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莊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苗山鎮下轄村)

鎖定
常莊村隸屬萊蕪區苗山鎮 [1]  ,位於萊蕪區東北25公里,鎮駐地東北5公里處。原常莊鄉人民政府駐地。全村村民現有546户,1494人,耕地1357畝。
中文名
常莊村
外文名
changzhuang
隸    屬
萊蕪區苗山鎮
耕    地
1357畝
人口數量
1494人
  1. 常莊村隸屬萊蕪區苗山鎮,位於萊蕪區東北25公里, [2]  鎮駐地東北5公里處。原常莊鄉人民政府駐地。全村村民現有546户,1494人,耕地1357畝。據河山寺廟碑記載:唐朝初年常姓來此建村,以姓名村,稱常家莊。後常氏遷至他處,但仍沿用此名,建國後簡稱為常莊。有關常氏的去向,也有傳説因犯事全家被抄,府第被毀且掘地為溝,名日“北溝”,至今遺蹟猶存,並時有瓦礫,磚石出土。常莊村歷史上一直是行政區劃的中心。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北鄉·常莊保”。民國初期屬石馬區,亦稱六區;1941年5月萊劃為三縣後,歸屬博萊縣(亦稱萊東縣);1945年7月恢復原縣制後,仍屬萊蕪縣;1951年為第10區,1955年改稱常莊區,轄5個鄉;1958年劃分常莊、和莊兩個鄉,屬常莊鄉;同年10月改稱為人民公社屬常莊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稱常莊辦事處,轄常莊、文字、和莊、嗇泉四個鄉;1985年11月撤處並鄉,常莊、文字併為常莊鄉,和莊、嗇泉合併為和莊鄉;2001年常莊鄉並人苗山鎮後,常莊村屬苗山鎮。常莊南臨南峪村,東與上週家莊村接壤,兩接南文字村,北依連綿不絕的九十九頂摩雲山,東南為淄河沖積的狹長平地,辛(店)泰(安)鐵路和東(邢)松(山子)公路均經此並設站。村北村南均有河流過,匯人下週家莊的南峪沙河,此處即為淄河上游,東流入淄博坑內。常莊地處萊蕪、沂源、博山等縣區交界處,古代處於齊魯之邦的交通要塞。歷史上著名的艾陵之戰,其主戰場即在常莊、南博山一帶。常莊曾是商賈雲集之地。每五、十逢集,是萊蕪東北部山區重要集市,號稱萊蕪八大集之一、,村裏有王、張、孫、趙、段、唐、石、司、高、謝、郭、陳、呂、焦、秦、亓、查、平等20余姓。早時村裏的街道青石板鋪就,至今在孫家衚衕劉家衚衕等幾條主要衚衕裏,這些石板路仍然存在。常莊村村民自唐朝初年聚居此處,已繁衍生息1000餘年,村民世代和睦相處,耕讀傳世,民風淳樸,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本村70歲以上的老人有108人,80歲以上的老人近20人。勤勞勇敢的常莊人保家衞國的意志堅不可摧。清末匪患猛烈,民不堪其苦。由莊主段相臣、趙連珠組織,沿村四周築牆防匪名曰“圍子牆”。圍牆裏外由巨石砌成,中間夯土,高二丈餘,厚達3米。日夜由村民在圍牆上把守,圍牆四周分別留有東西南北四門並設有南北角門。平時只開角門,以利出入,門板厚達四寸有餘。在各門之間,還築有炮樓,由村民守護。遇有敵患,寨門緊閉,村民在圍牆上嚴守。鳥槍、土炮、抬炮等武器發揮着重要作用,敵匪不敢貿然來犯,鄰村村民曾多次來常莊避難。今圍牆的遺蹟仍然存在。日寇侵華期間,曾想利用圍牆之固,在上安設碉堡,村民奮起抗爭,使日寇難以如願只好在響水灣設立據點。1943年二月初五,日寇在常莊製造了滅絕人寰的“常莊集血案,”更激起人們對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當地老百姓和連防民兵積極配合八路軍作戰,使據點裏的鬼子始終沒能站住腳,被迫於第二年撤走。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常莊的青壯年積極參軍入伍,或在後方踴躍支前,湧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常莊村先後有20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他們的英名已鐫刻人崮頂山烈士紀念碑,他們將永遠受到世人的緬懷。艱苦的鬥爭為黨和國家培養出了大批的領導幹部,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子明的祖籍即是常莊村。常莊人傑,源於古已有之的重教之風。早在30年代,孫佩吾老先生就設館授徒,雖戰亂不斷,多顛沛流離,卻為“新學”開始。如今村中七八十歲能識文解字的老者大都曾拜其為師。1948年常莊小學創立,先後由趙漢苓、王志榮、王學義等教師教書授業。常莊中學(原萊蕪七中)建立於1958年,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崇尚文明,重視教育之風更表現於共青希望小學、常莊中學教學樓的建設;村民紛紛捐款捐物,義務出工出力,創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其義舉已鐫刻入石、永昭後人。至2001年,村中考人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為80人。常莊村公所,於1947年成立。村民的生活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1953年村裏成立了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共有31户,社長為王濟保、王振明。1956年村民全部加入初級社,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按“地四勞六”分糧。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委改成生產大隊。1983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早在1959年村裏就開始了水利建設,“農業學大寨”更是加大了建設力度,常莊地處山區,水源條件差,人畜用水困難,無水澆地,村裏先後建成4處揚水站,從河山寺挖渠引水到李家峪,水渠道長3華里,澆地400多畝。在村東六畝地打機井一眼,建成揚水站,鋪設地下管道3裏多長,引水到玉皇堂,澆地140多畝。摩雲山揚水站是當時最大的水利工程:該揚水站,位於常莊公社下週家莊東,摩雲山的南麓,提取淄河水,灌溉常莊和文字兩個管理區的山丘旱田。該站為二級提水,總揚程76.5米,一級提水揚程44米,二級提水揚程32.5米,共灌溉面積0.6萬畝,工程由縣水利局設計,常莊公社組織施工,於1977年8月動工興建,最多施工勞力達3000人,1981年10月2日建成上水。常莊村民自古勤勞耕作,亦不乏經商之才,技高名遠的匠人也不少,如泥瓦匠趙連生夜修王莊官廟曾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就敢為人先,開始興辦飯店、旅館、磚瓦窯等。當時村裏還有專人負責的副業隊,包括暖雞房、木業組、林業組、縫紉組、蠶繭組、油坊、磨坊、購銷等,發展了一系列副業生產如今農閒時節,剩餘勞力大部分從事二、三產業,除外出打工外,大多從事建築業、購銷業、飲食服務業等,村民的思想觀念較前有根本改變。雞、鴨、鵝、兔等的購銷,輻射方圓幾百裏,已成為大型的家禽家畜購銷集散地,遠銷淄博、新泰、萊蕪等地。以購銷大户帶動眾多購銷小户參與的輻射網已形成並不斷擴大。村民生活日益富裕。1993年7月水東路拓寬,動遷兩側居民40多户,統一規劃建設了商住樓。1997年村裏安裝了閉路電視,2001年電話達300餘户。2001年人均收入3000餘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先人在常莊這片熱土上創造的業績是足以讓後人自豪。展望未來,村民們充滿信心,必將踏實肯幹,開拓創新,為這片熱土增光添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