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師家溝清代民居

鎖定
師家溝清代民居,位於山西省汾西縣城東南5公里處。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擴建而成。總面積40000多平方。
中文名
師家溝清代民居
地    點
汾西縣城東南5公里處
投用時間
乾隆三十二年
面    積
40000多平方

目錄

師家溝清代民居結構

師家溝清代民居 師家溝清代民居
整體建築依山就勢,以四合院、二重四合院、三合院、三重四合院為主體,大小31個院落。各院落分別設正房、客廳、偏房、過廳、書房、繡樓、門房以及僕人、馬廄等用房。院落門前與巷道相連,相互之間又巧妙相通,互相聯繫。有園門、耳門、偏門、樓門、屏門、暗門,上下左右互相貫通且銜接自然,形成了由下而上,樓上樓,院中院的奇特格局。一條用長方石條鋪成的人行道長達約一千五百餘米,處處與排水道接通,故有“下雨半月不濕鞋”和“關好八大門,鎖好十小門,行人難出村“之説。整個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相互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互相滲透,充分體現了丘陵溝壑區依山就勢,窯上登樓的建築特點。同時又融合了平原地區多進四合院的佈局風格。村四周有約1500米長的石條人行道,構成環村環行道,環道以外建有酒坊、醋坊、染坊、豆腐坊、油坊、造紙坊、當鋪、鹽店、藥店、學堂、牌樓、祠堂等附屬建築。

師家溝清代民居文化內涵

師家溝清代民居 師家溝清代民居
師家大院文化內涵極其豐富,集磚、石、木雕為一體,垂花門、檐廊、隔扇等雕刻精細。僅窗欞圖案就有108種、門額牌匾150多處。説一是表示師家的108種生意,再是表示山西的108個縣。現存的門樓、槎欄、花草、人物、琴棋書畫木雕10餘套,雕刻精緻,已成為我國木雕藝術研究的珍品。“東山氣”“南山壽”“北海風”“敦本堂”“清白家風”等題額,字跡渾厚,剛勁有力,處處散發着封建社會耕讀世家的文化品位。
據史料記載,師家大院的創建人為師法澤,字仁厚,生於乾隆初年,幼年孤貧,成年後持家有道,生意興隆。師家一度成為山西省中南地區的名門望族。真正使用師家溝聞名遐邇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師法澤之孫師名鳳與清末名臣曾國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師家因此成為仕官達貴,文人學士的周遊之處,被譽為“天下第一村”。師家溝民居集中體現了山西黃土文化和官商住宅文化的時代特徵,在山西現存清代傳統民居中獨樹一幟,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縣政府和文物部門已收購師家大院為國資所有。修繕了9號、10號大院,委託山西省古建研究所、北京建築學院作了相應的建築修繕方案和文物保護規劃。建設部門將其大院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