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剛

(民主革命鬥士)

鎖定
平剛(1878年—1951年),字紹璜,貴陽貴築縣青巖人,同盟會員,清末、民國貴州政壇重要人物。民主革命鬥士。 [1] 
中文名
平剛
別    名
字少璜、紹璜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貴州貴陽
出生日期
1878年
逝世日期
1951年

平剛人物經歷

平剛(1878-1950),字少璜 [3]  、紹璜 [1]  。出生在貴陽府貴築縣(今貴陽市)青巖鎮餘家堡(今名歪腳村)一個帽商家庭。因其母先後生下13個子女,僅存平剛及其姐、妹3人,作為獨子,備受父母寵愛。但他從小有大志,好讀書,8歲入私塾,15歲即習作八股文,20歲時考取秀才。面對社會的黑暗,封建統治的腐敗、無能,他對功名利祿十分淡泊,卻愛讀黃宗羲、王船山(王夫之)遺書,潛然而生反滿之意識;又常與張忞、樂嘉藻、彭述文、蒲藏鋒等時俊交往,或交流新書、新報,切磋西學、新學;或抨擊時政,鼓吹革新觀念。
光緒三十年(1904年)春,與張忞、彭述文等共創尋常小學堂於貴陽北門月城上。是年秋,該校遷至新城外新忠烈宮,更名“樂羣學堂”(即今合羣路小學)。
光緒三十年(1904年)冬,值慈禧太后70壽辰,貴州省、貴陽府的官紳大肆籌備慶祝活動,在城內主要大街上搭建幾座“萬壽台”。面對清政府不顧國勢危急、民生艱鉅,仍在粉飾太平之舉,平剛十分不滿。一天,他剛讀了章太炎的《訄書》,為其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所感動,心潮澎湃,不禁拍案而起道:“吾意決矣,決心投身時代潮流之中。”揮筆寫了一副對聯張貼在“萬壽台”側。對聯的內容是:
“東望日本西望意(意大利),卅年來人皆進化。”
“北懲俄羅(俄國)南戒黨(革命黨),七旬後我亦維新。”
其內容滿含着對慈禧太后的辛辣諷刺。平素對平剛新潮思想言行極其不滿的守舊人士這時更有恃而無恐了,他們對平剛的“大逆不道”、“犯上”之舉表示憤慨,急忙向官府告狀,要求予以嚴懲。貴陽知府嚴雋熙也大為光火,下令將其捉拿歸案,欲治重罪。幸得科學會人士於德楷、樂嘉藻大力説情、疏通,嚴雋熙才命差役責打平剛手心四十,革除秀才身份,交其父領人回家“嚴加管教”。
為擺脱惡劣的處境,也是對官府懲罰的反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平剛與漆運鈞、萬勖忠、朱沛霖等離築潛往日本,由於行動倉促、秘密,平剛等並未辦有護照等,當日本長崎海關關員盤查時,平剛急中生智,向關員要來紙筆,展紙疾書到:“當年貴國伊藤博文出逃歐洲,可有護照?!”日本關員見此,肅然而生敬意,竟破例讓他們登陸入境。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先生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平剛與於德坤二人即加入,為貴州首批同盟會員。於德坤任該會評議部議員,平剛則任貴州分會會長。二人還曾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撰寫文章。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冬,為響應萍瀏醴起義,平剛與張忞聯繫,力主在貴州發動會黨舉事,並撰擬檄文,派人秘密帶回貴州交給張忞等。不幸因事機泄露而失敗,“貴州激烈派之革命,至是而寂然聲消”。但平剛仍不灰心,同年11月,貴州自治學社成立後,他和於德坤、胡肇安即與張百麟、周素園、樂嘉藻等秘密聯繫,介紹貴州自治學社加入同盟會。還寫信要張忞“遣其徒與自治學社接洽”。
宣統二年(1910年)秋,平剛從日本返回貴州,積極參與貴州革命活動,他曾主《西南日報》筆政,並參辦樂羣學堂。三年(1911年)秋冬,四川保路運動武昌起義先後爆發,其時,平剛正卧病在家,但他仍抱病向同盟會員、新軍教練官楊藎誠等佈置任務,鼓勵他們組織、發動新軍起義;又與張百麟、陳永錫等喧然討論國家大計、改革手續,據時人稱,“總務方面種種運動,皆就剛取決”,可見當時平剛扮演了領導起義的十分重要的角色。
1911年11月4日,貴州辛亥革命爆發,當陸小學生在楊藎誠等帶領下進城後,平剛即扶病趕至省諮議局,連日連夜趕擬出《貴州軍政府組織大綱》。
貴州軍政府成立後,平剛代表貴州同盟會分會任七位樞密員之一,協同周培藝處理軍政府日常事務及函電來往等。12月,與文崇高一起被推舉為貴州軍政府的代表,出席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大會,為臨時參議員。
1912年3月,與劉揆一宋教仁等任改組後的中國同盟會十干事之一,並與黃興等發起組織中華民族大同會
南京臨時政府北遷後,平剛曾任眾議院秘書長。當他聽説劉顯世引滇軍入黔、顛覆貴州軍政府、殘酷鎮壓革命黨人時,與文崇高等29名貴州同盟會員、自治學社社員聯名撰寫《黔人請願書》,憤怒控訴劉顯世、唐繼堯等人的罪行,要求國會及北京中央政府嚴辦劉顯世等。
1914年初,袁世凱解散國會,平剛避居上海、揚州等地。1915年,蔡鍔等在雲南發動護國運動,平剛隨章太炎入滇,支持起義。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平剛又隨章太炎至穗,章任大元帥府秘書長,他為秘書。民國7年(1918年)曾赴湖南沅陵,任湘西軍政府議長。
民國12年(1923年)後,因父母衰老、妻子多病,平剛離開廣州革命政府返回貴州。此後,他在貴州政壇上隨波逐流,民國12年(1923年)任貴州鎮寧縣縣長。
民國15年(1926年),為周西成所請,任四川古藺縣縣長。後調任貴州赤水縣縣長。 [3]  周西成執掌貴州政權後,為周的政治顧問。 [5] 
民國16年(1927年)至民國24年(1935年),任國民黨貴州省黨務指導委員會指導員、訓練部長。民國26年(1937年)起,被推舉為貴州臨時參議會第一、二屆議長。民國34年(1945年),省臨時參議會改為正式議會時,又當選為議長。在此期間,他已無當年的政治激情,加之年老多病,有吸食鴉片之嗜好,所關心的是念經求佛,曾任省佛學會理事長,但對那些事關桑梓大事,他亦能挺身而出,如抗戰期間,黔南事變發生,日軍攻至獨山,湯恩伯等不積極應戰,反欲放棄貴陽,退守遵義,並草擬火燒貴陽城等疏散計劃,平剛在會議上力斥其非,致使會議未能形成決議。
貴州解放後,平剛曾先後被安排在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籌備會、抗美援朝貴州分會、世界和平保衞委員會貴州分會籌備處工作,並被任命為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 [3]  在土地改革中,平剛能依據文件,督促親友中剝削者盡力賠償,拒絕一切利用他的聲望而説情減免。 [1] 
平剛晚年生活安定,但因年老患病,多方醫治無效,在貴陽逝世,終年74歲。 [1] 
1951年11月,因病死於貴陽家中。人民政府為其治喪,並贈給陰沉杉棺木一副,葬於大營坡。其青巖故居亦被花溪區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3] 

