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平村

(河南孟津區常袋鎮下轄村)

鎖定
常平村有兩處:一處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 [1]  常袋鎮,另一處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常平開發區。全村共有11個姓氏,由本縣黃鹿山鄉下娑羅溝村自然村3個村民組遷來:王姓53户,衞姓17户,李姓6户,程姓3户,韓姓1户,由本縣橫水鄉光華村無樑堂自然村遷來:楊姓9户,周姓6户.高姓3户,趙姓2户,劉姓2户,韓姓1户,夏姓1户,根據傳説均是明朝年間由山西洪洞移民到孟津,據家譜記載娑羅溝王姓於明末清初由本縣橫水鄉文公村遷至娑羅溝,衞姓為村內老户,程、李兩姓原居下娑羅溝村東1公里處,東溝兩户人家。李姓兩户,屬下娑羅溝村李家坡自然村,因在淹沒區內隨遷至常平村,橫水光華村(無樑堂村)遷來的24户姓氏無可考證。
中文名
常平村
位    置
河南省洛陽以北的邙山丘陵上
東西長
1公里
南北寬
0.5公里
佔地面積
96 畝
全村居民
184户.626 人
耕    地
700餘畝

常平村概況

常平村位於河南省洛陽以北的邙山丘陵上,地處孟津區西南部,常袋鎮政府東1.5公里處,西與常袋村相望,北鄰東小梵村,東接城關鎮賈滹沱村,南連拐坪自然村。常平路由村前經過,村中東西街三條,南北橫道六條,村域東西長1公里,南北寬0.5公里,佔地面積96畝。全村居民184户.626 人,耕地700餘畝,其中水澆地187畝。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紅薯、花生、煙葉、藥材。主要養殖豬、雞、兔等。
2002年5月因國家重點建設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由本縣黃鹿山鄉下娑羅溝村和橫水鄉光華村移民與此共建新村,起名常平,隸屬於常袋鄉
全村共有11個姓氏,由本縣黃鹿山鄉下娑羅溝村自然村3個村民組遷來:王姓53户,衞姓17户,李姓6户,程姓3户,韓姓1户,由本縣橫水鄉光華村無樑堂自然村遷來:楊姓9户,周姓6户.高姓3户,趙姓2户,劉姓2户,韓姓1户,夏姓1户,根據傳説均是明朝年間由山西洪洞移民到孟津,據家譜記載娑羅溝王姓於明末清初由本縣橫水鄉文公村遷至娑羅溝,衞姓為村內老户,程、李兩姓原居下娑羅溝村東1公里處,東溝兩户人家。李姓兩户,屬下娑羅溝村李家坡自然村,因在淹沒區內隨遷至常平村,橫水光華村(無樑堂村)遷來的24户姓氏無可考證。

常平村基層組織

民國年問保甲之時,變化頻繁,40年代隸屬於北麻屯區陽平聯保,衞延俊為聯保主任。解放後,1948年至1950年隸屬北麻屯區(區長杜保華),下娑羅溝村1948年建立農會,農會主席周萬良,1950年建立支部屬下娑羅溝村,第一任支部書記李相臣,1951年屬陽平鄉,鄉長康振民,1954年農民在黨和政府引導下,自覺組織互助組,1955年轉為農業合作社,1958年轉為橫水人民公社,下娑羅溝管理區,1961年隸屬煤窯人民公社下娑羅溝生產大隊,1969年建立下娑羅溝革命委員會,1994年更名為黃鹿山鄉下娑羅溝村委會,2002年3月搬遷,成立常袋鄉常平村村委會,首任支部書記李強、代村長王和。

