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帝範

鎖定
《帝範》,古代論政著作。唐朝李世民撰。此書系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論述人君之道的一部政治文獻,他在賜予子女時雲,再三叮囑,作為遺訓:“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書成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
書    名
帝範
作    者
(唐)李世民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7月
頁    數
105 頁
定    價
16.8 元
開    本
大32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10403644
版    本
第一版
字    數
70000

帝範內容簡介

《帝範》: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管理和統御之道 《帝範》: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管理和統御之道
《帝範:中國最偉大帝王的沉思錄》共十二篇: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閲武、崇文。為文雖短,但文辭有力而優美,展現出一代英主對人生和世界的體悟;也是一個馬上爭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開國君主一生經驗的總結。其充滿哲理性的語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語道破天機。不但閃露着看問題的高瞻遠矚,也隱含着論理的深邃透徹。
《帝範:中國最偉大帝王的沉思錄》沒有對《帝範》做出標準式的翻譯,而是根據其思想內涵,並根據現代執政思想和管理思想的發展,做了某種程度的詮釋和延伸。全書篇幅有所爭議:“新、舊《唐書》皆雲四卷。晁公武《讀書志》僅載六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題曰一卷。此本載《永樂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後有元吳萊跋,謂徵雲南僰夷時,始見完書。考其事在泰定二年。蓋此書南宋佚其半,至元乃復得舊本,故明初轉有全文也。”言簡意賅,論證有據,凡“帝王之細,安危興廢,鹹在茲焉。”原書有賈行注與韋公肅注,均佚。本文宋時亦佚為6篇。今本系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文下有注,疑為元人文字。此書《四庫全書總目》已著錄,並刊聚珍版傳世。按虞世南《至德論》稱《金鏡帝範》,已收入《全唐文》中,即為此書。日本傳本有大正四年(1915年)三色印本,有賈行注。但是《舊唐書·敬宗本紀》稱:寶曆二年,秘書省著作郎韋公肅注是書以進,特賜錦彩百疋。是唐時已有二注。今本注無姓名,觀其體裁,似唐人注經之式。而其中時稱楊萬里呂祖謙之言,蓋元人因舊注而補之。其詞雖不免冗贅,而援引頗為詳洽,足資參考。惟傳寫多所脱誤,謹旁考諸書,一一釐訂,各附案語於下方。仍依舊史,釐為四卷,以復其舊焉。

帝範編輯推薦

《帝範:中國最偉大帝王的沉思錄》: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管理和統御之道;毛澤東曾説,“李世民工作方法有四”,即李世民平定四方,用懷柔政策,不急功近利,勞民損兵;不貪圖遊樂,每早視朝,用心聽取各種建議,出言周密;罷朝後和大臣們推心置腹討論是非;晚上同人高談經典文事。對這位古代領袖俊傑的為政能力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帝範》一書是李世民一生執政經驗的高度濃縮。他曾經這樣告訴太子:“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可見,他對《帝範:中國最偉大帝王的沉思錄》的高度自信。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帝範:中國最偉大帝王的沉思錄》中,他對為政者的個人修養,選任和統御下屬的學問,乃至經濟民生、教育軍事等家國事務都做出了非常有見地的解答。

帝範目錄

前言
《帝範》原序
卷一
君體第一:自身修養的學問  1、執政須為民  2、志向遠大,內心公正  3、有德才能號召四方
建親第二:運用權力的學問  1、權力須與人共享,事業須和民與共  2、共同的利益使事業得以久遠  3、用人不唯親,選才看能力  4、合理分權,相互制衡  5、瞭解百姓的心聲,為百姓做好事
求賢第三:使用人才的學問  1、賢德之才,是事業成功的保證  2、求才要不論出身,納才須鍥而不捨  3、善用人才體現着領導者的能力和氣度
卷二
審官第四:選任官員的學問  1、知人、安民,是為官者的基本責任  2、用人要盡其才,取其長  3、沒有不能用的人才,只有不會用的官員  4、善集眾智,用人得當
納諫第五:聽取意見的學問  1、廣開言路,虛心聽取羣眾的呼聲  2、忠言逆耳,唯理是從
去讒第六:杜絕小人的學問  1、幹大事必須遠小人  2、辨奸之道  3、親小人,遠賢臣,會致事業受損  4、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卷三
誡盈第七:防止驕傲產生過失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玩物喪志,驕奢擾民  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崇儉第八:防止侈靡導致墮落  1、聲色犬馬是自我墮落的始端  2、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3、施政更需儉,繁政亦為奢
賞罰第九:防止不公招致亂政  1、賞罰的基本法則  2、賞罰的目的在於治病救人,推廣德行  3、賞罰必須公正,不避親,不仇讎
卷四
務農第十:關心“三農”,以利社會穩定  1、農事乃一國之大事  2、重視“三農”,言語之外,更須力行
閲武第十一:軍備不怠,是長期和平的基石  1、武備是和平的後盾  2、盛世更須修武
崇文第十二:教育民眾,更要教育自己  1、文化是社會的經緯  2、通過教育,提升民智,提升領導力  3、領導者的道德修養

