的源氏讨伐平家。事泄,在逃亡奈良的途中被杀。

作品特点

播报
编辑

主题思想

《平家物语》实际反映了构成日本社会巨大转折的历史。正如书名所表示的那样,它的焦点对准了平氏一族由盛而衰的悲惨命运上,既对平氏一族寄予深深的同情,又对他们代表的公卿贵族的庸碌无能,时时发出慨叹,还以赞叹的心情,肯定和颂扬了源氏武士的果敢行动和精神风貌,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由于该书产生于中世纪初期,因而也染上了当时那“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思想色彩,特别是在描写历史人物的悲剧结局时,总要带上凄惋悲凉的调子,宣扬“净土往生”的思想。 [2]
全书开头的卷头诗,引用的是佛家典故和佛教的无常观;接下来的论述,是儒家的物极必反、盛者必衰、对立物互相转化的思想。并以中国的史实为例证,举出秦之赵高,汉之王莽,梁之朱异,唐之安禄山等,说他们都有过一个鼎盛时期,当其得意之时,“不守先王法度,穷极奢华,不听诤谏,不悟天下将乱的征兆,不恤民间的疾苦”,所以必然导致灭亡的结果。这正是《易经》泰卦爻辞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覆”。当平氏一族从京都出奔,刚到福原又被迫西窜时,当时的平家首脑平宗盛(清盛子)说:“我们平家积善而有的余庆已经尽了,积恶所致的余殃降到头上,已为神明所不容,已为上皇所见弃,只好抛离故土,漂泊征途。”全书结尾处《女院死去》一节,描述了平清盛女儿、安德天皇母后晚年的凄凉情景。在她弥留之际,作者为她作总结:回顾坛浦决战,平家败北之后,全族覆灭,男的被杀被流,无一幸免,40多个女眷投靠亲戚凄苦度日,“这都是起因于我父相国(平清盛)掌握一天四海,不畏天皇,下不恤万民;流刑死罪,任意施行;对世对人,肆行无忌。常言所说,父祖作孽,报在子孙,这是毫厘不爽的。”
这个首尾一贯的物极必反、善恶报应的思想,是这部小说中统贯全局的主线。这一点和中国宋代的讲史、话本之类颇有相似之处。正如鲁迅论述话本时所说:“以意度之,则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故上列诸书,多关惩劝。”《平家物语》所抒发的主题思想,正是在慨叹世事无常的同时,希望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4]
《平家物语》对当时武士的复杂面相的再现,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武士观,同时也反映了特殊时代背景下武士的形象、内涵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古代日本战争与生活、人性与精神。 [11]

艺术特色

该小说以史实为主线,广采博收,吸取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成分,融会贯通,浑然成为一体。其中有见于话本的佛家的灵验奇迹、民间故事、风流趣谈,以及中国的历史掌故;有见于比它早出的战记文学中与源平之争有关的断片;有见于先代有关史实的纪事,等等。所有这些有声有色的故事,经过斟酌摄取,加工润色,穿插糅合在这部平家的兴衰史内,使读者在回溯历史陈迹、吟昧当时当地的世故人情时,可以加深体会,增加兴味。尤其对于几位女性悲剧的一生,都写得凄楚动人。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没有概念化的倾向。特别是对那些英勇武士,并不单纯赞其武勇,同时也刻画出他们感伤多情,对弱者抱有同情心,对幼者富于慈爱感的一面。平清盛的曾孙六代,年仅12,被源氏搜捕,行将问斩,这时,一向支持源氏、首先劝说源赖朝举兵的文觉和尚(盛远),出于对幼小者的怜爱,竟然出面担保,挽救六代暂免一死。平家的武士们漂泊四海,抛妻弃子,死别生离,那些场面也写得凄婉动人。
作品在语言运用上颇有独到之处,用了很多汉文词汇,也用了民间俚语,用了无韵的散文,也用了有节奏和韵律。 [4]

作品影响

播报
编辑
该书对事件、情节的取舍,以及对人物性格的艺术加工,使它远远超过了平安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和史传。此外,在语言艺术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特别是创造了“和汉混合”的新文体,吸取汉文质朴遒劲与和文缠绵婉曲之长,融会贯通,巧妙运用,抒情、叙事互相交融,形成一种独特风格。
该书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品,代表了镰仓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据统计,后世取材于此的“能乐”“近世小说”“净琉璃”等,不下数百种。 [2]
日本现代作家吉川英治,取材于《平家物语》,前后用了八年的时间,写出了共二十四册的《新平家物语》。 [9]

版本情况

播报
编辑
《平家物语》传本很多,不下百十种,在内容、体例及文笔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别。一般根据平家琵琶的流派,将其分为一方流本、八坂流本(又叫城方流本)、增补本三大系统。一方流本还包括收有觉一“奥书”的觉一本和逐渐形成的各种传本,八坂流本也可分为甲、乙、丙、丁四大类。一方流本和八坂流本原属同源,基本可以肯定一方流本更为原始。一方流本十二卷另加一灌顶卷。八坂流本无灌顶,大致相同的内容收于十一、十二卷中。增补本有长达二十卷的长门本。四十八卷的《源平盛衰记》也可看作增补的一种异本。 [10]

作品评价

播报
编辑
日本古典文学史家永积安明: “《平家物语》不只是‘军记物语’中的代表作品,就整个日本文学史来说,作为代表作品,也是早有定论的。而且如果将它与其它国家的文学进行比较,也会是饶有兴趣的。” [9]

成书争议

播报
编辑
该书作者何人,说法很多。据出现在14世纪后期的《昆醐杂抄》记载,《平家物语》是“民部少辅时长”作的,《徒然草》说是“信浓前司行长”作的。不过即便是他们所作,后来的《平家物语》和他们的原作也不相同。因为后来广泛流行的有说唱本和阅读本两种。《平家物语》实际上是有学识的人物和民间说唱艺人的共同产物,不可能找出真正的作者来。最初是由很了解历史情况的上层知识分子写作的,这从前六卷可自成一体也可以看出来。但后经众多说唱艺人之口,就创作出内容更为丰富的小说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