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綠莢蒾

鎖定
常綠莢蒾(Viburnum sempervirens K. Koch)是五福花科莢蒾屬植物,常綠灌木;高可達4米;當年小枝淡黃色或灰黃色,四角狀,散生簇狀短糙毛或近無毛。葉革質,幹後上面變黑色至黑褐色或灰黑色,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復傘形式聚傘花序頂生,無毛或近無毛,直徑3-5釐米,有紅褐色腺點。果實紅色,卵圓形,長約8毫米;核扁圓形,腹面深凹陷,背面凸起,其形如杓,直徑3-5毫米。花期5月,果熟期10-12月。 [1] 
分佈於中國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南部、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南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生長於海拔100-1800米的溪澗旁、山谷密林、疏林及丘陵山地灌叢中。 [2] 
常綠莢蒾枝葉稠密,四季常青,葉面亮澤,樹冠飽滿;花小量多,花香宜人,排列整齊,花型奇特;果色紅豔,光澤明亮,果相玲瓏,經久不落。融株態、花相、果色之美為一體,給人帶來心曠神怡的享受,是園林綠化觀葉、賞花、觀果的好資源,也是盆栽的好素材。 [2]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常綠莢蒾
拉丁學名
Viburnum sempervirens K. Koch
別    名
堅莢蒾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5] 
川續斷目
五福花科
莢蒾屬
常綠莢蒾
命名者及年代
K. Koch,1853 [4] 

常綠莢蒾形態特徵

常綠莢蒾
常綠莢蒾(6張)
常綠灌木;高可達4米;當年小枝淡黃色或灰黃色,四角狀,散生簇狀短糙毛或近無毛,二年生小枝紫褐色或灰褐色,近圓柱狀。葉革質,幹後上面變黑色至黑褐色或灰黑色,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較少寬卵形,有時矩圓形或倒披針形,長4-12(-16)釐米,頂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漸狹至鈍形,有時近圓形,全緣或上部至近頂部具少數淺齒,上面有光澤,下面全面有微細褐色腺點,中脈及側脈常有疏伏毛,側脈3-4(-5)對,近緣前互相網結或達至齒端,最下一對伸長而多少呈離基3出脈狀,上面深凹陷,下面明顯凸起;葉柄帶紅紫色,長5-15毫米,無毛或散生少數簇狀筆。
復傘形式聚傘花序頂生,無毛或近無毛,直徑3-5釐米,有紅褐色腺點,總花梗長不到1釐米,四角狀,或幾無,第一級輻射枝(4-)5條,中間者最短,花生於第三至第四級輻射枝上,有短梗或無梗;萼筒筒狀倒圓錐形,長約1毫米,萼齒寬卵形,頂鈍形,比萼筒短;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4毫米,長約2毫米,裂片近圓形,約與筒等長;雄蕊稍高出花冠,花葯寬橢圓形;花柱稍高出萼齒。果實紅色,卵圓形,長約8毫米;核扁圓形,腹面深凹陷,背面凸起,其形如杓,直徑3-5毫米。花期5月,果熟期10-12月。 [1] 

常綠莢蒾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南部、湖南、廣東(西涌(張壽洲等0947)、七娘山(仙湖、華農學生採集隊012385)、南澳、排牙山、筆架山、葵涌、田心山、馬巒山、三洲田(王定躍1393)、梅沙尖、梧桐山、仙湖植物園、羊台山)、海南、廣西南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生長於海拔100-1800米的溪澗旁、山谷密林、疏林及丘陵山地灌叢中。抗性強,生長適温20-28℃,喜疏鬆、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濕潤壤土。屬温帶、亞熱帶植物,喜光,喜温濕,也耐陰,耐寒,耐乾旱瘠薄,萌櫱力強。 [2]  [6] 
常綠莢蒾 常綠莢蒾

常綠莢蒾繁殖方法

插牀基質:基質為園土∶細沙∶泥炭土=2:2:1。將扦插牀按長100釐米、寬80釐米整理成塊狀,四周用磚塊進行分隔。將扦插基質用800倍的多菌靈進行消毒,攪拌均勻後攤平。插牀總高度約為20釐米。園土選用赤壤土。 [2] 
插穗製備:選取1-2年生來源相同、生長健壯的枝條中段進行剪裁,製成長度約為5-8釐米的扦插穗。注意上切口要離芽0.7釐米左右平剪,下切口要在芽下0.3-0.5釐米處約成45°斜剪,每根插穗保留2-3個芽,剪後遮陽保濕。生根率最高,平均生根率為45.5%,最高可達46.6%。 [2] 
扦插方法:採用斜插法扦插,株行距約為8釐米,扦插深度控制在穗條長度的1/3左右。扦插時注意下切口朝下,保護插穗,避免插穗裂皮。插後抹平基質,再用噴壺澆透水,使插穗與基質充分接觸。 [2] 

常綠莢蒾栽培技術

扦插後,在扦插牀上方設置50釐米高的支架,支架上覆蓋塑料膜,將扦插牀温度控制在20-25℃,空氣濕度保持在80%。夏季高温時應在支架上方覆蓋遮陽網,防止陽光直射導致温度過高,或在塑料膜外噴水降温。扦插基質水分不足時應及時噴霧保濕。扦插後每15天噴灑一次濃度為0.1%多菌靈溶液除菌,定時除草,注意防控病蟲害。 [2] 

常綠莢蒾主要價值

常綠莢蒾枝葉稠密,四季常青,葉面亮澤,樹冠飽滿;花小量多,花香宜人,排列整齊,花型奇特;果色紅豔,光澤明亮,果相玲瓏,經久不落。融株態、花相、果色之美為一體,給人帶來心曠神怡的享受,是園林綠化觀葉、賞花、觀果的好資源,也是盆栽的好素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