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人方法學

鎖定
常人方法學是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互動中使用方法的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哈羅德·加芬克爾(Harold Garfinkel)於1967年的《常人方法學研究》中提出。認為社會學應該研究"常識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人們如何賦予生活世界以意義。
中文名
常人方法學
外文名
ethnomethodology
屬    性
社會學領域術語

常人方法學發展歷程

常人方法學認為,社會學應該研究常識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實踐活動,而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行動具有權宜性,即行動並不是按照事先規定的規則進行,而是行動者根據局部情況、場景條件,並依賴自身的努力完成的。規範只是行動者理解與説明實踐行動的參照。場景本身是行動的一部分,它與行動一樣是社會成員通過努力構成的“成果”。 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和社會行動具有“索引性”,即當事人的實踐活動運用共同完成且未經申明的假設和共享知識進行。由於日常語言和實踐行動是以“索引性表達”的方式進行的,所以僅從遵守規則的角度來考慮行動問題並不合適。行動(或表達)的“無盡索引性”表明,對它們的意義必須訴諸索引及其行動表達的意義才能理解。比如加芬克爾發現,在日常談話中人們之間的互相理解不僅基於當事人説出來的東西,而且根據大量談話中未提到的因素,即言外之意。對這些言外之意的理解要依賴於談話所涉及的當事人最近的互動發展過程及前景預期,依賴於對話發展的一系列時間上連貫的表達,依賴於談話過程等。
常人方法學認為,在日常實踐過程中,行動、説明(即行動可被觀察、被報道)和場景構成了複雜的整體,它們之間存在着複雜的辯證關係,它們互為條件使實踐行動具有反身性(reflexivity)。這就是説,行動與環境是不斷地處於相互建構之中的。於是,在常人方法學看來,對人們行動的理解應該是對其實踐系統的理解。吉登斯關於行動的反思性監控的概念説明了作為一個持續過程的人的能動行動的複雜性。他認為,人們是根據自己的動機而採取行動的,並且對自己的行動保持着理論化的理解,這使人的行動(包括後續行動)總是表現出目的性,這就是行動的反思性監控。然而人又可能是在並非完全認識到的條件下行動的,這樣,人的行動可能會產生一些意外後果,而這些包括意外後果的結果作為前提條件影響着人的下一個行動。由此可見人的行動、社會互動的複雜性。

常人方法學主要概念

常人方法學 常人方法學
1、常人方法學非常強調個人間的微觀互動過程,強調對行為者主觀意圖的理解,並把這種原則應用於經驗研究,從而在方法論上發展和充實韋伯的理解的社會學。它的徹底反思性和批判性也為社會學界注入了新的活力,開啓新的思考角度。1970年代以來,常人方法學作為一種新的學派已逐漸被社會學界所接受。 2、它的侷限性在於缺乏對時間和歷史的關注。如果僅僅站在一個似乎“超然”的立場上,指責現有社會分析的缺陷,這是遠遠不夠的。批判和批評應該僅僅是一個開端,真正創造性的工作是清理理論遺產,進行廣泛對話。這也便是常人方法學要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