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帕爾馬修道院

(司湯達著長篇小説)

鎖定
《帕爾馬修道院》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説,首次出版於1839年。
小説《帕爾馬修道院》主要描述的是一對主人公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是法布里奇奧,他從年幼時就贏得了姑媽的寵愛,長大之後更是因為長相英俊而成為很多女人關注的焦點。在從滑鐵盧戰場回到帕爾馬之後,當上了修道院副主教,與一個女伶邂逅,一時衝動誤殺了這個女伶的情夫,走投無路之下,落難至博洛尼亞,過着百無聊賴的生活,而此時女歌唱家瑪麗埃塔又出現在他的生活中,進而與其上演了一系列的鬧劇式風流韻事。直至法布里奇奧入獄之後,遇到了要塞司令的女兒,才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從此開始了與女主人公之間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 [1] 
《帕爾馬修道院》塑造了一個生不逢時的意大利青年法布里奇奧,法布里奇奧同於連一樣,也是拿破崙的狂熱信徒,卻在正可以開展一番事業的時候遭遇了拿破崙的滑鐵盧之戰,原本充滿熱情與價值的人生忽然變為一場虛空。而帕爾馬則是歐洲封建階級與政治陰謀的縮影,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強烈的意志力成為故事主要人物獨立與勇氣的思想來源。司湯達在對意大利的自我認同中完成了對法國社會的批判。 [2] 
作品名稱
帕爾馬修道院
外文名
la chartreuse de parme
作品別名
巴馬修道院
作    者
【法】司湯達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839年
字    數
403000

