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帝龍

鎖定
帝龍是一種發現於中國的小型肉食性恐龍,體長約2米,生存年代為早白堊世,其系統發育位置介於原角鼻龍類和更進步的暴龍類之間。帝龍屬下僅有一種,為奇異帝龍。帝龍雖然體型嬌小,但是已經具備了一些進步暴龍類才有的特徵,比如較為短小的前肢。除此之外,帝龍的身體周圍也保存有纖維狀的羽毛。
中文名
帝龍
拉丁名
Dilong
模式種
奇異帝龍(Dilong paradoxus
分類位置
獸腳類,暴龍超科
產    地
中國,遼寧西部,北票,陸家屯
時    代
早白堊世,巴雷姆期,距今約1億2600萬年
地    層
義縣組
命名人
徐星等人

帝龍命名由來

由於帝龍屬於暴龍類,因此它的屬名意為恐龍帝王。種名意為奇異的,指的是帝龍非常古怪的特徵組合,因為它同時具備了暴龍類中較為原始的特徵和較為進步的特徵。

帝龍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1] 
帝龍目前一共有4件標本。
正型標本:IVPP V 14243為一具半關聯的骨架。
歸入標本:IVPP V 14242包含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骨,以及薦椎前的椎體,為一件未成年的標本。
歸入標本:TNP01109為一件不完整的頭骨。
歸入標本:IVPP V 11579為一件頭骨標本,目前歸入到奇異帝龍,但是也可能是同屬的另外一個物種。
帝龍頭骨 帝龍頭骨
帝龍骨架復原 帝龍骨架復原
上頜骨的前腹側邊緣為拱形。上頜骨的背緣構成了眶前窩的邊界,使得鼻骨無法參與到眶前窩的構成。頭骨的外側面具有一前頜孔,位於上頜孔的前腹側向。上頜骨眶前窗的背緣有兩個比較大的開孔與內部的氣腔化構造相通。淚骨具有氣腔化構造。淚骨後緣的側視有一個明顯的凹陷。鼻骨和淚骨共同形成一個“Y”形的脊冠。鱗骨的降突非常長,延伸到與方骨與下頜的連接處所在的水平面相同的位置。顴骨的前端具有氣腔化構造,並參與到眶前窩的後腹側邊緣的構成。帝龍的眼眶呈圓形,在眼眶的腹邊緣,顴骨明顯彎曲且加厚。前額骨退化,但依然位於淚骨的後緣與額骨之間。方顴骨較為厚重,並在背側向有較明顯的擴展。基蝶骨在基突前有一側突。外下頜孔非常小或可能沒有。關節骨具有氣腔化構造且反關節突退化。前頜骨的牙齒橫截面為“D”字形,且前後邊緣都有鋸齒。前頜骨牙齒明顯小於上頜骨牙齒。上頜骨和齒骨的牙齒在唇側-舌側向明顯的壓縮。頸椎間韌帶窩深,近似為圓形。肩胛骨堅實,末端寬闊,末端的寬度達到了肩胛骨柄寬度的兩倍。烏喙骨增大(背腹側長度達到肩胛骨長度的70%)。手部的第二指的掌骨和指節骨都要粗與第一指的掌骨和指節骨。手部第三指沒有退化,但是非常的纖細。腳部的蹠骨都比較粗,不具備窄足型的特徵。尾椎周圍保存有絨毛狀羽毛的印痕。

帝龍系統發育位置

系統發育位置 [2-4] 
大多數暴龍類或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分析都支持帝龍相對於原角鼻龍類更進步,但是在泛暴龍類裏又是非常原始的成員。但近期也有少數系統發育分析將帝龍算進了原角鼻龍類裏,比如桑塔納盜龍定種的文章 [4] 
帝龍系統發育位置 帝龍系統發育位置

帝龍科學意義

帝龍的化石表面保存有絨毛狀的羽毛,由於其發表的年代早於華麗羽王龍,所以帝龍的發現第一次讓人們意識到彪悍的暴龍類居然也有毛茸茸的祖先,同時也意味着羽毛不僅存在於較為進步的手盜龍類裏,它也存在於虛骨龍類中較為原始的類羣中,暗示這一重要的身體特徵在非鳥類恐龍中可能有更廣泛的分佈和更早的起源。
參考資料
  • 1.    Xu X, Norell M A, Kuang X, et al. Basal tyrannosauroids from China and evidence for protofeathers in tyrannosauroids[J]. Nature, 2004, 431(7009): 680-684.
  • 2.    Brusatte S L, Carr T D. The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yrannosauroid dinosaur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1): 1-8.
  • 3.    Brusatte S L, Lloyd G T, Wang S C, et al. Gradual assembly of avian body plan culminated in rapid rates of evolution across the dinosaur-bird transition[J]. Current Biology, 2014, 24(20): 2386-2392.
  • 4.    Delcourt R, Grillo O N. Tyrannosauroids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mplications for biogeography, evolution, and taxonomy[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8, 511: 379-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