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大学

原日本九所国立综合大学的统称
收藏
0有用+1
0
帝国大学(日文平假名:ていこくだいがく;英文名:Imperial University),简称“帝大”,是1886年至1945年间存在的一个日本国立大学群。具体是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帝国,在其本土和殖民地上的中心城市所建立的,象征国家最高荣誉并具有浓厚帝国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性质的,全国最顶尖的实施高等教育、从事科学研究的九所综合性国立大学的统称。作为“帝国大学之首”的东京帝国大学是日本全国最高学府。帝大的学生被尊称为帝大生,日本政府对其日常服饰等许多方面也有特殊规定,该名称也和帝大一同被赋予了军国主义性质的强烈民族荣誉感。直到大正时代日本天皇都会出席帝大的年度毕业典礼,亲自给优秀毕业生颁发银手表。
二战后,本着消除军国主义思想的目的,九所帝大的官方名称中均被废除了“帝国”二字,但其依然是所在国家、地区或日本地域内的最高学府。其中,建立在日本国内的七所帝大,一般被称为“旧帝大”。在日本军国主义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这九所帝大的学术成就却不容忽视。他们囊括了亚洲半数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在世界上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除了理工科研究,他们在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也是日本的顶尖代表。
日本国内七所旧帝大均入选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的A类顶尖型高校,也都是学术研究恳谈会八大学工学系联合会等重要高校联盟的核心成员,并继续参与全国七大学综合体育大会学士会
中文名
帝国大学
外文名
帝国大学(ていこくだいがく) [1](日文)
Imperial University(英文)
所属地区
日本帝国及其海外殖民地
名义存在时间
1886年-1945年
实际存在时间
1886年
相关法律
帝国大学令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九所帝国大学的设立和发耻乎展,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国嚷立力的迅永霉汽速膨胀,前后历经了近60年。1886年,依据《帝国大学令》,作为第一所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成立,其从和店阀晚国家影响力、科研学术能力等许多方面被称为“帝国大学之首”。此后,历经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的教育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应各地要求,政府决定在全国各主要地区逐渐增设帝国大学。为此,明治政府动用了《马关条约》中清政府的部分赔款 [1-3]
1939年的二战战柜枣初期,作为最晚建立的一所帝国大学——名古屋帝国大学成立,其也被称为“最后的帝国大学”。帝国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伴随着二战中日本的战享充照败而终漏提地止,否则,日本还计划在其他中心城市和海外殖民地建设更多的帝国大学。这些政府计划中的,因二战结束而未能成为帝国大学的高校,也因此被称为“准帝国大学” [1-2]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于军国主义扩张时期建立的这九所帝国大学之中,东京帝国大学京城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几经演变,分别成为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各自的最高学府,即东京大学首尔大学台湾大学 [1]
日本国内的七所旧帝国大学每年仍参与由其轮流主办的全国七大学综合体育大会,并保留有学士会等相关组织。同时,七所旧帝国大学均是日本国内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A类顶尖型)、学术研究恳谈会(RU11)、八大学工学系联合会等重要学术组织或项目的核心成员 [4-5]
迄2019年,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大阪大学茅赠已被设立为指定国立大学

地位争议

播报
编辑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京城帝国大学的历史地位,韩日双方存在争议。韩国方面,尽管首尔大学官方历史中明确记载了日本殖民时期京城帝国大学的存在,但却并不承认其为首尔大学的起源。韩方认为,首尔大学最初源自日本殖民前大韩帝国自己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京城帝国大学只作为该校的过渡时期。另一方面,日本一直认可京城帝国大学的旧帝国大学身份。如学士会的定则第3章第6条中规定,“以京城帝国大学或台北帝国大学名义而毕业的学生,拥有帝国大学学士会的入会资格”。 [6-9]
关于另一所日本在海外殖民地建立的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的历史地位,台湾大学官方文件中依旧认可台北帝国大学是该校的起源和前身。 [10]

大学列表

播报
编辑
日本旧帝国大学列表
原名
现名
年份
地点
地位
标志色
1886
日本关东地方兼日本全国最高学府
浅蓝 [11]
1897
日本近畿地方最高学府
深蓝 [12]
1907
日本东北地方最高学府
紫与黑 [13]
1911
日本九州地方最高学府
酒红 [14]
1918
日本北海道地方最高学府
绿 [15]
1924
韩国全国最高学府
靛蓝
1928
台湾日据时期台北州台北市(今中国台北
中国台湾地区最高学府
砖红与金黄 [16]
1931
日本近畿地方仅次于京都大学的最高学府
天空蓝 [17]
1939
日本中部地方最高学府
浓绿 [18]
参考资料 [1]
九所帝国大学的现状和分布