常平村經濟產業

糧食畝產由解放前百斤增至單產300餘斤。1958—1960年村辦副業,生產點心、手工打製農具,後做螺絲,副業工人30餘人,年產價2萬餘元。1967—1976年在上級政府支持下。架通了高壓電,該村率先通了電,有電力促進了副業生產,大隊組織40餘人,做輪胎、農具、編織,年產值達到10萬餘元,郭一巴任副業股長,先後購置汽車1台、東方紅拖拉機1台、TSW電機組1台,每年向該村社員分紅2萬餘元,修建大型提水站1處,解決郭嶺等村人畜吃水,擴大水澆地面積,修建小型拉水站兩處,澆地120畝,疏通河道。打通300米石山洞閘溝,增加耕地60畝,使人民生活,耕作條件有了較大提高。
2002年搬遷後,在黨富民政策扶持下,合理規劃了新村,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業生產畝產量由原來的300餘斤增加到1000餘斤,以農户為單位,在村支部、村委會支持下,建養殖大棚,年出欄生豬千餘頭,年產值可達百萬元,淨值可達40餘萬元。
該村184户中,購置小型拖拉機80餘台,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約了農村勞動力,每年外出務工男女勞力百餘人,可拿回勞務費70餘萬元。根據國家水庫起落區土地優先有移民耕種的政策下,原娑羅溝村耕地仍有原村民管理,在支部、村委的領導下,對遺留土地植樹造林,已伐林木面積百餘畝,預計年增值十萬餘元,綠化了環境,增加了收入,全村封閉管理,80%農户用上了沼氣,全村由温飽達到今天脱貧致富,人民和諧,社會安定,幹羣齊心。2004年被上級認定為省級五好支部,2005年被省級授予文明衞生村,2005年被洛陽市授予民主法制示範村等。2005年、2006年被授予“十佳村黨支部”,支部書記李強被授予“楊嶽式支部書記”。

常平村社會事業

解放前,由於地處山區,文化極其落後,1935~1948年只有王首先老先生辦私學一所,收教四鄉學生20餘人,半耕半讀,多數學生以認識自己名姓,即退學從農,因此農村寫信、看字、書寫對聯都得到處找人代筆。
解放後,政府重視教育,注重培養人才,建立娑羅溝中心小學,學生達一二百人,從業教師10餘人。移民至常平村後,各級政府,特別是常平村支部,不惜人力財力,多方爭取,於村西建設高標準教學樓兩座,完善電教設備,佔地2千多平方米,容納學生500餘人,教師20餘名,成為常袋鄉第四中心小學,幼兒班2個,使三歲以上兒童進行學前教育,全村無一輟學兒童。
解放前,娑羅溝名醫王武,足跡北到濟源,南到洛陽市郊,西至新安縣,東至孟津老城,擅長傷寒病的治療,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儘管如此,當時的戰亂與落後的社會條件,村民醫少病多,人均壽命平均30餘歲,50—60歲之人將死亡過半,古稀老人全村二三人而已。
解放後,1955年村成立衞生室,1967年建立合作醫療,從業醫生段聽俊、王祖甲、王俊峯、申北辰,大大的改變了村民醫療條件,小病不出村,四季有防疫,到1990年村內人均壽命增至50歲,古稀老人一個自然村從二三人增至十幾人。遷至常平村後村幹部、村委更加重視,全村率先成立合作醫療全體村民踴躍參加,無一漏參,全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常平村名勝古蹟

據傳娑羅溝前身首叫娑羅鎮,在何年何月已無法考證。但在1956年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村東南的開闊地(現名南地),內出土大量古磚古瓦,老年人將這五十餘畝的開闊地視娑羅鎮遺址,南地北端出土古墓一座,當時有戰刀1把、古瓦器6個、大瓦瓶2個、細脖大口大肚小瓦瓶4個。瓦瓶為圓形,下有三腿,瓶身有花紋,因當時對文物不夠重視,也不知失落誰家。南地西北有牛王廟、奶奶廟,各有泥像數尊,1955年建校時拆除。
村東山上,名叫東咀,山咀上長有奇特柏樹一棵,樹幹有一人合抱,成圓形、傘狀,其奇特之處為:樹冠,園的直徑約5米,樹冠為平頂,無人修剪管理,千百年來無一枝一葉突出於水平線外,其奇特樹型全國僅見。樹南側有爬山虎一個,站在紅河咀看登山虎一個栩栩如生,樹下為娑羅溝各姓的墓地。