帝範全文

帝範帝範序

帝範 帝範
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之君臣,所以撫育黎元,鈞陶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歷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是以翠媯薦唐之德,元圭賜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開八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啓重世之基。由此觀之,帝王之業,非可以力爭者矣。
昔隋季版蕩,海內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當經綸之會,斬靈蛇而定王業,啓金鏡而握天樞。然由五嶽含氣,三光戢曜,狼尚梗,風塵未寧。朕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志,思靖大難,以濟蒼生。躬擐甲冑,親當矢石。夕對魚鱗之陣,朝臨鶴翼之圍,敵無大而不摧,兵何堅而不碎,剪長鯨而清四海,掃欃槍而廓八 紘。承慶天潢,登暉璇極,襲重光之永業,繼寶籙之隆基。戰戰兢兢,若臨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
汝以幼年,偏鍾慈愛,義方多闕,庭訓有乖。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陽之任,未辨君臣之禮節,不知稼穡之艱難。每思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自軒昊以降,迄至 周隋,以經天緯地之君,纂業承基之主,興亡治亂,其道煥焉。所以披鏡前蹤,博覽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雲耳。

帝範帝範正文

君體第一
夫人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人主之體,如山嶽焉,高峻而不動;如日月焉,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歸往。寬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撫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禮。奉先思孝,處位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此乃君之體也。
建親第二
夫六合曠道,大寶重任。曠道不可偏制,故與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衞,安危同力,盛衰一心。遠近相持,親疏兩用。併兼路塞,逆節不生。昔周之興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內有晉鄭之輔,外有魯衞之虞。故卜祚靈長,歷年數百。秦之季也,棄淳于之策,納李斯之謀。不親其親,獨智其智,顛覆莫恃,二世而亡。斯豈非枝葉扶疏,則根柢難拔;股肱既殞,則心腹無依者哉!漢祖初定關中,戒亡秦之失策,廣封懿親,過於古制。大則專都偶國,小則跨郡連州。末大則危,尾大難掉。六王懷叛逆之志,七國受鈇鉞之誅。此皆地廣兵強積勢之所致也。魏武創業,暗於遠圖。子弟無封户之人,宗室無立錐之地。外無維城以自固,內無盤石以為基。遂乃大器保於他人,社稷亡於異姓。語曰:“流盡其源竭,條落則根枯。”此之謂也。
夫封之太強,則為噬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則上無猜忌之心,下無侵冤之慮。此封建之鑑也。斯二者,安國之基。
君德之弘,唯資博達。設令縣教,以術化人。應務適時,以道制物。
術以神隱為妙,道以光大為功。括蒼旻以體心,則人仰之而不測;包厚地以為量,則人循之而無端。蕩蕩難名,宜其不遠。且敦穆九族,放勳流美於前;克諧烝乂,重華垂譽於後。無以奸破義,無以疏間親。察之以明,撫之以德,則邦傢俱泰,骨肉無虞,良為美矣。
求賢第三
夫國之匡輔,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堯命四嶽,舜舉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贊欽明之道。士之居世,賢之立身,莫不戢翼隱鱗,待風雲之會;懷奇藴異,思會遇之秋。是明君旁求俊乂,博訪英賢,搜揚側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呂望,渭濱之賤老。夷吾困於縲紲;韓信弊於逃亡。商湯不以鼎俎為羞,姬文不以屠釣為恥,終能獻規景亳,光啓殷朝;執旌牧野會昌周室
齊成一匡之業,實資仲父之謀;漢以六合為家,寔賴淮陰之策。
故舟航之絕海也,必假橈楫之功;鴻鵠之凌雲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為國也,必藉匡輔之資。故求之斯勞,任之斯逸。照車十二,黃金累千,豈如多士之隆,一賢之重。此乃求賢之貴也。
審官第四
設官分職,所以闡化宣風。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樑,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 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機,盡其所有。然則函牛之鼎,不可處以烹雞;捕鼠之狸,不可使以搏獸;一鈞之器,不能容以江漢之流;百石之車,不可滿以斗筲之粟。何則大非 小之量,輕非重之宜。
今人智有短長,能有鉅細。或藴百而尚少,或統一而為多。有輕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小力者,不可賴以成職。委任責成,不勞而化,此設官之當也。斯二者治亂之源。
立國制人,資股肱以合德;宣風導俗,俟明賢而寄心。列宿騰天,助陰光之夕照;百川決地,添溟渤之深源。海月之深朗,猶假物而為大。君人御下,統極理時,獨運方寸之心,以括九區之內,不資眾力何以成功?必須明職審賢,擇材分祿。得其人則風行化洽,失其用則虧教傷人。故云則哲惟難,良可慎也!
納諫第五
夫王者,高居深視,虧聦阻明。恐有過而不聞,懼有闕而莫補。所以設鞀樹木,思獻替之謀;傾耳虛心,佇忠正之説。言之而是,雖在僕隸芻蕘,猶不可棄也;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義可觀,不責其辯;其理可用,不責其文。至若折檻壞疏,標之以作戒;引裾卻坐,顯之以自非。故忠者瀝其心,智者盡其策。臣無隔情於上,君能遍照於下。
昏主則不然,説者拒之以威;勸者窮之以罪。大臣惜祿而莫諫,小臣畏誅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極荒淫之志。其為雍塞,無由自知。以為德超三皇,材過五帝。至於身亡國滅,豈不悲哉!此拒諫之惡也。