社会评价

播报
编辑
日本国内的七所旧帝国大学,一直是日本高等教育的领军者。但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推出指定国立大学制度后,旧帝国大学在日本国内的影响力有被取代的趋势。 [19]
旧帝国大学与主要组织和计划间的关系

国内排名

播报
编辑
泰晤士高等教育日本大学排名(日文:THE世界大学ランキング 日本版),是由评选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的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日本大学排行榜。2019年度,七所旧帝国大学在该排行榜中综合排名情况如下:
2019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日本大学排行榜前20名
日本大学综合排名
大学
1
2
3
4
=5
=5
7
东京工业大学
8
9
筑波大学
10
国际教养大学
11
国际基督教大学
12
广岛大学
13
早稻田大学
14
庆应义塾大学
15
一桥大学
16
神户大学
17
上智大学
18
金泽大学
19
千叶大学
20
东京外国语大学

科研成果

播报
编辑

日本诺奖得主

迄2021年,日本以色列囊括了亚洲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作为日本的顶尖大学,七所旧帝国大学的成员高校诞生了亚洲半数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虽然不同计算标准会导致重复累计和差异结果,但一般认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是日本迄今产出最多诺奖得主的3名高校。截止2021年,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 [20]
获奖年份
诺贝尔奖类别
获得者(学士学位/博士学位,取得学校)
获奖时所在科研机构
2021年
物理学奖
真锅淑郎(东京大学/东京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2019年
化学奖
吉野彰(京都大学/大阪大学)
旭化成
2018年
生理学・医学奖
本庶佑(京都大学/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特别教授
2016年
生理学・医学奖
大隅良典(东京大学/东京大学)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
2015年
物理学奖
梶田隆章(埼玉大学/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教授
2015年
生理学・医学奖
大村智(山梨大学/东京大学)
北里大学特别荣誉教授
2014年
物理学奖
赤崎勇(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
名城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
天野浩(名古屋大学/名古屋大学)
名古屋大学教授
中村修二(德岛大学/德岛大学)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2012年
生理学・医学奖
山中伸弥(神户大学/大阪市立大学)
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教授
2010年
化学奖
根岸英一(东京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
美国普渡大学特别教授
铃木章(北海道大学/北海道大学)
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
2008年
物理学奖
南部阳一郎(东京大学/东京大学)
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获奖时为美国籍)
小林诚(名古屋大学/名古屋大学)
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京都大学原理学部助手
益川敏英(名古屋大学/名古屋大学)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化学奖
下村修(长崎医科大学/名古屋大学)
美国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
化学奖
田中耕一(东北大学/无)
株式会社岛津制造所工程师
物理学奖
小柴昌俊(东京大学/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2001年
化学奖
野依良治(京都大学/京都大学)
名古屋大学理学部教授
2000年
化学奖
白川英树(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工业大学)
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
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东京大学/无)
作家
1987年
生理学・医学奖
利根川进(京都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81年
化学奖
福井谦一(京都大学/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工学部教授
1974年
和平奖
佐藤荣作(东京大学/无)
前内阁总理大臣
1973年
物理学奖
江崎玲于奈(东京大学/东京大学)
美国IBM沃森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1968年
文学奖
川端康成(东京大学/无)
作家
1965年
物理学奖
朝永振一郎(京都大学/东京大学)
东京教育大学教授
1949年
物理学奖
汤川秀树(京都大学/大阪大学)
京都大学理学部教授

旧帝大诺奖得主

截止2021年,按本科毕业学校计算,包括台湾大学和首尔大学在内,九所帝国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排名为: [20]
排名
大学
国家/地区
获奖人数
(按本科毕业校)
获奖人数
(按博士毕业校)
获奖人数
(按获奖时所属校)
1
东京大学
日本
9
8
2
2
京都大学
日本
8
3
6
3
名古屋大学
日本
3
5
3
4=
东北大学
日本
1
1
0
4=
北海道大学
日本
1
1
1
4=
台湾大学
中国台湾
1
0
0
7=
大阪大学
日本
0
2
0
7=
九州大学
日本
0
0
0
7=
首尔大学
韩国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