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山

(中藥)

鎖定
常山,中藥名。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乾燥根。分佈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等地。具有湧吐痰涎,截瘧之功效。常用於痰飲停聚,胸膈痞塞,瘧疾
別    名
互草
恆山
七葉
雞骨常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虎耳草科
常山屬
常山
分佈區域
陝西、甘肅、江蘇、安徽、西藏等地
中文學名
常山
採收時間
秋季採挖
用    量
5~9g
毒    性
有毒
貯    藏
置通風乾燥處

常山入藥部位

乾燥根。

常山性味

味苦、辛,性寒。

常山歸經

歸肺、肝、心經

常山功效

湧吐痰涎,截瘧。

常山主治

用於痰飲停聚,胸膈痞塞,瘧疾。

常山相關配伍

治胸中多痰,頭疼不欲食:常山四兩,甘草半兩。水七升,煮取三升,內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無蜜亦可。(《肘後方》)

常山用法用量

5~9g。

常山禁忌

有催吐副作用,用量不宜過大;孕婦慎用。

常山炮製

一、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曬乾。
二、炮製方法
炒常山取常山片,依清炒法(不加輔料的炒法稱為清炒法。)炒至色變深。本品形如常山片,表面黃色。

常山生理特性

灌木,高1~2米;小視圓柱狀或稍具四稜,無毛或被稀疏短柔毛,常呈紫紅色。葉形狀大小變異大,常橢圓形、倒卵形、橢圓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6~25釐米,寬2~10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或粗齒,稀波狀,兩面綠色或一至兩面紫色,無毛或僅葉脈被皺卷短柔毛,稀下面被長柔毛,側脈每邊8~10條,網脈稀疏;葉柄長1.5~5釐米,無毛或疏被毛。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有時葉腋有側生花序,直徑3~20釐米,花藍色或白色;花蕾倒卵形,盛開時直徑6~10毫米;花梗長3-5毫米;花萼倒圓錐形,4~6裂;裂片闊三角形急尖,無毛或被毛;花瓣長圓狀橢圓形,稍肉質,花後反折;雄蕊10~20枚,一半與花瓣對生,花絲線形,扁平,初與花瓣合生,後分離,花葯橢圓形;花柱4(5~6),棒狀,柱頭長圓形,子房3/4下位。漿果直徑3~7毫米,藍色,干時黑色;種子長約1毫米,具網紋。花期2~4月,果期5~8月。

常山生長環境

產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生於海拔200~2000米陰濕林中。印度、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琉球羣島亦有分佈。

常山鑑別

一、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呈圓柱形,常彎曲扭轉,或有分枝,長9~15cm,直徑0.5~2cm。表面棕黃色,具細縱紋,外皮易剝落,剝落處露出淡黃色木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橫切面黃白色,射線類白色,呈放射狀。氣微,味苦。
飲片性狀:呈不規則的薄片。外表皮淡黃色,無外皮。切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質硬。氣微,味苦。
二、藥性鑑別
1、常山:生品劫痰湧吐力強,多用於胸中痰飲,癲狂等。
2、酒常山:酒制後作用緩和,毒性降低,多用於截瘧。

常山相關論述

綱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夫瘧有六經瘧,五臟瘧,痰、濕、食積、瘴疫諸瘧,須分陰陽虛實,不可一概論也。”
[1-4] 
參考資料
  • 1.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 3.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4.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