去讒第六
夫讒佞之徒,國之蟊賊也。爭榮華於旦夕,競勢利於市朝。以其諂諛之姿,惡忠賢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怨富貴之不我先。朋黨相持,無深而不入;比周相習,無高而不升。令色巧言,以親於上;先意承旨,以悦於君。朝有千臣,昭公去國而方悟;弓無九石,宣王終身而不知。
以疏間親,宋有伊戾之禍;以邪敗正,楚有郤宛之誅。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故藂蘭欲茂,秋風敗之;王者欲明,讒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斯二者,危國之本。
砥躬礪行,莫尚於忠言;敗德敗心,莫逾於讒佞。今人顏貌同於目際,猶不自瞻,況是非在於無形,奚能自睹?何則飾其容者,皆解窺於明鏡,修其德者,不知訪於哲人。詎自庸愚,何迷之甚!良由逆耳之辭難受,順心之説易從。彼難受者,藥石之苦喉也;此易從者,鴆毒之甘口也!明王納諫,病就苦而能消;暗主從諛,命因甘而致殞。可不誡哉!可不誡哉!
誡盈第七
夫君者,儉以養性,靜以修身。儉則人不勞,靜則下不擾。人勞則怨起,下擾則政乖。人主好奇技淫聲、鷙鳥猛獸,遊幸無度,田獵不時。如此則徭役煩,徭役煩則人力竭,人力竭則農桑廢焉。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鏤,珠玉珍玩,黼黻絺綌。如此則賦斂重,賦斂重則人財匱,人財匱則飢寒之患生焉。亂世之君,極其驕奢,恣其嗜慾。土木衣緹繡,而人裋褐不全;犬馬厭芻豢,而人糟糠不足。故人神怨憤,上下乖離,佚樂未終,傾危已至。此驕奢之忌也。
崇儉第八
夫聖世之君,存乎節儉。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採椽不斫,舟車不飾,衣服無文,土階不崇,大羹不和。非憎榮而惡味,乃處薄而行儉。故風淳俗樸,比屋可封。此節儉之德也。斯二者,榮辱之端。
奢儉由人,安危在己。五關近閉,則嘉命遠盈;千欲內攻,則兇源外發。是以丹桂抱蠹,終摧曜月之芳;朱火含煙,遂鬱凌雲之焰。以是知驕出於志,不節則志傾;欲生於身,不遏則身喪。故桀紂肆情而禍結,堯舜約己而福延,可不務乎?
賞罰第九
夫天之育物,猶君之御眾。天以寒暑為德,君以仁愛為心。寒暑既調, 則時無疾疫;風雨不節,則歲有飢寒。仁愛下施,則人不凋弊;教令失度, 則政有乖違。防其害源者,使民不犯其法;開其利本者,使民各務其業。顯罰以威之,明賞以化之。威立則惡者懼,化行則善者勸。適己而妨於道,不加祿焉;逆己而便於國,不施刑焉。故賞者不德君,功之所致也;罰者不怨上,罪之所當也。故《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此賞罰之權也。
務農第十
夫食為人天,農為政本。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志廉恥。故躬耕東郊,敬授人時。國無九歲之儲,不足備水旱;家無一年之服,不足禦寒暑。然而 莫不帶犢佩牛,棄堅就偽。求伎巧之利,廢農桑之基。以一人耕而百人食,其為害也,甚於秋螟。莫若禁絕浮華,勸課耕織,使人還其本,俗反其真,則競懷仁義之心,永絕貪殘之路,此務農之本也。斯二者,制俗之機。
子育黎黔,惟資威惠。惠而懷也,則殊俗歸風,若披霜而照春日;威可懼也,則中華懾軏,如履刃而戴雷霆。必須威惠並施,剛柔兩用,畫刑不犯, 移木無欺。賞罰既明,則善惡斯別;仁信並著,則遐邇宅心。勤穡務農,則飢寒之患塞;遏奢禁麗,則豐厚之利興。且君之化下,如風偃草。上不節心,則下多逸志;君不約己,而禁人為非,是猶惡火之燃,添薪望止其焰;忿池之濁,撓浪欲澄其流,不可得也。莫若先正其身,則人不言而化矣。
閲武第十一
夫兵甲者,國之兇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人雕;邦國雖安,忘戰則人殆。雕非保全之術,殆非擬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農隙講武,習威儀也。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終以喪邦。何則?越習其威,徐忘其備也。孔子曰:不教人戰,是謂棄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機也。
崇文第十二
夫功成設樂,治定製禮。禮樂之興,以儒為本。弘風導俗,莫尚於文;敷教訓人,莫善於學。因文而隆道,假學以光身。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不遊文翰,不識智之源。然則質藴吳竿,非筈羽不美;性懷辨慧,非積學不成。是以建明堂,立辟雍。博覽百家,精研六藝,端拱而知天下,無為而鑑古今。飛英聲,騰茂實,光於天下不朽者,其唯學乎?此崇文術也。斯二者,遞為國用。
至若長氣亙地,成敗定乎鋒端;巨浪滔天,興亡決乎一陣。當此之際,則貴幹戈而賤庠序。及乎海嶽既晏,波塵已清,偃七德之餘威,敷九功之大 化。當此之際,則輕甲冑而重詩書。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與時優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廢也。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安危興廢,鹹在茲焉。
古人有云,非知之難,惟行不易;行之可勉,惟終實難。是以暴亂之君,非獨明於惡路;聖哲之主,非獨見於善途。良由大道遠而難遵,邪徑近而易踐。小人俯從其易,不得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君子勞處其難,不能力居其易,故福慶流之。故知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欲悔非於既往,惟慎禍於將來。當擇聖主為師。毋以吾為前鑑。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吾在位以來,所制多矣。奇麗服,錦繡珠玉,不絕於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興其役,此非儉志也;犬馬鷹鶻,無遠必致,此非節心也;數有行幸,以亟勞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過,勿以茲為是而後法焉。但我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人不怨;功大過微,德未以之虧。然猶之盡美之蹤,於焉多愧;盡善之道,顧此懷慚。況汝無纖毫之功,直緣基而履慶?若崇善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縱非,則業傾身喪。且成遲敗速者,國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之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帝範四庫提要

