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振芳

(北京市武術協會原副主席)

鎖定
常振芳(1893——1979),又名存糧,號化宇,回族。原籍山東冠縣張伊莊村,後移居通許縣城東街。著名武術家。 [1] 
本    名
常振芳
別    名
存糧
化宇
民族族羣
回族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79年
主要作品
《四路查拳》
籍    貫
山東冠縣張伊莊村

目錄

常振芳人物簡介

常振芳(1893——1979),又名存糧,號化宇,回族。原籍山東冠縣張伊莊村,後移居通許縣城東街。著名武術家。常振芳自幼酷愛武術,但因身材瘦弱,初未被武師收徒,於是他就主動看別人練拳,聽講功法,回來自己再星夜苦練,寒署易節不輟。待進師門,經名師嚴格教海、悉心點撥,青年時期的他,技藝已爐火純青,名冠魯西了。常振芳學藝練武不僅勤奮刻苦,一絲不苟,而且還富於想像,善於創新。他和師兄張錫彥在精通查拳查、滑、炮、腿、洪等套路的基礎上,又對鈎、鏜、橛、袋4大絕技進行探討創新,使查拳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另外,他對形意,八卦、南拳、太極、六合、通背、拳擊和摔跤等拳術和技巧,也能應對自如,熟練掌握,且有所創新。由於他拳術動速鎮定,招式清新,剛柔相濟,舒展大方,所以在山東曾享有“武聖人”的美稱。
常振芳早年在山東老家收徒傳藝,1927年,應通許清真寺之邀,來通許執教授徒。後還應邀到河北、江蘇、江西、開封、天津等地,足跡遍及9省市,培養了許多武林名人高手。
1930年返鄉,適逢山東立擂比武,經鄉親舉薦和縣長登門邀請,赴濟南比武,在各路英雄、名門高手雲集,競鬥激烈、絕技紛呈的比武會上,他闖關鬥將,力挫羣雄。由此他被送南京中央國術館學習。1931年被選任南京中英中學武術教練。30年代,他曾參加全國各種規模的擂台競鬥,榮獲銀盾7枚,“七星寶劍”1把,至今仍收藏完好。
常振芳不僅武藝超羣,而且還富有強烈的愛國思想。1933年他投身馮玉祥部下,在44旅任武術教官。1937年日軍侵華時,他就任44旅大刀隊隊長。由於他耐心教育,嚴格訓練,使這支隊伍軍事素質顯著提高。在房山縣琉璃河一帶抗日戰鬥中,他身先士卒,忘我戰鬥。士兵們鬥志昂揚、奮力拼殺,殺得日軍聞風喪膽、望風披靡。後由於蔣介石消極抗日,強令其部撤退。一怒之下,他解甲回鄉。返鄉後,他又和冠縣愛國人士一起興辦抗日學校,以待機報效祖國。可是,不久又被解散。
1941年到1955年,他又回通許、開封傳藝授徒。1956年,應國家體委之邀赴京,先後在北京文化宮、工人體育場執教,並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1957年,撰寫了《四路查拳》一書,繼而參加了國家武術規定套路甲、乙、丙組刀、槍、劍、棍套路的編寫和武術比賽規則、武術裁判法的制訂,還參加全國體育院校武術教材的編寫工作。1959年到1960年,國家體委舉辦武術訓練班,他又身體力行,擔任甲、乙、丙組各種套路的教學工作。
60年代,他曾幾次受到中央首長的接見,併為領導表演了優秀傳統套路“八仙劍”,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稱讚。賀龍元帥觀看後説:“常老師是你們(指其學生)的老師,也是我的老師”。
1979年,常振芳退休返回通許,仍不顧八旬高齡,在縣回民小學組辦了兩期業餘武術學習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常振芳去世時,通許、尉氏、開封等地派代表參加了追悼會。1982年,開封、鄭州、北京等地的武術界人士代表200餘人為其立碑,以表敬慕之情和懷念之意。 [1] 

常振芳作品

1957年,撰寫了《四路查拳》一書。 [1] 
參考資料
  • 1.    嶽朝舉,通許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通許縣誌/第二十九篇 人物;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651-6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