平剛個人作品

遺著有《感遇詩集》《平氏譜錄》《貴州革命先烈事略》《平剛文集》 [4]  《於德坤傳》等。 [3] 

平剛後世紀念

平剛墓位於貴陽市紅邊門外大營坡,修建於1951年,是為紀念革命人士平剛而建的。現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1] 
平剛故居位於貴陽市花溪區青巖鎮歪腳村大寨。 [2] 

平剛人物評價

清末貴州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無得風氣之先的客觀社會條件,但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貴州地方總有一些敢為天下先的人士挺身而出,勇敢地衝決舊時代的網羅,引領着貴州社會向着變革、進步的方向前行。平剛先生就是那個時代的先行者之一。
清末與蒲藏鋒、漆運鈞、張忞、胡肇安、傅文堃等聚會於正新街樂嘉藻家中,由研討學術,進而組成“科學會”或“讀書會”。他所參與的辦學、組會、宣傳新學、鼓吹變革的行動、言行,在省城貴陽造成了一定影響。 [3] 
1904年與彭述文等創建尋常小學(今忠烈宮處)。由日返筑後,百忙中仍擔任光懿學校董事長,創辦樂羣學校等。在家鄉協調參與籌建少璜小學(今陳亮村中)、少璜中學(在青巖)。成為貴州教育先驅者之一。 [4] 
參考資料
  • 1.    平剛墓  .貴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04]
  • 2.    中共貴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紅色的足跡  貴陽市革命遺址通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4.08,第77頁
  • 3.    貴陽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著,貴陽曆史人物叢書  綜合卷,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04,第257頁
  • 4.    陳祖義主編,花溪區教育志,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05,第308頁
  • 5.    唐承德,貴州近現代人物資料,1997.07,第50-51頁
  • 6.    平剛  .貴州檔案方誌信息網[引用日期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