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帝國特惠制

鎖定
帝國特惠制是指英國與英聯邦其他成員國之間相互提供貿易優惠的關税制度。1932年7月在渥太華帝國經濟會議上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殖民地、自治領相繼獨立,英帝國改稱為英聯邦,“帝國特惠制”遂改稱“英聯邦特惠制”。其主要內容是:英國對從英聯邦其他成員國輸入的商品給予免税或減税優待,對從成員國以外輸入農產品徵收高額關税;英聯邦其他成員國對從英國進口的工業品給予減税優待,同時提高從英國以外國家進口貨物的關税率。 [1] 
中文名
帝國特惠制
地    區
渥太華
性    質
名詞
制定時間
1932年7月

目錄

帝國特惠制簡介

帝國特惠制,是指英國和英聯邦其他成員國間在貿易上相互優待的制度。1932年在渥太華帝國會議上制定。主要內容是:對成員國間的進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對成員國以外的進口商品,則徵高額關税,以阻止美國及其他國家勢力滲入英聯邦市場。後改稱英聯邦特惠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美國迫使英國放鬆限制,該制度適用範圍及作用逐漸縮小。許多新獨立的聯邦成員國,均取消以前給與英國商品的優惠。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並於1977年加入該集團的關税同盟以後,遂取消該制度。

帝國特惠制發展歷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國際市場受到美國的衝擊,於是逐漸放棄自由貿易政策,並日益重視帝國特惠問題。1929年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迫使英國完全放棄自由貿易政策,於1932年2月9日公佈“進口條例”。按照條例,除有特殊規定者外,輸入英國的貨物一律從價徵10%進口税,並另徵附加税;在同年7月召開的渥太華帝國經濟會議上,本着“己國生產者第一,帝國生產者第二,外國生產者最後”的原則,英國和自治領及自治領之間簽訂11個雙邊協定。主要內容有:英國對來自自治領和殖民地的進口商品,給予關税優待;英國限制從帝國以外的國家輸入農產品,以保證帝國各自治領和殖民地農產品在英國的銷售市場;英國工業品輸往自治領和殖民地時相應享受優惠待遇;對來自英國以外國家的商品則徵收高額關税。帝國特惠制從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國保住了帝國市場,抵擋住美、德的壓力。1938年,英國出口到帝國內的貨物佔出口總額40%,進口則佔進口總額的一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自治領的民族經濟已得到發展,而且英國已抵擋不住美國對帝國市場的衝擊,帝國特惠制的作用因而減弱。1947年《關税及貿易總協定》(GATT)關於不得再擴大特惠幅度的規定,對參加1932年會議的自治領都有約束力;而且在以後的談判中,英國和自治領間還被迫縮小特惠幅度,同時帝國內新獨立的一些國家(自治領)則不給英貨特惠待遇。但英國仍想維持此制度,遂於1958年改稱“聯邦特惠制”。1961年及1967年英國兩次申請參加歐洲經濟共同體,在談判中的最大障礙便是聯邦特惠制。1971年達成加入歐共體的協議時,英國接受了自197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時起5年期間作出廢除特惠制的條件。1977年底,特惠制宣告結束。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