帕爾馬修道院內容簡介

19世紀初,法布里奇奧在他父親德爾·東哥侯爵的科莫湖畔格里安塔的豪華別墅里長大成人。法布里奇奧的父親是一個愛錢如命的人,他恨拿破崙和法國人。法布里奇奧的母親完全匍匐於專橫的丈夫腳下,長期以來忍氣吞聲地過日子。能離開格里安塔去孀居的姑母吉娜·皮埃特蘭涅拉在米蘭的家中玩,常令孩提時代的法布里奇奧興奮萬分。吉娜則把自己這位漂亮的侄兒當作親生兒子一樣。
快滿17歲時,法布里奇奧決定參加拿破崙的軍隊。母親和姑母都很震驚,但法布里奇奧執意要走。吝嗇的父親不讓女眷們拿錢給兒子作旅費。但吉娜卻在法布里奇奧的外衣裏縫進了一些小鑽石。帶上假護照,法布里奇奧靠兜售占星術用的小玩意去了巴黎。
在巴黎城外,法布里奇奧隨着拿破崙的軍隊走了一程,因此被當作間諜抓起來,鋃鐺入獄。他對拿破崙的近乎狂熱的景仰和他蹩腳的法語使他大吃苦頭。監獄看守的好心的妻子放走了他。法布里奇奧繼續趕路,渴望着在戰場上廝殺。他從一位善良的隨軍人員那裏買了一匹馬。他跨着座騎無意中闖入了法軍元帥內伊麾下的驃騎兵羣中。這正值滑鐵盧大戰方酣之時。法軍一個將軍的戰馬被擊中,驃騎兵們把法布里奇奧拉下馬來,沒收了他的座騎。現在無馬可騎了,他就加入到一夥法國步兵中。從滑鐵盧撤退時,他打死了一個普魯士軍官。他為變成一個真正的戰士而興奮萬分,他扔下槍就離去了。
此時,他在意大利的姑母吉娜已完全為帕爾馬公國首相莫斯卡伯爵的求愛所征服。他們做了一個巧妙的安排。老公爵桑塞維里納急於獲得一個外交官的職位。莫斯卡伯爵答應給他一個職位。老公爵投桃報李,答應娶吉娜為妻,並把她立為桑塞維里納公爵夫人,然後老公爵離開了這個國家,一去不返。莫斯卡伯爵成了吉娜被公眾認可的情人。法布里奇奧對於自己姨母有了一些影響頗為高興。當他回到故鄉格里安塔時,憲兵以攜帶假護照為由逮捕了他。他被解往米蘭,坐的是姑母的馬車。在路上,他們一行人遇到了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女兒。父女倆也被捕並解往米蘭,但被罰步行,不得坐車。吉娜和法布里奇奧慷慨地讓孔蒂將軍和他女兒克勒里亞上車同行。在米蘭,法布里奇奧的案子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吉娜愈加喜愛長成了英俊少年的法布里奇奧。她帶上他回到了帕爾馬,為的是促進他的前程。莫斯卡伯爵建議送法布里奇奧去那不勒斯神學院學習三年。事情就這麼決定了。畢業回來後,他就可以在宮廷得到一個職位。
學業臨近結束時,法布里奇奧成了一個温和、世故的青年教士。儘管他已被委派為候補主教,但他實際上尚未擔任什麼教職。一天晚上,法布里奇奧去戲院看戲,一位風度優雅的女演員瑪麗埃塔·瓦爾塞拉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很使一個叫吉列蒂的惡棍氣憤,因為這位吉列蒂是瑪麗埃塔的保護人。
莫斯卡擔心法布里奇奧行為不檢點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就把他暫時打發到鄉村裏去監督考古發掘的進行情況。一天在發掘現場,他借了一杆槍,順着大道去打野兔。這時,一輛馬車載着瑪麗埃塔和吉列蒂急駛而過。吉列蒂以為法布里奇奧拿着槍是想劫走瑪麗埃塔,他跳下馬車,手持匕首直奔法布里奇奧。打鬥中,法布里奇奧殺死了惡棍吉列蒂。受驚的瑪麗埃塔帶了法布里奇奧上波羅格納。在博洛尼亞,吉娜的密使給了法布里奇奧很多錢,他住下來盡情享受美麗的瑪麗埃塔。
他倆的風流韻事傳到了帕爾馬。莫斯卡伯爵的政敵找到了通過吉娜打擊伯爵的良機。他們慫恿國王以殺人罪審判法布里奇奧。法庭缺席判處法布里奇奧死刑,或者以奴隸的身份在船上服苦役。
法布里奇奧很快厭倦了瑪麗埃塔,他現在又鍾情於一個叫福斯塔的歌唱家,跟着她到了帕爾馬。有人認出了他,他被抓了起來。儘管莫斯卡頗有影響,但在這種事上,他也愛莫能助。法布里奇奧在獄裏倒是挺開心,因為他的看守就是克勒里亞的父親。幾年前去米蘭的路上,他曾邀克勒里亞父女同車前往。法布里奇奧和克勒里亞經常通過字母卡進行長談。
在監外,吉娜策劃救法布里奇奧出獄。靠詩人費爾蘭特的幫助,吉娜安排看守的女兒把繩子偷帶進法布里奇奧的囚室。法布里奇奧終於逃出樊籠到了皮埃蒙特。在帕爾馬,費爾蘭特受吉娜指使,毒死了將法布里奇奧下獄的國王。混亂之中,法布里奇奧和吉娜又回到了帕爾馬。此時這個公國已由一位新國王統治。法布里奇奧得到了赦免。他被主教委派為副主教。後來他成了主教,他的佈道吸引了大批的教徒。在此時期,克勒里亞嫁給了一個富有的侯爵。一天,克勒里亞出於好奇心,來聽法布里奇奧佈道。他倆就這樣成了一對戀人。每晚,兩人都在克勒里亞家幽會。他倆有了一個孩子。法布里奇奧把孩子抱回自己那裏,克勒里亞常來看自己的兒子。哪知法布里奇奧好景不長。孩子不久死去,克勒里亞也去世了。她的死令法布里奇奧悲痛欲絕,他放棄了主教職位,遁入波河上的帕爾馬修道院,靠着冥思靜想打發歲月。 [3] 

