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

鎖定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是常熟理工學院下設的二級學院
中文名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
辦學性質
公立學校
本科專業
6個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辦學歷史

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78年10月正式辦學的常熟縣工藝美術公司七·二一大學。1979年11月,江蘇省革委會(蘇革[1979]142號)批准舉辦常熟縣工藝美術公司職工大學。1981年10月,正式更名為常熟工藝美術職工大學。1987年8月,常熟工藝美術職工大學的部分資產及幹部教師併入常熟職業大學,組成工藝美術教研室,1988年10月,常熟職業大學設立工藝美術系。1990年蘇州師專和常熟職業大學合併成為常熟高等專科學校(省屬高校),成立工藝美術系,自此開始面向全省招生。1990年至2005年連續15年招收藝術設計專業學生,1991年至1998年在連續8年招收美術學專業學生基礎上,2000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2018年3月學院更名為藝術與服裝工程學院,2019年12月更名為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 [1]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辦學條件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院系設置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現有7個系部(包括6個系、1個實驗教學中心)。設有紡織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6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1923名。教職工84名。其中正高職稱7人,副高職稱30人,博士21人,碩士生導師4人,企業導師6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裁判3人,省十佳制板師3人,省十佳設計師2人,省六大高峯人才資助2人,省高校教師青藍工程資助1人。同時,聘請多名國內外專家、學者長期任教。 [1]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學科建設

學院在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根據社會需求陸續增設了相關專業,現有2個二級學科,6個專業,形成了多學科專業交叉,“藝工融合、親近業界”的辦學特色。學院大力進行學科研究,加強專業建設,重視師資隊伍培育,多年來培養了一大批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多次獲選行業人才培養示範院校等榮譽,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1]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設施建設

學院現有校內實驗教學基地使用面積9400多平方米,設備總值1800多萬元,有着豐富的教學資源。其中,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由配套的紡紗實驗室、織物設計實驗室、紡織材料實驗室、紡織品檢測中心、服裝縫製工藝實驗室、服裝製版與裁斷實驗室、服裝IE工程技術中心、服裝創意設計實訓中心、CAD實驗室、針織設計與工藝實驗室、感性工學實驗室、三維人體數據採集實驗室、數碼圖形圖像實驗室、服裝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等組成了實驗(實訓)教學基地。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專業由配套的CAD實驗室、快速成型(3D打印)、木作工藝(CNC、激光雕刻)、綜合材料(油泥模型)、絲網印刷實訓工作室、金工首飾實驗室、智能交互設計實驗室、攝影實訓室、美術作品展廳、天光畫室、設計創新實驗室等組成了實驗(實訓)教學基地。 [1]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師資力量

正高職稱
陸鑫 孫彥 張明 郝瑞閩 劉先軍 穆紅 徐子淇 周家樂 李曉強 王佩國 王瑞(兼) 伏廣偉(兼)
副高職稱
於建忠 張技術 陳新 郭玉良 季嘉龍 趙東誠 王昭旻 錢宇 鮑偉 蔣勵 劉亞祿 馬建梅 楊豔石 黃永利 任麗紅 鄭寶偉 吳世剛 潘偉 趙澄 趙仕奇 温蘭 劉雷艮 馬磊 徐雲開 趙建雷 高巖 臧健 汝吉東 孫偉波 張衞偉 孫媛媛
中級職稱
言文勝 陸一文 田慧 張悦 陳麗萍 王東 季玲 唐紅玉 張振波 張澤雲 仇鈞 何亞男 濮琳姿 劉鵬 孟曉惠 繆煒 李亞 衞保衞 張英姿 陳之瑜 薛羽 王天賦 李鳳志 隨逍笑 吳曉宇 孫銀銀 高偉霞 陶金 袁悦 祝宇 李巖 王薇 尹玲 吳建兵 楊亞 賈濟如 郝習波 彭佳佳 蔡紹祥 潘歌 韋偉 馬維 瞿靜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現任領導

伏廣偉,名譽院長
陸 鑫,院長。全面主持學院工作。主管人事,財務,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對外交流與合作。指導副院長相關工作。
於建忠,黨委書記。全面主持學院黨委工作。主管學院黨建、統戰、工會、關工委、信息與宣傳工作。負責文化建設及綜合治理。
陳新,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分管學生工作。負責招生就業、學工隊伍建設、學風建設、學生黨建、共青團工作、大學生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活動、校友會工作。
郭玉良,副院長。分管教學工作。日常教學管理、專業申報與評估、專業認證、工程認證、培養方案、學科競賽、課程建設、實訓實踐、教學改革、教學督導、質量保障、檔案建設、協助院長做好專業建設工作。
張技術,副院長。分管科研與研究生工作。產學研合作與平台建設、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國際合作、師資培訓與學術交流、研究生工作、資產管理、繼續教育、科技開發與社會服務、協助院長做好學科建設工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