常平村民俗藝術

民間藝術及民俗風情
1950年演出《窮人翻身》,1952年以下娑羅溝村為主組成小劇團,1953年演出《上冬軍》,1956年演出《不能走那條路》,當時在四鄉到處演出,廣受當地村民能喜愛,為服務當時黨的政策作出了應有貢獻,受到縣委書記衞乃如的觀看和表揚。
由上、中、下娑羅溝村民自發組成了雙樂新排鼓隊,羣娛羣樂,一次參加500餘人,到橫水鎮、麻屯鎮及四鄉表演,每到一處圍觀者千餘人,無不為之喝彩,直至1958年因各方原因失傳。又於1979年在村民的要求下,有下娑羅溝自然村發起,1984年,由當時隊長王銀尉編導,重新組織並聯絡上、中娑羅溝組成陣容宏大的排鼓隊,年年參加縣鄉燈節會演。遷至常平後,在村領導的重視下,重新充實排鼓器械,組織培養青年一代,《雙樂新排鼓》成了村喜聞樂見的羣樂團體,年年參加縣鄉組織的文藝匯演。
每年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第一頓飯天明即開飯,各户晚輩對自己血緣關係近的長輩互相傳送水餃,午飯後晚輩即向長輩拜年。初二至初六走親戚。初五叫破五,從這天才開始倒垃圾,送窮鬼,正月十五元宵節,各家關燈、放花,夜間白衣奶奶送子,打排鼓,到各户演打,慶祝新的一年一切順利。正月十六遊十六打鞦韆。二月二日龍抬頭,這一天有石磨人家將磨抬起,炒玉米。二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為祭祖日,家家上墳掃墓。五月五日端午節,天不明割艾蒿。端午前後串親戚送油條,叫送端午“望夏”。八月十五中秋節,各家為出嫁女送糕,吃月餅賞月。九月九日重陽節、九月十三日為畢播日,麥播結束。十月一日燒寒衣為亡人送冬衣。十二月初五吃五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吃五穀米飯。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送灶神上天。後有歌謠以示至春節的每日活動,即: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砍柏枝,二十八去拔河,二十九裝香爐,年三十貼門花,春節五更燃柏枝。
婚娶禮儀,娑羅溝人的習俗,男女互允後重要儀式是訂婚,風俗中叫換契,婚嫁新娘花轎迎娶,第二天父母去探望,三天回門。女方生子,第三天到孃家報喜。生男禮品饃點心,生女油條點心,孃家接到報喜一月內看望三次,滿月慶賀叫吃麪,生女月內,生男,月外,村內鄰里都於生產後三天撕布或小衣服前往祝賀叫“送菜”。

常平村大事記

2002年搬遷移民,買村北一公里外東小梵村地域內機井一眼,配套齊全。
2003年村名確定叫常平村,打機井一眼。
2003年村建圖書閲覽室,有政治、科技、文藝、農技、畜牧等書籍,為村民提高文化素質,積累科學知識,發展致富創造條件。
2004年修建新村村部,建設新教學樓。村街道硬化,成立常袋第四中心小學。
2005年村建成運動廣場,購置健身器材供村民健身休閒,提高健康水平。
2006年村建老年活動室,內設象棋、撲克等讓村中老年人老有所樂。
2006年新農村建設,以農村建設為契機,安路燈、建超市、建文化廣場、村莊綠化。
2007年户户建沼氣池,完善新農村建設。

常平村人物

王首先:解放前後致力教育,編寫導演現代劇目,服務當時政治,作出相當大的貢獻。
王光州:解放前全家逃荒到陝西任白水地區,參加游擊隊後成為游擊隊政委、後任白水農機廠技術員、廠長。
王金鐸:吉林工業大學畢業研究生,後任第一拖拉機廠工程師、洛陽汽車研究所所長。
王佔州:首任瀋陽軍區炮兵十師連長,轉業後管任煤窯、橫水鄉、武裝部長、綜治辦主任兼司法所所長、人大主任、縣人大代表。
王秋芹:孟津縣人壽保險公司經理。
王曉飛:洛陽市第一拖拉機制造廠試驗科科長。
李通:曾任煤窯鄉黨委副書記、孟津統戰部副部長。
王澤深:曾任洛陽市西工區税務所所長。
劉翠萍: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德國留學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