帕爾馬修道院創作背景

1838年8月16日,他在其中一個手抄本的邊上寫了一個注:“利用這個梗概寫一篇小小説。”這説明,他己選中了這個名叫《法爾耐斯望族創業史》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15世紀末葉,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統治時期。當時羅馬有一個貴婦人伐諾莎·法爾耐斯,她是紅衣主教羅德歷克·倫佐裏的情婦。倫佐裏出生于波爾奇亞家族,又是當時教裏的親信,所以,伐諾莎就像權勢赫赫的羅馬皇后那樣不可一世。也正是由於她的聰明和勢力,她年輕的侄兒亞歷山德羅·法爾耐斯升遷到了教會中最高的地位。但是小法爾耐斯年輕時沉溺於聲色,貪戀一個羅馬女郎,並殺死了她的一個僕人,並把她金屋藏嬌了一個月,這次闖禍使他被囚禁到了羅馬的聖安班洛城堡裏。她的姑母權勢再大也沒有辦法包庇他了,於是就想辦法讓他從監獄中逃了出來。後來在伐諾莎的努力下小法爾耐斯終於得到了赦免,甚至年紀輕輕就被選為主教,而他的行為也比以前有所收斂,也許是因為他又愛上了另一位即虔誠又美貌,因而芳名四播的羅馬貴族小姐克萊裏婭。他們同居了多年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卻始終沒有將這種曖昧關係泄露出去。當他的情婦香消玉殞時,法爾耐斯已屆中年,此時他聲明大振,成了一名教會領袖。到了六十七歲那一年,他被選為教皇,也就是保羅三世。 [4] 
司湯達在這些歷史材料上又添加了有關其他統治意大利的家族的某些傳説,於是《帕爾馬修道院》的主要輪廓就出來了。法爾耐斯家族的故事引起了司湯達的注意,它是舊時意大利生活藝術的一個完備的例證。那時的意大利人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力量,就像是欣欣向榮的美麗花草那樣生活着。1838年11月4日開始,他懷着歡欣愉快的心情以館人的速度去寫這部小説,僅僅用了五十二天,就完成了這部六百頁的長篇著作。 [4] 

帕爾馬修道院人物介紹

法布里奇奧
法布里奇奧和克勒里亞之問的愛情早在他讓12歲的克勒里亞和她的父親上車同去米蘭時即已埋下伏筆。當法布里奇奧掩護改頭換面的孔蒂伯爵使其免於被警察認出時。小姑娘克勒里亞並不能完全理解發生了什麼事,但她覺得這年輕人有高貴的品質。她站得遠遠的,羞答答地傾慕着他。幾年以後,已成人的他們又重逢了,兩人之間的愛情之花經歷了斯丹達爾所謂的“純潔化”過程的幾個階段後慢慢地開放了。對於法布里奇奧來説,這感情之強烈和歡愉是以前完全未感受過的。他的愛有時異常狂熱,寧可去死,寧可拒絕逃走,也不願失去它。而克勒里亞對愛的反應卻要複雜一些。她對愛愈見熱烈而且苛求,但也更為純潔,因為她將全部心靈都傾注於愛,又將她的愛全部傾注到法布里奇奧身上。她將其全部身心傾注於對法布里奇奧的愛,因此能理解和同情吉娜。然而同時她的憐憫同情中也含有嫉妒,甚至嫉恨更多一些。愛情使已婚的克勒里亞肯於和已成為主教的法布里奇奧同牀共枕。然而迷信又驅使她只和法布里奇奧在黑暗裏幽會,而且絕不看他的臉。這對戀人深沉的愛也體現在他們的孩子身上。當他們的兒子桑德里諾死後,克勒里亞不久便撒手人間,作為父親的法布里奇奧也進入修道院打發餘生,而小説則以這一修道院為其書名。 [3] 
吉娜
吉娜嫵媚動人,頑固任性,精明狡黠,勇於奉獻,性感風騷,智慧聰穎,她的豐富多樣的性格和特點通過其與莫斯卡伯爵的關係,更關鍵地,是通過她對法布里奇奧的愛表現出來。開初那種母輩對小男孩的愛,在漫長的歲月裏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無可名狀的感情。吉娜的感情在情有可原的情況下常極易跳到性愛的範疇,因此,它必須被昇華。她常極力控制自己無窮的精力,將其納入母輩慈愛的軌道,也極力自欺欺人地對自己隱瞞其真實的感情。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法布里奇奧和吉娜實際上並無血緣關係。法布里奇奧的父親是一個法國士兵而不是吉娜的哥哥。但考慮到他們的背景和法布里奇奧對其姑母抱有孩子似的欽佩態度,他們之間的任何兩性關係都是心理上的亂倫。 [3] 
莫斯卡
莫斯卡伯爵第一流外交官和理想的騎士的品質並存於其身,他很有魅力——智力過人,精於外交事務,雄心勃勃,熱情、忠誠、仁慈,也能像常人一樣吃醋和發怒。把他和吉娜結合在一起的是兩人共有的帶有懷疑主義色彩的智慧,是從根本上對人類的熱愛,及他們對統治人民的猥瑣小人似的暴君的憎恨。司湯達以各種方式將自己的人格寫入了法布里奇奧,也注進了英豪慷慨的莫斯卡伯爵。據説在莫斯卡身上,司湯達以藝術家的好奇心,傾注了自己的真知和失望,這是對一個好高騖遠的人的莫大諷刺。值得一提的是,小説末尾,只有莫斯卡堅強地挺住了人生的失落與困苦。 [3] 