《帝範》·四卷(永樂大典本)
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御撰,以賜太子者也。新、舊《唐書》皆雲四卷。晁公武《讀書志》僅載六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題曰一卷。此本載《永樂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後有元吳萊跋,謂徵雲南僰夷時,始見完書。考其事在泰定二年。蓋此書南宋佚其半,至元乃復得舊本,故明初轉有全文也。《唐書·藝文志》載有賈行注。而《舊唐書·敬宗本紀》稱:寶曆二年,秘書省著作郎韋公肅注是書以進,特賜錦彩百疋。是唐時已有二注。今本注無姓名,觀其體裁,似唐人注經之式。而其中時稱楊萬里呂祖謙之言,蓋元人因舊注而補之。其詞雖不免冗贅,而援引頗為詳洽,足資參考。惟傳寫多所脱誤,謹旁考諸書,一一釐訂,各附案語於下方。仍依舊史,釐為四卷,以復其舊焉。

帝範其他版本

最早版本
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唐太宗李世民家訓《帝範》,為迄今發現最早的全本,該本由日本16世紀抄本整理出版,目前該版《帝範》和清朝康熙皇帝所著的《庭訓格言》合為一冊,稱為“帝王編”,被該社中國古代家訓系列叢書“先賢誡子書”系列中的一本。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