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芝青

鎖定
常芝青(1911年-1985年8月18日),原名守廉,男,漢族,山西交城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4]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到山西省第四專員公署任秘書,主編《政治日報》。1940年到晉西北興縣,歷任《抗戰日報》編輯部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1946年7月《抗戰日報》改名《晉綏日報》,繼任總編輯、社長,兼新華社晉綏總分社社長。1949年11月隨第二野戰軍進入四川,同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在重慶創刊後,任副社長,後任社長。1954年調北京,擔任《光明日報》總編輯。1957年春任《大公報》總編輯,兼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社長。1978年為《財貿戰線》報主要負責人。 [1] 
1985年8月18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的無產階級新聞戰士”常芝青同志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 [2]  [5] 
中文名
常芝青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西省交城縣陽渠村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85年8月18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常芝青人物生平

芝青三四歲開始識字讀文,七歲入小學唸書,肄業於北京私立平民大學新聞系。 [4] 
北平朝陽大學畢業,後參加民主同盟。上學時期,與父母通信,就曾在信中用指血寫下八個字:“我有志氣,不負良心。”
1924年至1931年,他在太原、北京讀中學和大學期間,積極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學生運動,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1932年閻錫山成立的中國青年救國團,在太原創辦《中報》(後改為《新中報》),他擔任副刊主編、新聞編輯,乘便宣傳愛國民主主義思想和抗日救國道理,後因刊登閻錫山政府官員大貪污案消息,被革職。 [4] 
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白色恐怖籠罩山西之時,1934年他毅然投入革命隊伍,次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從這時起到1939年,他受黨的委派,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和地方政權工作。
1934年春,參加黨的外圍組織革命互濟會和討蔣救國會,擔任黨團書記,同時參加了杜任之(中共黨員,時任閻錫山的高級參議)主持的文藝通訊社,主編《文藝舞台》月刊,並組織文藝團體,創辦刊物,置身於太原的新文化運動。
1936年,先後任中共北平市委文委委員,在張稼夫(中共黨員)主持的太原民眾教育館搞宣傳工作,參與了北平、太原的抗日救國文化運動。
1937年,參加第二戰區戰動總會的工作,任除奸部幹事;同時他又是中共山西省委文教小組成員,積極參加了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同年11月,受黨的指派組建交城縣抗日遊擊政府,出任縣長。
1940年3月,常芝青奉命參與創辦晉西北根據地(即晉綏邊區)《抗戰日報》,9月18日報紙問世。
1946年7月1日《抗戰日報》更名《晉綏日報》,他先後擔任副總編輯、編輯部主任、總編輯、社長併兼任新華社晉綏總分社社長。他是《抗戰日報》、《晉綏日報》唯一歷史報紙從創刊到終刊全過程的報社領導人,《晉綏日報》辦得很有特色,生動活潑,尖鋭潑辣,在當時各解放區的黨報中出類拔萃。
1948年4月,毛澤東接見了《晉綏日報》的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對報社的工作和經驗作了充分的肯定,並讚揚芝青同志“很有點學問,有點馬列主義”。
1949年5月1日《晉綏日報》終刊,常芝青隨中共晉綏分局到山西臨汾,就任《晉南日報》社長,併兼任晉綏分局黨校一部主任。同年10月底,隨劉鄧大軍到重慶辦報。12月10日,進駐重慶的第5天,中共西南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創刊,常芝青任社長,並先後兼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委員和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西南行政委員會新聞出版局局長。西南《新華日報》對西南工作的迅速發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受到鄧小平的讚揚。
1952年,周恩來總理廣泛徵求各民主黨派的意見,並和光明日報社社長章伯鈞打過招呼後,調常芝青到光明日報社任總編輯。《光明日報》當時是民主黨派自辦的,工作人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清朝大臣及國民黨高官的後代。常芝青用四字方針真誠對待他們,即:尊重、信任。光明日報社國際部主任於友仁説他給人平易近人的印象。同許多舊社會來的知識分子都能友好合作。
1954年,大區撤銷,8月《新華日報》終刊。常芝青調北京,就任時代出版社社長。兩個月後,調任《光明日報》總編輯和首任《光明日報》中共黨組書記,他團結和起用一批老報人,大膽實行報紙改革,在全國率先由直排全部改橫排,重視報紙專刊,把《光明日報》辦得大有起色。
1957年反右派之前,調任《大公報》副社長兼總編輯、中共黨組書記,後兼任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社長,並任國務院財貿黨委委員。在長達9年的複雜多變形勢下,把《大公報》辦成具有明顯特色的全國財經報紙。
1958年,全國上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常芝青忠誠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日記中寫道:“發現自己大量地脱離了實際。”
1959年,黨中央開始糾正一些錯誤傾向,常芝青在全國省、市、區財貿會議上,公開檢討自己搶新聞、趕浪頭的浮誇傾向。
1963年,為紀念毛澤東《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發表15週年,常芝青撰寫了《辦好報紙的方針》,胡喬木推薦給《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刊登了全文。常芝青提議將《大公報》每週分散刊出的“經濟評論”改為週刊,經李先念呈請毛澤東批示,《大公報·經濟評論》週刊正式創刊。當年大公報副總編輯孔昭愷説,常芝青同志擔任《大公報》領導期間,《大公報》是有進步、有成績的,毛主席親自指示在《大公報》發刊“經濟評論”,是《大公報》的光榮。
1966年“文革”初期,《大公報》被迫停刊,改出《前進報》,常芝青調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兼報社黨委第二書記,同時兼任《前進報》社長和總編輯。
在“文革”期間,遭受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長達8年之久,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他同林彪、“四人幫”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967年1月,常芝青被揪鬥、迫害。在那段時間裏,常芝青堅定一個信念:尊重事實,不亂説劇人,不亂説自己。為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堅持讀馬列、毛澤東的著作。
1974年,被“解放”後,任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
1975年,調任北京市計委副主任。
1978年初,受國務院財貿小組委託,創辦並主持了《財貿戰線》報(後改為《中國財貿報》,是《經濟日報》的前身)的工作,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商品經濟的宣傳和討論,積極鼓勵改革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以病弱之軀,為冤假錯案平反而操勞。
1985年8月18日,常芝青因病逝世,享年74歲。逝世後,李先念、萬里等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宋任窮、姚依林、華國鋒等參加了他的遺體告別儀式。 [3] 

