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州亂針繡

鎖定
常州亂針繡,常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類項目。
亂針繡,又名正則繡、錦紋繡,是一種主要繡制欣賞品的漢族刺繡工藝。因其“亂針”的創造運用,繡法自成一格,被譽為“中國第五大名繡”。 [1] 
中文名
常州亂針繡
級    別
市/縣級
別    名
正則繡、錦紋繡

常州亂針繡歷史淵源

亂針繡雛於宋代常州晉陵絹製作中的刺繡,經清末民初李仁的針畫象真繡和沈壽的仿真繡之進化,又經“常州才女”楊守玉對前者技藝的吸收、延續和開掘而生成。其藝術迥別“排比其針,密接其線”的傳統刺繡工藝,以素描和油畫的元素為主導,憑針作畫,以線達意,形成縱橫交錯、長短並用、分層加色、疏密疊繡、靈活多變的亂針技巧,使繡面呈現出線條流暢、色彩豐富、層次感強的藝術特點。
當年,以楊守玉為代表創作的《老人頭像》《少女與天鵝》《羅斯福》《斯大林》《毛澤東》等亂針繡作品,一經面世,就以耳目一新的格調轟動了畫界繡壇,京、滬、寧等地多家報紙爭相載文,稱譽其為中國傳統刺繡樹立了“第三塊里程碑”。江蘇省教育廳對楊守玉首創亂針繡傳令嘉獎,盛讚“繡法之完美所無善於此者”。藝術大師劉海粟先生盛讚亂針繡是“以針為筆,以絲為丹青,使繪畫與繡法融為一體,自成品格。奪蘇繡湘繡之先聲,登刺繡藝術之高峯,見者莫不譽為神針”。
亂針繡的技藝貴在“亂”,其亂並非雜亂無章,而是“亂”之有情理、“亂”之有規則,以“亂”求得整體的統一與局部的多變。繡者按照構思和意向,運用線條的長短粗細、疏密深淺等變化,按照光和色的變化規律,以豐富多變的針線手法來呈現繡面,使之亂中有動感,亂中生活力,亂中透魅力,達到圖像逼真、形神兼備的效果。因此,相對於刺繡,亂針繡的色彩效果和層次感更勝一籌。同時,其作品特點似油畫而又不同於油畫,色澤和風格比油畫更豔麗、更明快。

常州亂針繡工藝流程

操作不是一次刺成,一般要刺三層。第一層鋪色,按照繡稿的輪廓線和色塊滿刺一層底色,刺底色的線宜粗一些,線條可以長一些;第二層做細,需注意製作頂序,一般先刺面積大的和後面的物體,面積小和前面的物體後做,重要的引人注目的最後做,每做一處,都要照顧到整體與各個物體間的關係;第三層進行精細藝術加工,重點刺出線條的變化,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用不同光色的深淺色線把整個繡面上的光線和色彩統一。呈現出和諧的光感同色調感。在這個階段,針力和筆力一樣,是針畫藝術的生命力,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體現,也是衡量作品藝術水平的重要標誌,因此這個階段如河運針、用色都要精心斟酌後才能果斷下針,使一針一線都恰到好處地反映在繡面中,使線條刺得活潑而不呆板。在這一階段,還要發揮劈絲技術,作者要根據題材的需要,在顯示亂針繡粗中有細,粗細有機結合的特色時,需把一根常規絲線劈成若干分支的細絲進行刺作,尤其在表現某種物體如人體肌膚,為求細膩效果,要思考確定用線的粗細程度。最細時劈絲達四十八分之一,可見這個亂針繡與一般繡的不同,還在於它的創作週期的漫長。製作前,要先畫好素描稿與色彩稿,要反覆思考醖釀表現方法,操作步驟與繡成後的效果,一旦心中有數,便進行操作。 從藝亂針繡者不僅要有熟練的繪畫功底,還要通諧繡理並掌握熟練的刺繡技巧,須經漫長而不懈的艱苦磨練和實踐積累,以達到心腦指揮針而非眼睛指揮針的藝術境界。

常州亂針繡傳承保護

亂針繡創立百餘年來,常武地區已歷四代傳承。第二代傳承人以陳亞先、潘細琴為代表,第三代傳承人以孫燕雲、單銀娣、狄靜、周明敏、楊天祿、周亞敏、祝英娟等為代表,第四代傳承人以吳澄、黃莉、蔣海霞、張莉等為代表。傳人們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藝展交流,作品頻頻獲獎和被各大美術館收藏,有近百件被作為國禮贈送。目前,常州成立了亂針繡行業協會,引領各傳習所及傳承人的傳承保護活動。
2021年5月24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 

常州亂針繡社會影響

常州亂針繡作為極其珍貴的觀賞品與珍藏品,日益博得世界的關注及國內喜愛。曾先後為多國元首和名流定繡肖像。常州亂針繡是當今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