帕爾馬修道院作品鑑賞

帕爾馬修道院作品主題

拿破崙失敗以後,波旁王朝復辟,司湯達雖然任職於復辟的政府,但是他厭惡甚至痛恨封建王朝的愚昧、腐敗、黑暗和淫亂。於是,斯湯達虛構出的艾爾奈斯特四世和五世的帕爾馬小宮廷成為歐洲封建政權的代表,故事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政治陰謀成為現實政府的其實寫照。所以,司揚達的諷刺矛頭毫不妥協的指向神聖同盟時代歐洲各封建王國的專制統治和教會的那些陳腐而正統的觀念。而這部小説中的主要正面人物都富於獨立性、勇氣以及代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人特徵的強烈意志力。他們的氣質決定他們一定合成為與當時的法律和宗法相悖的“叛逆者”。 [4] 
在司湯達的作品中,監獄這個主題始終具有奇怪的模稜兩可性。它是禁錮、專制的象徵,《紅與黑》中的圍牆,《帕爾馬修道院》中的圍牆和法爾奈斯監獄都是如此;但也正是在監獄中,於連不願逃走而與雷納爾夫人真誠相愛,法布利斯情願被人毒死,也要留在監獄之中。他們全然不願把牆推倒,因為他們並無真正逃跑的企圖。更驚異的是:法布利斯才獲自由就開始向着遠方的監牢嘆息。他是個假囚犯,自願的禁錮者。避無可避的社會大監牢裏,他們寧肯選擇危險叢生的監獄,愛人在監獄中才放棄了一切觀念、身份的約束,雷納爾夫人因於連入獄而兩次探監,克萊利姬因法布利斯入獄而傾情相助。高聳入雲的監獄比之險惡的社會環境倒成了清靜之地。“無論如何,關在監獄裏,卻不得不説服自己來感到悲傷,這總是件天大的怪事!”因為法布利斯心有所繫。“這種地方—離開就不能再回來啦!我一旦出了監獄,由於社交因子不同,我恐怕永遠見不到克萊利婭了!其實監獄對我説來又有什麼不好呢?”監獄之中倒是能常常見到心愛之人。法布利斯情願選擇危險卻能見到愛人的監獄,放棄看似自由實則毫無意義的社會生活。 [5] 