常芝青擔任職務

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常務委員。 [4] 

常芝青代表作品

辦報之餘,常芝青自己動筆,審時度勢寫各種評論、隨筆、社論等。如《讀〈西遊記〉隨筆》、《從狐狸精談到當前局勢的嚴重危險》、《一年來的晉西北新文化運動》等。
1949年《新華日報》復刊後,常芝青着手調查300多名革命志士在中美合作所被集體殺害的慘案,並就楊虎城將軍等志士被害的一系列事件作了報道,發表了《血債必須償還》等文章。

常芝青個人生活

耕讀作家,父親是前清秀才,一生在家鄉執教,桃李滿鄉;
母親出身大家閨秀,知書達理,賢慧勤勞。 [4] 

常芝青人物評價

常芝青工作期間天天和字打交道,就是要實現他自己提出的:辦報“每個字都要對人民負責”。他辦的最出色的報要推《晉綏日報》。他在繁重的領導工作中,要分出很多精力去培養年輕人。許川説:“他改稿很挑剔,是面對面、手把手地教。從標題到內容,每一詞句、標點符號,都是他逐一挑剔的對象。”他審稿從方針、政策的宣傳,到文字表達,甚至標點符號,無不精心推敲,有時改得多了,排字車間的同志多有煩言。他讓記者向工人解釋清楚,他就是為了要對每個字都負責任。” [5] 

常芝青後世紀念

《常芝青傳》一書由山西省委組織部編寫,新華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28萬字。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