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莊水庫

鎖定
常莊水庫始建於1959年,1960年底竣工投入運行,該庫為100年一遇設計,萬年一遇校核,位於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的賈魯河支河賈峪河下游,壩址在鄭州市西南中原區須水鎮王垌村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82.5平方公里,總庫容174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66萬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35.34米;歷史最高洪水位128.85米;興利水位128.50米;遷賠高程為130.54米;死水位119.04米。新增的溢洪道閘門可提高水庫興利水位1.95米,達到130.45米;增加庫容251萬立方米,使興利庫容達到1117萬立方米。水庫距省會城區西環路僅2公里。(水庫大壩實際高程135.74米,比市中心二七塔處地面高程99米,高36.74米,比鄭東新區地面高程83米,高差52.74米)。
水庫下游有京廣、隴海鐵路樞紐,310國道、鄭洛高速公路、熱電廠、柿園水廠及部分重要工礦企業等,防洪位置十分重要。 “75.8”駐馬店大洪水後,被水利部門按 “75.8”雨型對水庫的防洪標準進行了複核,對大壩進行了加高加固。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又被水利部列入全國重點防洪水庫。因此,常莊水庫被省水利廳按大型水庫管理。
2021年7月20日上午10:30,常莊水庫開始向下遊泄洪。 [3] 
中文名
常莊水庫
建立時間
1959年
水庫周長
8公里
溢洪道
開敞式
增加庫容
251萬立方米
管轄區
鄭州市中原區

常莊水庫庫區建設

水庫主壩為均質土壩,壩高26米,壩頂寬8米,壩頂高程135.74米,壩頂長度420米,底寬50米,長550米,最大泄量1344立方米,溢洪道底高程為128.50米;輸水洞為鋼筋混凝土矩形洞,斷面2×2米,洞長86米,進口高程為119.04米,最大泄量為40立方米/秒。輸水洞進口為檢修閘門,為矩形平面鋼筋混凝土閘門,2×15噸電動捲揚機啓閉,出口為工作閘門,為矩形平面鋼筋混凝土閘門,油壓起閉。1996年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投資興建了蓄水工程,自西流湖取水,沿賈峪河故道自流引水至常莊水庫溢洪道消力池,再經泵站加壓提灌至水庫,以做城市供水備用水源。
近年進行了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新增的溢洪道閘門可提高水庫興利水位1.95米,增加庫容251萬立方米。

常莊水庫管理機構

常莊水庫為水利局二級機構,副縣級事業單位,職工80人,本科4人,大專23人,中專及以下53人,中級以上職稱6人,離退休23人。內設機構有:辦公室、人事科、財務科、工程管理科、派出所、綜合經營科、水政監察室。
常莊水庫自興建以來,在防洪減災、城市供水、改良生態環境、水土保持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水庫下游水廠、電廠、京廣、隴海鐵路幹線,310國道、鄭洛高速公路以及鄭州市北區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證。
水庫自建庫以來,多次被評為省、市先進管理單位、市綠化先進單位,1996年榮獲鄭州市 “花園式單位”稱號,1997年榮獲鄭州市 “市級文明單位”稱號。
常莊水庫庫區涉及須水鎮、馬砦鎮、大崗劉鄉三個鄉鎮及刁溝、灣劉、道李、常莊4個行政村。常莊水庫防洪搶險隊伍組成為:一線隊伍540人,由相鄰鄉村骨幹民兵組成;二線隊伍500人,由鄭州金笛印染責任有限公司等企業骨幹民兵組成;三線隊伍由鄭州防空兵學院200人組成,主要負責大壩的搶險工作。

常莊水庫生態環境

常莊水庫水面2500餘畝,擁有水生動植物二十餘種,以鯉魚、鰱魚、草魚、鯽魚居多。庫區周圍植被較為稀疏,以灌木、楊樹居多。由於近年大壩施工以及庫區旁邊農家樂較多使水面面積減小,水質變差,水生動植物減少。
2015年10月9日,鄭州一級水源保護地常莊水庫發現了大量垃圾。在離水庫不到五米的地方,出現了兩個生活垃圾小山。成串的垃圾在岸邊堆了十幾米長,不斷有蒼蠅蚊子盤旋。 [1] 

常莊水庫相關報道

2021年7月20日上午10:30,常莊水庫開始向下遊泄洪。
隨着降水及上游來水不斷增多,按照應急預案,常莊水庫溢洪道、輸水洞全開泄洪。7月20日20:30接省防辦通知,該水庫減少流量100立方米/秒。常莊水庫水位持續下降,大壩險情已初步得到控制。 [3] 
7月20日19時10分,受強降雨影響,常莊水庫最高水位131.31米,低於設計水位(131.34米)0.03米,最大出庫流量525立方米每秒,20時20分庫水位130.93米,較最高水位下降0.38米。 [2] 
7月21日下午,從水利部獲悉,常莊水庫(中型)水位持續下降,14時庫水位128.06米,比最高水位(131.31米)下降了3.25米 [4] 
7月21日,由國家防總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帶隊的工作組抵達河南鄭州,現場指導郭家咀水庫和常莊水庫險情處置。 [5] 
2022年9月14日,鄭州市生態環境局公佈常莊水庫加固提升工程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擬投資11.19億元,對常莊水庫進行加固,設計洪水標準200年一遇。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