帕爾馬修道院藝術特色

書中色彩鮮明的意大利風景和詳盡生動的描寫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對意大利精神和土地的讚美。從另一種意義上説,這個關於四個人尋找幸福的故事,既長於心理活動的披露,又頗具對社會和歷史的洞察。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讀,《帕爾馬修道院》都以其清晰而富於魅力的特性以及那瀰漫全書、充滿淡淡的憂傷和渴求浪漫奇遇的快樂氣氛強烈地感染着讀者。
《帕爾馬修道院》常被比作莫扎特的交響樂。該書開篇中法布里奇奧出走去參加拿破崙軍隊的那一段很容易被看成是音樂中的序曲,它包含着全篇的主旨和情節的種子。當法布里奇奧歷盡艱辛趕到滑鐵盧時,戰事早在進行中了,司湯達並未精確地、有聞必錄地記敍戰鬥的全過程,而是給讀者一連串印象主義的細節。開頭讀者一下子被鎮住了,繼而又摸不着頭腦。讀者同書中的法布里奇奧一樣地茫然若失。法布里奇奧用了一整天時間找尋失去了聯繫的團隊,在硝煙瀰漫、震耳欲聾的炮聲中,他不斷叫住士兵和軍官,詢問戰鬥在何處進行。但是一個個情節慢慢地,看起來像是漫不經意地在書中積蓄起來。逃跑的士兵;震耳欲聾的噪聲;草叢中被踐踏的屍體;不絕於耳的大炮轟鳴;火、硝煙、緊擠成一團而失去了方向和行動意識的步兵——所有這些形象融匯起來,在鮮明生動的現實主義描寫中產生了戰爭恐怖的總體效果。同時,小説的這一部分作為序曲向讀者展示了法布里奇奧性格中一些至關重要的方面,它是此後小説發展的焦點。嚴峻的戰爭背景襯托出法布里奇奧令人悦目賞心的形象:他青春年少,朝氣蓬勃,天真無邪;他充滿熱情和好奇心;他永遠意氣昂揚,既勇敢又優雅。儘管他還很年輕,但他這些品質貫穿全書,使他成了一個通過愛情和奇遇不倦地尋找幸福的理想化的主人公。 [3] 

帕爾馬修道院作品評價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這個美麗的國家的精神、天賦、風俗、靈魂活在這部永遠吸人的長戲裏頭,在這幅廣大的壁畫上,這幅壁畫是畫得這樣好,顏色用得這樣壯,深深打動人心,滿足最難伺候,要求最高的心靈。”“白勒先生(司湯達)寫了一本書,章章精彩。而這部作品只有真正卓越的心靈和人士才能夠欣賞。”一般平庸的人是讀不懂它的價值的,除非他們是;“外交家、部長、觀察家、最高貴的社會仕女、最優秀的藝術家……”司湯達是一個超人的作家,因為“在我們這個凡人的世界裏靈魂的狂喜一再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化為泡影,還沒有一個藝術家把這種心態描述得如此盡善盡美”。然而他卻能“以作品的虛構圖釋客觀現實,讓讀者從普遍的現實客觀中,來還原那最足以揭示現象本質的東西……,變化世界的人物與行動,以此展示出一種民族心靈,使讀者看到封建社會日復一日的衰亡史,因而獲得了現實與象徵意義的一致,意向形式與理想追求結合的意義。” [4] 
美國學者哈羅德·布魯姆:《修道院》其實不是一部歷史小説,儘管它是要成為歷史小説,如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本質上不是一部歷史劇。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修道院》是悲劇。 [6]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這本書的戲劇中心就像是一出歌劇,而歌劇是熱愛音樂的司湯達瞭解意大利的第一項媒介,可是《帕爾馬修道院》中的氣氛並非是悲劇歌劇的氣氛,而是輕歌劇的氣氛。暴君統治雖齷齪卻遲疑且笨拙,而激情雖然有力,卻是根據相當基本的機制在運作。 [7] 

帕爾馬修道院作者簡介

司湯達(1783-1842),法國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小説和文藝評論在法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8] 
參考資料
  • 1.    王成偉.從生態意識角度解讀司湯達的《帕爾馬修道院》[J].語文建設.2015年03期
  • 2.    除了《紅與黑》,司湯達還寫過什麼小説?(1)  .中華網.2017-01-24[引用日期2017-02-28]
  • 3.    (美)麥吉爾 王志遠主編,小説卷 (上冊) 世界名著鑑賞大辭典[M],中國書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3033-3037頁
  • 4.    論司湯達創作中的“意大利性格” 李爽, 2008 - 山東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5.    自願禁錮的假囚犯——論法布利斯與克萊利婭的監獄愛情 夏多多 - 《咸寧學院學報》- 2012年2期
  • 6.    [美國]哈羅德·布魯姆著;黃燦然譯,如何讀,為什麼讀[M],譯林出版社,2011.01,第163頁
  • 7.    (意)卡爾維諾著,為什麼讀經典[M],譯林出版社,2012.04,第155-156頁
  • 8.    司湯達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5-01-29]